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宜兴人: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原副院长冯钟平

冯钟平

冯钟平,我国生物科学画的开创者冯澄如之子,我国著名建筑设计师,曾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

大学未毕业,他就参与“国庆工程”,他这一生作品遍布大江南北;他主持的中国园林建筑研究项目,获建设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工程院院士关肇邺评价冯钟平,认为他是一位涉足广泛、掌握多种流派、具有高度艺术修养的学者型建筑师。

冯钟平

“天南地北宜兴人”采访小组来到他位于清华园荷清苑的家中。小小的客厅,一大两小两间书房,阳台上还布置了一个小小的工作室。七八组书柜,放满了书籍,大部分都是建筑类的。他精神甚好,身着朴素,微微的笑意伴随着浓重的乡音,阳光映照在他的白发上,颇有些岁月静好的味道。他用一句略显霸气的“我生来便是学建筑的料”,打开了话匣子……

他对建筑学一见钟情

冯钟平结缘建筑,完全是巧合。童年的冯钟平,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顽童”。

冯钟平生于1936年。他的父亲冯澄如是我国生物科学画的开创者,我国现代第一部植物学著作《树木图说》里的插图,就是由他绘制。1942年,为躲避战乱,冯钟平随父亲从北京回到家乡宜兴芳桥。

1943年,冯澄如在宜兴芳桥后村创办了一所专门培养生物科学画人才的学校——“江南美专”。江南美专是宜兴第一所高等学校,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唯一的一所专门培养科学绘画人才的高等学校。父亲冯澄如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也影响了冯钟平一生。

冯澄如对儿子的教育十分宽松,放任让他开发自己的兴趣爱好。因冯澄如的工作也一直在变动,不断的搬家和转学也让年少的冯钟平对学习的兴趣不浓,他经常在外钓鱼、游泳、抓黄鳝,不着家门。有次家里人都吃完晚饭了,他还没回家。等他回来,母亲举起手要打,他笑嘻嘻地递过去满满一桶鱼,母亲又气又好笑。

不过,大概遗传到了父亲的艺术禀赋,冯钟平很喜欢美术,美术成绩也不错。1954年,冯钟平毕业于南京市第二中学。准备报考大学时,有一位同学不知道从哪弄到了一本油印的招生小册子,同学们都在那围观。冯钟平回忆道:“当时,我听到这么一耳朵——报考建筑系需要考美术,我就报了清华大学的建筑系。”很快,他拿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正所谓“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一进清华,冯钟平就对建筑设计 “一见钟情”。

冯钟平

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学习,可谓难、繁、严,不但要学有关的数理学种,学习文科的建筑历史、社会学等,还要接受美术方面的训练,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功,连体育锻炼也有严格的要求。从大一开始,他们的学习就与设计实践挂钩,作品就挂在教学楼走廊两侧,孰优孰劣一看便知——不好好学习,那脸可就丢大了!

不过,这样的艰苦,对于一头扎进了建筑学海洋的冯钟平,反倒是种乐趣。不仅如此,他还自己加任务,加作业。他喜好泡图书馆,手里有点闲钱便买书,自己吃啥穿啥全然不在乎。这个习惯至今未改,他家里大小两个书房、阳台小工作室里到处都放满了书。大学节假日,冯钟平也是不肯休息的,他连家都不回,和同学们大江南北到处写生。住,就住老乡家里;吃,两个窝窝头,就能在野外写生一整天。只有寒假,他才稍事休息,那也是因为天寒地冻,手指实在伸展不开。

他的设计得到周恩来总理的肯定

付出总有回报。还没毕业,冯钟平就有了参加国家重大设计的机会!1958年,为迎接新中国成立10周年,中央决定在北京建设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军事博物馆等十大重点工程,又称“国庆工程”。而冯钟平,就被分配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设计组。

1958年10月4日上午,学校通知被采纳设计方案的各组成员午饭后到建筑系大楼门口集合。大家议论纷纷,都不知道目的何在。时任校党委副书记的陈舜瑶也没有为他们解惑,只是高喊:“走,同学们,上车!”

当汽车直开进中南海,他们沸腾了!进了紫光阁小花园,更大的惊喜等着他们——周恩来总理已经在那等候了。冯钟平至今仍记得,周总理并没有急于询问设计的事,先询问每个人的姓名、年龄、籍贯。问到自己时,冯钟平立刻站起来回答:“江苏宜兴人。”周总理高兴地说:“宜兴人,好啊,宜兴我知道,出紫砂茶壶。”

总理向他问起两大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体量相差巨大,又必须相互对应的问题。冯钟平胸有成竹地回答:“我们把两个博物馆用一条长廊连起来,准备起名‘胜利廊’,寓意纪念中国人民革命胜利!”周总理立即高兴地说:“好,非常好!就要这么一个大廊子,跟人民大会堂大柱廊相对应。”

冯钟平至今还保存着向总理汇报设计方案的照片,他说:“这是我此生最大的荣耀。”

冯钟平

冯钟平还主持或参加主要规划设计的作品有:中国国家图书馆、烟台市东山宾馆、烟台市南山牧云阁风景建筑群、兰州市工商银行大厦、苏州市万通大厦、大连经济开发区海韵花园……

问及哪个作品难度最大,冯钟平迟疑了很久,回答:他的设计理念是,设计要从当时当地的经济、地理、人文环境的实际出发,注重整体性,以人为本,既要满足使用功能,又要富有艺术特色。每一件作品,因为“条件”不一样,面对的困难都不一样,很难说哪个更难。他兴致勃勃地举例,北京国家原纺织工业部大楼位于北京东长安街,建成于1952年,到了上世纪90年代,无论从功能上、形象上已不符合需要,需要改建。可国务院规定只能在原址上利用旧建筑改造。最后,冯钟平主持的清华设计组的设计方案在20多个方案中脱颖而出,后与北京市纺织工业设计院合作,对旧建筑结构加层,造型重新设计。建成后,被评为上世纪90年代北京十大优秀建筑之一。

冯钟平

而问及哪个作品是他最满意的,冯钟平说,他认为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建筑,即便是这个建筑设计时已经满足了当时所需的所有功能,也不能说这设计就完美无缺了。时代在变化,需求在变化,环境在变化,每一个建筑永远都存在可以改进的地方。

设计无穷尽,这是冯钟平对建筑设计的理解,更是追求。

冯钟平对建筑是如此痴迷,以至于他只要有机会、有时间,就到处去看、去画、去研究各种建筑,尤其是中国园林建筑。他撰写的《中国园林建筑》一书,1988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这一研究项目还获建设部1988年科技进步二等奖。而他提出“中国园林命意在空不在实”,也被广泛认同。此外,他还参与了《颐和园:中国皇家园林建筑的传世绝响》《园林建筑设计》等多部图书的编写工作,至今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约40篇。

他的生命算式与众不同

冯钟平的很多看法很独特,有一句名言说:“成功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智慧。”他却觉得,成功等于百分之一的努力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天赋。建筑设计最重要的是“创意”,这“创意”却不是刻苦就一定能找到的,“学霸”没有天赋,照样成不了才。所以他主张挖掘并尊重孩子的天赋与特长。

冯钟平

冯钟平的处世观也与很多人不一致。周培源是他家远亲,徐悲鸿是他家的座上客,冯晋庸是父亲的得意门生……他的一生,认识的名人数不胜数。或许,这在别人眼里,是该大书特书的事,可冯钟平却很少向人提及。入清华大学时,父亲担心他孤身在外学习会有不便,就特意提起周培源,说有事可以请他帮忙。可是冯钟平觉得周先生是名人、也是忙人,有问题还是自己解决吧,从没打扰过他。

冯钟平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原副院长,著名建筑师,教授、博导,可家乡的记者联系要采访他,他却再三问:“怎么会来采访我这个普通人?”

冯钟平觉得,他现在这个年纪,更能体味到生命的本质。退休后,他时常带着妻子出门走走,他说:“那次,我们在新疆,只见辽阔的草原上,散落着牛群、羊群和帐篷……那一刻,真的有一种看到生命的意义的感觉。”

冯钟平

冯钟平说,他早年为建筑忙忙碌碌,活得有“激情”,如今生活很平淡。可无论激情还是平淡,每一天,他都尽力让生活过得有价值有意义。

要说人生憾事,也有。冯钟平说,其实早年他一直想找机会,为故乡宜兴设计一个项目,可是他的手头永远有着忙不完的设计任务,不少都是国家重点项目,他只能让遗憾成为永远的遗憾了。

人物档案:

冯钟平,宜兴芳桥人,1936年出生于北京。1954年考取清华大学建筑系。在校时,曾参与“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设计。196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清华安地建筑设计公司总建筑师、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等。主持或参加主要规划设计的作品有:中国国家图书馆、烟台市东山宾馆、烟台市南山牧云阁风景建筑群、北京东长安街原纺织工业部大楼改扩建工程、兰州市工商银行大厦、苏州市万通大厦、大连经济开发区海韵花园、长春文化市场、长春国际会展中心……此外,对中国园林建筑研究颇深,撰写的《中国园林建筑》一书,1988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他作为第一完成人参与的中国园林建筑研究,获建设部1988年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他还参与了《颐和园:中国皇家园林建筑的传世绝响》《园林建筑设计》等多部图书的编写工作,至今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约40篇。

宜人出品紫砂福利站精选优质紫砂壶,限时特价,错过可惜!与亲朋好友一起团购,更多优惠享不停!赶快加入我们,用优惠的价格,买到心仪的紫砂壶,享受茶艺的乐趣!【+微信:78917327】

相关文章

首页
微信
福利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