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宜兴人:一束专注而灿烂的光——杰出青年科学家谈宜东

谈宜东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的大楼始建于1959年,是当年北京市第3号工程,又称“9003大楼”,是一栋苏联风格的建筑。

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中,“9003大楼”里,走出了不少杰出的科学家。

中国“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院士、探月工程总指挥栾恩杰院士、国际光学委员会原副主席、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名誉理事长金国藩院士、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李天初院士……

一个个泰斗级的名字,就像悬挂在科学天空里的闪亮星星,照亮了清华学子的科学探索之路。

科学探索之路,崎岖险峻,既孤寂又迷人。谈宜东就是其中孜孜不倦的跋涉者之一。

中等身高,身形瘦削,戴一副金丝边的眼镜,从穿着打扮看,谈宜东活脱脱就是个“理工男”。

沉稳、内敛、条理清晰,简单的三个词就能勾画出这个“非典型80后”的特点。

作为激光技术及应用领域的杰出青年科学家,谈宜东终日与光为伍。

在与光相伴的岁月里,他越来越懂光,越来越爱光,在不知不觉中,他也把自己变成了一束光。

他如光般专注,直行在既定的路线,从不偏离,从不弯曲,站在起点就预定了终点,一往无前,无怨无悔。

他如光般灿烂,在最美好的年华里,一门心思做科研,全心全意发挥热量,而立之年,便站到了所在领域同龄人中最显著的位置。

对于沉浸在光的世界中的谈宜东来说,把自己修炼成一束专注而灿烂的光,或许成了一个意外的收获。

从“意外”变成家中的骄傲

谈宜东
在中国科协第330次青年科学家论坛上作大会报告

站在海棠树下,仰头凝视,一树绚丽的云霞,在微风中摇曳生姿……

在谈宜东脑海中,这样的凝视,是儿时最鲜活的回忆之一。

无论是走在清华园里,还是走在美国街头,每每想起家乡,总有那株海棠的婆娑身影。

那是家乡的海棠,也是梦中的海棠。在和桥镇闸口村,那株由苏东坡种下的海棠树,见证了千年的历史变迁,也见证了一个年轻人的成长。

1980年,谈宜东出生在闸口一户普通的农家。

与同龄人相比,谈宜东的出生伴随的不仅是家人的喜悦,还有一张千元大罚单。在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年代,谈宜东的出生似乎是个“意外”,因为他是家中老二,是父母“超生”的二胎(谈宜东家本有一个二胎指标,后因种种原因,阴差阳错成了“超生”)。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谈宜东从周边人口中得知了此事,为了让自己不被“意外”两个字承包人生,他心里总是憋着一口气,要用努力让别人口中的“意外”变成父母眼中的“骄傲”。

谈宜东的父母都是普通农民,并没有特殊的天赋,也没有家学渊源。但谈宜东似乎从小就有学习的天赋,从幼儿时期开始,他就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每每遇到学习上的难题,他总是铆足劲迎难而上,似乎憋着一口气,要把别人眼中的质疑换成欣赏。

8岁时,谈宜东跟随家人从闸口搬到和桥镇区。由于闸口没有幼儿园,在搬家前,谈宜东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前教育。面对这样一个村里娃,和桥二小的老师要求其降级入学,但倔强的谈宜东主动提出考试!憋着一口气,他以将近满分的成绩顺利入学。

虽然结果很圆满,但此事却给谈宜东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此后,谈宜东的学业可谓一帆风顺。但谁能知道,在表面的风平浪静后面,隐藏的是一颗不服输的心。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顺口溜,是谈宜东中学时代的座右铭。在江苏省宜兴中学读高中时,数理化也成为谈宜东脱颖而出的“法宝”。高考时,凭借物理和化学均接近满分的优秀成绩,谈宜东如愿进入了梦寐以求的顶尖高校——清华大学。

一份简单的录取通知书,成为谈宜东人生的转折点,也成为他证明自己不是“意外”的有力凭证。其实,对谈家人来说,“意外”一说从来都不存在,这个聪明的孩子向来都是家里的“骄傲”。

光学世界牵引着他的神经

谈宜东
与OSA(美国光学学会)的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

冬日的早晨,北京的阳光有些慵懒。周末,清华园内,依然忙碌有序,四处都是步履匆匆的人们。

这里的一切,对谈宜东来说,不能再熟悉了。自1999年拿到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谈宜东就与清华结下了不解之缘。

走进大学校园之前,谈宜东并没有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更没有职业规划之类更深层次的想法。

“填报志愿时,我对这个领域的了解几乎为零。”谈宜东说,走进机械工程学院学习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刚开始只是盲从,原因仅仅是因为“这个专业看起来和自己感兴趣的机器人似乎有点关系”。

在深入专业领域之后,谈宜东便被奇妙的光学世界深深吸引了,激光技术、光学工程领域的点点滴滴,无一不牵动着他身上的每一根神经。于是,从本科到研究生,再到博士、留校任教,谈宜东把整个青春和未来都与清华大学、与专业研究紧紧地系在了一起。

很多人都说,大学老师轻松,没有升学考核压力,又有雷打不动的寒暑假。但事实上呢?身为副教授的谈宜东,时常忙得顾不上家。

常年在外,谈宜东对父母总怀着一丝愧疚。难得父母来京,他总想着要尽一点孝心。2017年7月,谈宜东的父亲身体不适,到北京寻医。为了陪伴老人,他恨不能把一天变出48小时来。

第一天,一大早,他带着双亲匆匆赶去医院,排队、做检查、等结果……足足折腾了一整天,回到家中,安顿好老人,已是晚上10点。只因次日有课,谈宜东又坐在书桌前,认真备课,做足相关的准备工作。

第二天,谈宜东的行程更满。上午上课,下午参加学生们的学术讨论会并点评,然后马不停蹄地坐上火车,赶往太原。在火车上,谈宜东还在专注地做PPT,为学术讲座做准备。抵达太原后,完成工作,已是凌晨1点。

第三天,上午6点半起床,做学术报告,然后,又是争分夺秒地赶火车回京,准时参加下午1点半学生们的讨论。

这样的节奏,这样的奔波,对谈宜东来说,并非偶然。一年之中,他很少能在零点之前睡觉。即使是周末,也常常要工作到晚上10点才回家。

教学、科研、学术交流,这是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三个要素。即使是在难得的休息时间,他也时刻关注着专业领域的相关信息。

这就是一位学者的专注,执着而热情,甚至到了忘我的境界。

啃最硬的骨头才能体现价值

谈宜东
在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进行航天器微推进器标定现场试验

虽然已经获得了众多的荣誉,但在泰斗级人物林立的清华大学,谈宜东这样的青年学者,还算不上资深。

“泰斗级人物太多,无法望其项背。”谈到学术方面的成绩,谈宜东时常这样说。在科研工作中,他总是呈现出一种空瓶的姿态,迎难而上,啃最硬的骨头,已经成为他科研工作的显著特点。

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围绕激光技术及应用,在激光器件、激光物理、精密测量和光学成像应用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构成了从基础器件的设计和发明,到物理现象和效应的发现,进而在发现基础上的仪器发明,直至仪器的推广和应用这一完整体系。研制的无靶镜激光纳米测量仪器、光学元件内应力测量仪器和新型层析成像仪器已应用于高分专项、国防重点项目、激光—聚变等国家重大型号工程,以及国内公司的生产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光学超精密无损测试技术广泛用于航空航天、国防安全、先进制造等多个国家关键领域,它是谈宜东啃下的硬骨头之一。

陀螺仪是一种能够精确地确定运动物体方位的仪器,它是现代航空、航海、航天和国防工业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惯性导航仪器,它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的工业、国防和其他高科技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激光陀螺由于没有运动部件,是目前精度最高,应用最广的一类陀螺仪。

国内某单位在研制激光陀螺过程中,发现精度始终上不去,一直找不到原因。通过学术会议和报告交流,他们联系上谈宜东团队,利用他研发的超精密光学应力测量仪(比国外同类仪器高一个数量级)对激光陀螺的各元部件进行在线检测,找到了原因,改进了生产工艺,显著提升了我国激光陀螺的精度,确保了某型号战略导弹和舰艇的顺利服役,有力增强了我国战略防护和反击能力。

同时,他研制的光学应力测量仪还用于空军某型号飞机舱盖应力的超精密无损测试和全寿命周期实时评估,有力保障了空军军用飞行器安全,为空军部队战斗力的形成保驾护航。

2018年才刚刚开始,世界半导体巨头就打响了芯片涨价的第一枪。欧洲半导体巨头恩智浦(NXP)公司近日向其代理商发出涨价通知。

很多人不知道,存储芯片价格持续攀升,除了国外因素外,中国存储芯片过度依赖进口也是主要原因。相关报道显示,截至去年10月底,中国芯片的贸易逆差已高达1545.25亿美元,进口总金额已远远超过了石油。

“中国作为最大的芯片市场却没有话语权,一直受制于人。不掌握芯片技术,国有企业的命脉终究被跨国巨头握在手中。”谈宜东说,作为世界最大的消费电子制造工厂,我国的芯片国产化率不足10%,想要真正实现芯片国产化,需要突破的“卡脖子”技术之一就是光刻芯片。

随着技术的革新,电子产品越来越轻薄,其使用的芯片要求也越来越高。简单地说,如果芯片是一张画布,激光就是一支画笔。芯片越来越小,意味着画布越来越小;容量越来越大,则意味着需要绘制的内容越来越多。一缩一增之间,对光刻芯片技术(光刻线条的尺寸必须越来越细)的要求日益提升。而光刻芯片使用的激光精密测控设备,就是决定光刻线条尺寸的关键设备之一,这也是谈宜东所在的领域,成为了谈宜东正在努力啃的“硬骨头”之一。

目前,他研制的光刻机用激光双频干涉仪在和国外著名公司的同类产品对比中,多项指标大幅领先。在由第三方进行的光刻机在线测试中,定位精度达到了6nm,比国外(21nm)提高3倍;频差10MHz,比国外提高3倍多。

“这是我国现有的多项‘卡脖子’技术之一,我要做的就是尽量提高我国的相关技术水平,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为我国相关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对国外的赶超贡献一份绵薄之力。”谈宜东的话总是波澜不惊,但短短的话语间,流露出的是浓浓的爱国情,以及一名学者崇高的使命感。

谈宜东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后记

谈宜东
祝福家乡

去年,《科学中国人》杂志提名谈宜东为2016年度人物杰出青年科学家奖。

当时,提名理由是:谈宜东是光学、精密测量领域极具发展潜力的青年科学家。他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学科前沿,与团队一起在高灵敏度、高环境冗余度的纳米位移、形变测量、超精密表面形貌测量、光学元件和半导体材料应力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成功研制多种精密测量仪器,已用于多个国家重点工程,强力地推动了相关科技的进步。

最近,谈宜东又成为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

确实,对于一名科学家来说,38岁,实在太年轻了。在未来的研究中,他还能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更多的突破,更多的想不到。他专注于科学工作的生活单调而又枯燥,但他身上那股子对学术的专注精神,却让他仿佛笼罩着彩色的光芒。

谈宜东说一口流利的宜兴话,夹杂着一点闸口味。远在他乡,却时时关注着家乡的发展。他期待有一天,能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带回宜兴,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宜兴做强制造业的众多助燃剂之一。

人物档案:谈宜东

1980年出生于宜兴和桥。现为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精密仪器系光电所副所长。并任中国光学学会光学测试专委会委员、光电技术专委会委员等职务。

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仪器专项、“863”等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90余篇(SCI收录75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获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和光学学会个人奖励两次,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自然科学基金优秀结题项目等。先后获清华大学优良毕业生、王大珩光学奖、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后、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金国藩青年学子奖等。由于他在激光与精密测量应用方面的成就,获2017年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资助。  (宜兴日报)

宜人出品紫砂福利站精选优质紫砂壶,限时特价,错过可惜!与亲朋好友一起团购,更多优惠享不停!赶快加入我们,用优惠的价格,买到心仪的紫砂壶,享受茶艺的乐趣!【+微信:78917327】

相关文章

首页
微信
whatsapp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