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记忆 | 丁益民

丁益民

午后的阳光洒在特艺楼老旧的楼梯上,每一层的电表箱显示着这幢楼经过岁月洗涤后留下的印记。这里每一间工作室不过数平,加上泥凳橱柜显得分外逼仄,但在这里却是丁益民最自在的天地。

荣誉壶
荣誉壶

秋日里,他习惯于穿着一件白衬衣在泥凳前锤泥作壶,早起晚归,不教一日等闲过。

帝乡仙驭壶
帝乡仙驭壶

丁益民笑言:在学徒的那些日子里,唯有勤奋的人才能有更多的收获。谁最用功、谁最努力,厂里的门卫最是清楚。哪个人晨起先进厂,晚上戴月而归,那他的“手上功夫”自然不会差。

益乐壶
益乐壶

“勤学能成才”这是师父顾绍培老师告诫学生们的话,丁益民也一直记在心上。

六方井栏壶
六方井栏壶

他曾懊恼自己“手脚慢”。若非开夜工,往往无法高质量地完成生产任务。在丁益民的印象里,做“上双线竹鼓”最是难忘——厂里要求一天完成两把半。这把茶壶需要贴竹叶,还要做好脚线、口线,难度相当大,自己和师兄弟们愣是咬牙坚持完成了。但同样的壶,自己做一把,施小马老师可以做三把,还有余下的时间可以与他人捉象棋消遣。谈到这里,丁益民仍是感慨:相同的人,不同的本事;人家技高一筹,自己五体投地。

六方龙凤壶(1985年制)
六方龙凤壶(1985年制)

丁益民说,徒工时期,虽有苦累,大家却也是“有福之人”。三年徒工,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令他受益终身。茄段、井瓢、六方龙凤……从易到难,这是学徒期间紫砂厂下达给学生的任务。每翻手一个品种,顾绍培老师都会先做示范。待学生自己上手做时,顾绍培老师在旁提点,不厌其烦地教授学生制壶要义。

斛菱开光壶
斛菱开光壶

三年里,几乎每天师兄弟们都会坐在一起讨论做壶方面的事情。大师兄华健一清早五六个身筒很快就起好了,是大家公认的“快手”。师兄弟们学习的积极性都很高,目标也很明确——此生以做壶为职业,绝无回头的道理。

竹轿壶
竹轿壶

1990年前后,丁益民被分派到一车间做技术员制作工具。磨刀不误砍柴工,真正做好工具后,做茶壶的技艺也得到了无形的提高。徒工一人十把矩车,每一把都需要自己整出来。削篦子,要扦竹子,需花费相当大的力气,丁益民不拣工种,踏踏实实地将这些任务圆满地完成了。

丁益民印章(顾景舟刻)
丁益民印章(顾景舟刻)

记得顾辅导(顾景舟)有一天到班里来看学生们制壶,只见架子上有三十把“新莲贡壶”摆在那里,每一只尺度规矩均合宜,一问之下才知道是这个小个子男生做的,从此便留心到丁益民。

雪华壶
雪华壶

有一次丁益民吃坏了肚子,一晚上起夜了七次,第二天脸色便不大好。正巧顾辅导下楼,丁益民上楼,两人碰上了。见到丁益民一改往常的模样,忙关切地询问他为何如此。听说这样的情况,顾辅导便去找顾绍培老师,让顾老师陪着丁益民去医院看看。顾老师忙放下手中的活计,与鲍正平老师一同将丁益民送到医院挂盐水。

雪华壶照片
雪华壶照片

1987年的一天,顾辅导与韩美林要到工作室去,为“雨露天星壶”题字,未曾想由于是周末,紫砂厂大门紧闭,顾辅导又没带钥匙。正懊恼时,顾辅导想到丁益民家就在厂对门,便去丁益民家一坐。当顾辅导看到丁益民家的老房子,既旧又小,便留下心来。在丁益民打算结婚之时,顾辅导便去紫砂厂几位厂长那“说情”,为丁益民要了一间房子作为新婚之所。想到这些事情,虽过了很多年,却历历在目,丁益民心中满是感激。

样板(顾景舟配制)
样板(顾景舟配制)

吴奇敏曾说,学徒时,丁益民的泥凳每天擦得最干净,穿着白衬衫都能直接躺下睡觉。或许,正是因为他的认真、细致才得到了众多人的称赏。

特艺楼电表箱
特艺楼电表箱

光阴如梭,往事随风,紫砂艺人的传承向来有序。老艺人也将秉承着惜才、爱才的态度,将手揣心摹的经验如实交给下一辈手艺人。

特艺楼
特艺楼

丁益民 工艺美术师

丁益民 工艺美术师

1964年生。1982年进入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师从顾绍培。1986年经过技术考核进入研究所,跟随张红华老师学习,并得到“壶艺泰斗”顾景舟提携。1990年到一车间担任车间技术员,1992年任厂艺培中心带班老师,期间在中央美院陶瓷艺术设计系进修学习。作品以方货见长,创新数十个品种。(顾绍培紫砂艺术馆)

宜人出品紫砂福利站精选优质紫砂壶,限时特价,错过可惜!与亲朋好友一起团购,更多优惠享不停!赶快加入我们,用优惠的价格,买到心仪的紫砂壶,享受茶艺的乐趣!【+微信:78917327】

相关文章

首页
微信
福利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