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壶的国际影响力

宜兴紫砂壶

难以置信,宜兴紫砂壶竟然有这么大的吸引力!根据江苏宜兴媒体报道,10月20号有一批来自德国的人士来到宜兴探索宜兴紫砂壶的文化。 何谓文化内涵?就紫砂壶而言,我以为其内涵根植于质地、造型、装饰、做工的互相结合之中,通过器皿造型艺术与砂泥的质地美来显示其古朴、高雅的形象,给人以精神的感受与愉悦。紫砂茶具以造型为载体,把作者的思想、理念、境界融入壶体,用它与观赏者交流,并在心灵的默契中,表达鲜活而丰富的文化积淀。所以文化内涵也只能体现在紫砂壶的造型艺术之中。作为文化来说,它是指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作为紫砂壶,便是指其在历史发展中所承载的时代特色或艺术审美。紫砂壶的文化内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化的结缘

从供春开始,把砂壶从一般粗糙的手工业品推进为精致的工艺美术品,这份贡献无可争议,就该归诸于供春。宜兴紫砂自北宋起步至今,除了继承已有的成就外,还要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文化发展及工艺水平的提高,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品种。尤其从明代开始,宜兴紫砂茶具的创新得到了文人学士的参与,这在中国陶瓷历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如明代文人董其昌,清代文人郑板桥,陈鸿寿(曼生)等等。这些文人不仅设计图样,而且撰壶铭,书款识,以物寓志,使紫砂茶具发出如文人般的巧思和雅趣,成为上层社会饮宴斗茶的高档茗器和厅堂雅陈的精美艺术品。

陶文化是伴随着人类文明而起源的。紫砂壶的问世,给宜兴陶瓷5000年文化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特别是紫砂茶具捏筑和片接成型技法,是我国乃至世界陶瓷制作中所仅有的。用这些方法制成的紫砂壶,使用一段时间后,会产生一种上古时代器物的感觉,古朴而典雅,受到中外陶瓷专家的极力推崇,称之为“硕果仅存”的陶瓷文化艺术。

紫砂壶多样的装饰形式

紫砂壶的装饰有多种形式,其中的陶刻装饰较多地融汇书法、绘画、历史、文学、金石学诸方面精华。在壶体上进行镌刻装饰,始于明代,兴于清代。清嘉庆到光绪年间,是紫砂壶造型艺术的转化时期。这个时期以壶上镌刻书画为时尚,其镌刻的内容多与古人诗句、名人题咏有关。其画面较多地取材于《芥子园画谱》、《风雨楼画集》和有关画册。在明清两代,著名诗人、学者、书画家、艺术家如赵宦光、董其昌、郑板桥、徐渭、吴大徽、吴昌硕、任伯年等都亲自在紫砂壶上题诗、刻字、绘画。这些诗铭、绘画清雅淡远,寥寥数语使作者所要表达的意趣、情性与茶馨融合一体,大大提高了紫砂壶本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味。

金石铭刻的运用

宜兴紫砂茶具既是物质产品,又是精神产品,它将诗、书、画、铭吸纳交融,充盈文化味和书卷气,满足了人们的审美和鉴赏需求。

古往今来,不少书法家、画家、文学家、艺术家如刘海粟、唐云、朱屺瞻、陈十发、范曾、冯其庸、俞振飞等,都喜欢在紫砂壶上亲笔书画,镌刻定制作。例如: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紫砂泰斗顾景舟就与海派艺术文化大师吴湖帆、江寒汀、唐云、程十发、戴相明(上海铁画轩老板)交往甚密。

1948年顾景舟制作了5把石瓢壶,均由江寒汀作画、吴湖帆写词。烧制后每人一把收藏留念。

2010年5月16日,在北京中国嘉德2010春季拍卖会上拍卖的石瓢壶是上海铁画轩戴相明收藏的,后又流传至台湾;这位台湾收藏家带了一批藏品参加本次拍卖活动,石瓢壶就是其中唯一的紫砂拍品,最后以1232万的成交价为北京一位收藏家拍得。

石瓢壶原是紫砂传统造型。顾景舟集各家之大成,创出自我,壶上宜书宜画,一改清初以来纤细繁琐、堆砌浮华之气,刻意追求线型的流畅舒展,反复权衡比例的协调秀美,显现了简朴大方的气度。顾景舟制石瓢壶乃智欲其圆、行欲其方的砂壶珍品。

“壶随字贵,字随壶传”,成了紫砂茶具独有的神韵和风采。“泥炼天心抱,汤烧茗德扬”;“茗外风情移月影,壶边江静听松涛”等咏壶吟茗的佳句闪烁着超然物外的神秘之光。

综上所述,证明了一点,就是宜兴紫砂壶丰富的文化意义是历代陶艺家挖掘我国陶瓷文化富矿过程中,把握时代脉搏,按照文化艺术的规律,通过泥土的捏制,所展示出来的,有着与人类依存的渊源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紫砂茶具已超越了实用功能的束缚,逐步成了物化了的精神艺术品。成为我国壶类当之无愧的瑰宝。

宜人出品紫砂福利站精选优质紫砂壶,限时特价,错过可惜!与亲朋好友一起团购,更多优惠享不停!赶快加入我们,用优惠的价格,买到心仪的紫砂壶,享受茶艺的乐趣!【+微信:78917327】

相关文章

首页
微信
福利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