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御笔亲题的“天下第一祖庭”——磬山崇恩寺

磬山崇恩寺

磬山位于湖㳇镇西9千米处的青芝岭白象山,海拔104米,与西施洞毗邻,是块离尘绝俗的风水宝地。磬山不是孤山,其山岭连绵不绝,是天目山的余脉,向西一直连到宜兴竹海。相传唐代有一僧人,云游各地,来到磬山,见四周山峰叠嶂,形似莲花,座势状似象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惊叹不已,知为宝地。遂于此建址,并掘得玉器,其形似钵,击其声似磬,僧视之为宝,因命此山曰“磬山”,寺为“磬山禅院”。

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7),临济宗第三十代天隐圆修禅师在磬山结蓬修习禅定,代佛宣扬,从此闻名遐迩,誉振东南,四众弟子,接踵而来于是建寺,名为“磬山禅院”。一时宗风大振,佛日增辉。法嗣中玉林通诱、庵通问,最负盛名,两人获天隐禅师真传。特别是成为磬山寺香灯的玉林,其高风情操,戒法禅行,为全寺僧众敬服,其功行境界,智慧悲心,成为佛学界楷模。从此,崇恩禅寺的佛学大为兴盛。

磬山崇恩寺

传说乾隆帝生父曾在磬山出家,乾隆巡视江南,寻父至此,御笔亲赐“天下第一祖庭”。并重修禅寺,御赐“磬山崇恩寺”匾额。崇恩禅寺几经修建,殿堂宏伟,气字非凡。全寺僧房两百余间,僧众400余人,香火鼎盛,游人如梭,成为全国著名的佛法道场,位列国内十禅寺之一。据民国《光宣宣荆续志》记载:乾隆皇帝敕建磬山崇恩寺,树山南部谐山门牌坊一座。据说,两根方形碑柱,其一根仍在原址上耸立,另一根沉没在水塘里,横梁已找不着,横上镌刻着乾隆皇帝的御笔真迹“天下第一祖庭”牌坊石柱的前后两面刻有两副对联,正面上联为“圣德巍巍日月光华千古秀(下联已失传),后补句为:“皇恩浩浩锦绣山河万年长”。反面为“荆溪流清水过千岩穿日月,象峰积翠光涵万壑耀乾坤”。咸丰年间兵燹寺毁。同治年间,寺僧复建19间。光绪二十二年(1896)宗鉴(密培)住持斯寺,与其徒汉禅、绍春次第修复,大殿至言统三年(1911)秋落成。磬山寺周围十多平方千米,前后共建寺、院、庵50余座。使磬山名声大振,成为江南第一寺院。

磬山崇恩寺

据传乾隆皇帝三下江南寻父,到了磬山禅院,不料父亲却已圆寂。乾隆皇帝懊悔不已,就在寺院前倒栽了一棵柏树,并发誓说:“前次相见,若果真是生父,倒栽之柏,定能成活!”当场御笔封赐磬山禅院为“天下第一祖庭。”自此,磬山崇恩寺道场庄严,气势恢宏,成为江南佛学之隆、天下归慕之寺。乾隆栽的倒柏也茁壮成长,参天挺拔,成为后人传诵的佳话。

民国时期,磬山崇恩寺有僧房200余间。民国30年(1941),侵华日军肆虐江南一带。磬山崇恩寺虽说是佛门净地,但僧众也有着爱国侧隐之心,围民党军队曾几次退驻磬山寺内,养兵蓄锐。当时的公立宜兴中学也被迫迁至磬山避难寄读,不料被汉奸告密,日兵进山,纵火烧寺,寺内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均付之一炬,可惜宏伟佛殿,化为灰烬。幸存的几间禅房,亦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拆毁。一代名寺化作一片瓦砾焦土。

磬山崇恩寺

改革开放以后,磬山崇恩寺列为太湖风景区阳羡景区的开发景点1989年6月,由镇江金山寺,普陀山普济寺,常州天宁寺和美国佛研会以及无锡市、宜兴市佛教协会联合发出《募建山崇恩寺缘起》,敬请八方施主随力喜舍。经数年募建,文殊殿、普贤殿、藏经楼和天王殿先后告竣寺内供奉佛像20余尊,僧人达30余名。振兴祖庭终于成为现实。原磬山崇恩寺第十八世方丈觉悟大师,年逾七旬,当年已隐居浙江普陀山,后礼受政府之请入院住持,携手僧俗重铸磬山寺辉煌。当年磬山寺的老和尚觉非大师,也不辞劳顿,多次从镇江金山寺赶赴磬山寺,协助觉悟师傅,为之献计献策,倾注余力。

磬山崇恩寺

磬山的碑塔虽所剩无几但每座佛塔,造型典雅,制作精美,全用汉白玉雕成。塔柱呈六方形,其上刻有图案和文字。塔上的图案或莲花,或仙鹤,或奔鹿,或玉竹,栩栩如生,堪称是古代的艺术精品;塔上的文字光洁如新,不仅记载着塔主的佛历和功德,而且记载着磬山崇恩寺绵延不绝的历史,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磬山,翠绿参差,烟波荡漾;象峰环锁,峰回路转;芳草鲜美,鸟语花香;树木参天,郁郁葱葱;涧水叮咚,源远流长。置身此山中,让人进入到物我两忘的空灵境界。(宜兴旅游园林局)

宜人出品紫砂福利站精选优质紫砂壶,限时特价,错过可惜!与亲朋好友一起团购,更多优惠享不停!赶快加入我们,用优惠的价格,买到心仪的紫砂壶,享受茶艺的乐趣!【+微信:78917327】

相关文章

首页
微信
福利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