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顾景舟、朱可心、蒋蓉是怎么制壶的…

时光倒流,那些老照片,呈现了陶都的悠久历史,更还原了,陶都人骨子里自强不息的精神!


紫砂大师的摇篮地:蜀山古南街

他们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在这里一住就是一辈子!那时候没有闹钟,早晨都是被周围打泥条的声音叫醒,下午街上人就会多起来,老人小孩,还有忙碌了一天的大人都会出来坐坐,喝茶聊天。

佛经说:“种麦得麦,种稻得稻。”陶都人生来,祖祖辈辈皆以制壶为生…

泥初出山时,大如煤块

舂以杵,必数次,始取其较细者

浸之於池,经数月,则粗分子下沉

其最上层,皆有黏性,乃取以制器


开窑

直到解放前后,紫砂矿的碾磨都是用的石磨磨泥粉的手工制法,此法一直沿用到1957年。1958年后,紫砂泥的加工实现了机械化。


挖紫泥矿

这样的苦力活通常都由家中男人去做,但当时年轻的妇女也会去帮忙挖泥。那时大家都还不知道这些紫泥可都是宝贝,挖泥仅仅是为了自家做壶用。


运输矿土


丁蜀紫砂陶瓷水运码头

生在水边,长在水边。水,与他们息息相关,更是丁蜀的第二臂膀。因为单靠人力无法完成大量的运输,索性就靠水靠船。看这些装货的,可都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一趟下来,够几十户人家的泥量。


碾磨


挖紫泥矿


老艺人指导制作紫砂壶


烧窑

烧窑很辛苦,但也是技术活。只有常年在精于此道的师傅才能掌握了火候。在准备烧窑之前总是要囤积大量的柴草,挨家挨户装船,运输至窑前待用。


运输烧窑用的柴草


出窑了


装窑


1975年 朱可心正在指导何道洪、周正华

紫砂器成型的主要方法是手工抟作。先捏器身,然后挖足、开面,最后加柄、嘴、盖等。早期的制坯工具主要是一种竹刀,后来逐步增添了木、角、石、金属等质料的工具。到清代,工具有十多种包括椎、碓、镖、钗,有圭形、笏形、贝形、肾形、月形、蝎尾形等多种形状。制好的泥坯要经过细致的修整,有些器物再加装饰。


蒋蓉、裴石民、吴云根、王寅春(由前往后)

这帧照片为紫砂壶从一家一户的家庭作坊到合作社式的工场模式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1956年时蒋蓉38岁、裴石民、吴云根均为65岁、王寅春60岁,陈福渊待考,大家均在使用木转盘。

蒋蓉正在制壶
蒋蓉正在制壶

顾景舟正在设计图稿
顾景舟正在设计图稿

宜兴龙窑
宜兴龙窑

龙窑试点成功留念
龙窑试点成功留念

顾景舟、徐秀棠、李昌鸿三位大师正在松如窑残留山坡发掘
顾景舟、徐秀棠、李昌鸿三位大师正在松如窑残留山坡发掘

1994-5《宜兴紫砂陶》特种邮票
1994-5《宜兴紫砂陶》特种邮票

老照片的真实记录,宜兴与紫砂产业的点滴,是研究古陶文化的珍贵史料。忆往昔,古朴的风貌,传承的精髓,追慕先辈陶人之自强不息的精神!(紫砂百家)

宜人出品紫砂福利站精选优质紫砂壶,限时特价,错过可惜!与亲朋好友一起团购,更多优惠享不停!赶快加入我们,用优惠的价格,买到心仪的紫砂壶,享受茶艺的乐趣!【+微信:78917327】

相关文章

首页
微信
福利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