今天的紫砂盛世来源于二千多年前相濡以沫的爱情

昨天是七夕,中国传统的情人节,紫砂百家小编也来和大家说说,二千多年前,一对夫妇,因为相濡以沫的爱情成就紫砂的故事。

在宜兴,所有紫砂艺人都会称范蠡为宜兴“兴陶师祖”,西施为“兴陶师母”。缘何?且听小编慢慢道来。

在宜兴,流传着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来宜兴避难的故事。后来,范蠡辞官也来了宜兴,苦寻多时之后,终于在一个渔村找到了逃过一劫的西施,于是,两人住进了现今宜兴的慕蠡洞,过着深居简出的日子。

宜兴紫砂

在宜兴期间,范蠡不仅摸索出了一套先进的制陶方法,使得当时的宜兴陶业,有了飞跃的进步。还在宜兴留下了血脉,据传,现今宜兴制陶世家,西望圩村的范家,就是范蠡与西施传下来的脉络之一。

这其中的诸多曲折,什么浪漫又磨人的爱情故事我们不一一述说,不过,我们要说一说范蠡这个人。

范蠡是个有文化有内涵又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好青年,一心想着回报社会,要知道在娱乐项目严重缺乏的古代,这些有文化的知识分子肯定是闲不住的,范蠡就是这样的人。他发现当地黄龙山的泥土可以做陶器,商机嗅觉敏锐的他觉得这是个“造福”社会的好机会,于是就教大家采泥做坯、筑窑烧陶。

宜兴紫砂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范蠡虽然把陶器烧出来了,但烧的不是歪货(陶器变形),就是黄货(陶器没有烧透),而且陶器上有许多裂缝。范蠡一时也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宜兴紫砂

有一天,西施淘好米,动手烧饭。范蠡见火苗很旺,心想这不是浪费柴火吗?就把垫在锅底的三块石头拿掉。西施说,锅子压在火上,火就烧不旺了。果然,三块石头拿掉后没多久,火就萎了下去。

范蠡想:假如烧窑时泥坯不着地,垫空烧,是不是容易烧透?按照此法,烧出来的黄货少了,后来,人们称这种石头叫“脚石”。

宜兴紫砂

又有一天,西施正在烧饭。饭锅滚了,西施赶紧把灶里的木柴夹出来,只留几块在里面。范蠡问:“为什么把柴夹出来?” 西施说:“饭烧滚后要闷一闷,要‘还火’。如果一直用大火烧,时间短了做成生饭,长了烧焦。等到西施还了火,开锅盛出饭来,粒粒似珍珠。

范蠡吃着吃着,突然想:烧陶器不也和烧饭一样吗?如果一直用猛火,米粒吃不消,就烧焦了;陶器吃不消,就烧裂了。假如烧烧,闷闷,既可烧透,又不裂了!

后来范蠡照着这个方法做,果然成功了。他把这些方法教给当地百姓,从此丁蜀窑场就兴旺起来。

宜兴紫砂

所以我们陶都人尊奉他为“陶朱公”,每年阴历四月初七(范蠡生日),都会隆重纪念他,他居住过的地方也改名为“蠡墅”了。

如今,宜兴与范蠡、西施有关的景物随处可见。如,西施泛舟水上的“西施荡”、“施荡桥”;西施行走过的“归美桥”;西施与范蠡居住过的“慕蠡洞”、“西施洞”等。他们的后人也在西望、双桥一带繁衍生息,并涌现出像范大生等紫砂巨匠,大生的孙子范伟群在新时代也积极继承先人高超的技艺和高尚的品德,创办范家壶庄,带领周边村民以陶富民。

宜兴紫砂

范蠡、西施的事迹,从《宜兴县志》、《丁蜀镇志》以及相关历史记载,他们与紫砂的故事也颇具色彩,在宜兴陶史上做出了不少贡献:

一:恢复了毁于战乱的窑业,重整旗鼓合理发展并达到鼎盛。

二:宜兴原陶业产品单一,造型不丰富,范蠡亲手制造很多器型,其中有陶缸,故有”造缸先师”之美称。

三:范蠡西施合力发明“垫脚石(抬高窑坯位置,改善火力,提高成品率)”和“闷窑”技术,促进了陶器烧制技术的发展,改善了产品的质量。

宜兴紫砂

四:范蠡仁义博爱,利用智慧改变了一方百姓的生活条件。西施济贫解困,她的美,是表里如一的。

五:范蠡为畅通陶器销售和陶土资源开采、运输,出巨资开凿“蠡河”四十三里之长,为宜兴水利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此后,这条被百姓誉为“母亲河”的镇主干河道,为宜兴陶业的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六:范蠡改单孔的馒头窑为多孔窑,奠定了龙窑的雏形。

这也是为什么几千年的岁月依旧让后人如此推崇他们的原因。(紫砂百家)

宜人出品紫砂福利站精选优质紫砂壶,限时特价,错过可惜!与亲朋好友一起团购,更多优惠享不停!赶快加入我们,用优惠的价格,买到心仪的紫砂壶,享受茶艺的乐趣!【+微信:78917327】

相关文章

首页
微信
福利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