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旅游:屺山的来源缘起周处

屺山位于宜兴城北10千米,坐落在屺亭街道屺亭村,海拔153.8米。据地质研究分析,在六七千年前,宜兴地带还是一片浅海区域,潮水渐退后,形成了一个西高东低的沙滩地,后经长江水冲积,泥沙堆积成太滆平原,实为长江冲积扇的一部分。屺山,就是大海中的岛礁,在海水退潮后,形成丘陵地貌。

宜兴屺山

屺山有着神奇而美好的故事。据传,古时的芳桥阳山荡因为没有遮拦,每到冬天,西北风刮得水浪三尺高,水质浑浊不能饮用,当地民众叫苦不迭。到了晋代,阳山荡边上的阳山脚下,出了一个大力士周处。他想阳山荡西面要是有座山把风挡住多好。一天,周处到宜兴城南的铜官山去挑土来筑山。当他把一担土挑到那里时忽然暴风骤雨,再也不能向前行走,只能把土担歇下来,等风雨过后再走。谁知雨一直下到天黑还没有停,他没法就把这担土搁在那里,空手回了家到了第二天清早,风也歇了,雨也停了,太阳也出来了,他便兴匆匆地来挑昨天寄放在那里的一担土,谁知这担土已经变成了一座山。周处见了高兴地说:“我本来挑土就是为了筑山的,这担土已变成了一座山,遂我所愿也。”从此,阳山荡的水再也不浑浊了,人们也就将此山称为“寄山”,因“寄”屺”音近,又将“寄”改成“屺”,以“屺山”为名沿用至今。

宜兴屺山

屺山历史悠久,从周屺公路段出土的屺山文物,就有新石器时代的6件,西晋时代的2件,六朝时代的2件,唐、宋、元朝的4件,合计出土各类石器和陶瓷器文物14件,均保存在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它证明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屺山地区即有人类活动。

在宋代时,屺山山顶上建有白龙庙,山脚下有土地堂。土地堂东侧有个较大规模的文昌阁,据说南明宰相堵胤锡曾在这里学习深造。

宜兴屺山

山顶白龙庙起名与白龙娘娘有关。据传古时的一个晚上,有一位长着白胡子的老公公,从西走向东(朝屺山方向走),走到白龙沃今河北组(有人称嵇家),河面上没有桥,老人过不了河。白龙娘娘奉天帝指令,将龙身横跨河面,好比架起一座桥,让老人通过。老人走到这里,就坐“桥”上休息,用长烟筒抽了一筒烟,抽完烟将红烫的烟筒头在“桥上敵了两下。此时忽听到有人在喊:“你坐好,我走了!”白龙娘娘把老人带山脚下,并对他说:“你该到的地方到了。”白龙娘娘继续前往山顶,在山顶上安了家,从此屺山顶上就有了一个白龙洞。现在从山脚下的土地堂到山顶这条路,据说就是当初白龙上山的途径。到后来人们才知道坐在白龙身上的老人就是来管辖屺山的土地公公,因而就在山脚下建造一个土地堂。土地堂的正南方是一个大广场,是庙会期间做戏、看戏的地方。后人就在白龙浜造了一座桥,起名叫白龙桥,在桥上还筑了一个渡水漕,一桥两便,既方便了和桥、六庄一带上屺山的行人,同时又便利了白龙浜河东河西的良田灌溉。

宜兴屺山

后来,当地百姓为白龙娘娘在山顶上建造了一座99间房屋的白龙庙,从此屺山香火越来越旺。白龙娘娘也十分感激,她尽力满足百姓所想所求。每当夏秋季节干旱缺水时,百姓到白龙庙烧香求雨,白龙娘娘就飞出庙门,腾云驾雾,通报雨神,在屺山顶上起乌云挂白龙,用呼风唤雨之法来答谢民众。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发动群众,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在屺山西头的山咀头建造一座电灌站,浇灌屺山南北万亩良田,真好比白龙漫山游,旱涝保丰收,百姓都认为是人定胜天,于是将电站命名为胜天电灌站,原山咀头村也改名叫胜天村。为纪念白龙功德当地屺山茶厂把茶叶命名为屺山白龙茶,在宜兴颇有名气。

宜兴屺山

宜兴的宗教性庙会以屺山庙会最为有名。太湖流域一直流传着农历“三月三,吃了青团上屺山”的习俗(和桥地区流传的是农历“三月三,吃只绵苋头团子上高山”的习俗)。每年三月三即是屺山庙会的日子。一清早,四面八方的香客纷至沓来,周屺公路车水马龙,道路两旁是商贩的摊位,吆喝着、叫卖着各色物品。沿途人群川流不息,土地庙前香烟缭绕。如今,每天早晨和傍晚,特别是节假日,屺山吸引着四面八方前来登山健身的爱好者,而土地庙四周则成为香客和游客的停车场。(宜兴旅游园林局)

宜人出品紫砂福利站精选优质紫砂壶,限时特价,错过可惜!与亲朋好友一起团购,更多优惠享不停!赶快加入我们,用优惠的价格,买到心仪的紫砂壶,享受茶艺的乐趣!【+微信:78917327】

相关文章

首页
微信
福利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