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宜兴人:数学王国的前行者——东南大学数学系教授周建华

周建华

引言

对周建华的第一印象,源自人人网上的一个祈福帖。大约是周教授生了场感冒之类的小病,可他的学生却自发地、发自内心地祝福周教授早日康复。

这个教授定然不简单!笔者心生佩服。

2016年12月,笔者见到周建华本人,朴实,平淡,亲切,恍若邻家的“暖男”叔叔。数学上的成就,他大多忽略不谈。虽然痴迷数学,但他更多地把自己定义为一个感恩的学生,一个平凡的师者。他能说出小学老师的名字,他会细致地关心学生做笔记方不方便,他担心学生站着听课太累,他会谈起十几年前学生如今的发展……

他说,他的人生没有什么波澜,也没有太多感人的奋斗事迹。顺其自然,是他人生的格言。可顺着他的简单叙述,我却发现,他看似波澜不惊,其实是胸有丘壑,不动声色却执着向前地追寻自己的道路。

窗户纸和父亲的账本

周建华

周建华似乎天生喜欢数学。他出生于1962年7月,约莫是三四岁的时候,邻家叔叔就在周建华家门口的一块石板上,教他阿拉伯数字、数数,教加减算术。他不仅坐得住,还学得津津有味,甚至迷上了数学。

村里有一块砖头铺出来用于晒场,他每次经过的时候,就从场地的一边开始数,数到那一头,看一共有多少块砖。又数从这户人家到另一户人家门口,分别有多少块。实在没有多少可以数了,他就数起了搭篱笆的树枝有多少根。总之,什么他都要数一下。

5周岁的时候,周建华眨着亮晶晶的眼睛,跟大人说想去念小学。他家在和桥高楼村(现隶属于和桥镇北庄村),念小学要去邻村的土墩小学去上。去报名时,招生的老师看到这么个小娃儿,还和他开玩笑说:“要是你会数数,我们就招你进来。”数数可是周建华的拿手好戏。老师又考起个位数的加减法,结果题目刚报出来,周建华立马就报出了答案。老师又问起了两位数的加减法,还是没能难倒他!这在当时,都已经是小学两年级学习内容。考虑到周建华太小,老师还是没答应。周建华至今说到这事,还说老师“耍赖”呢!

周家的生活挺难,周建华还有两个弟弟。父母亲要想着各种法儿,才能让一家人吃饱暖穿。但他们却始终坚持宁可苦了自己,也要让孩子好好读书。

周建华的父亲是一个很内敛的人,从来没有当面称赞过他。但他还记得小时候,好几次“偷听”到,父亲跟人聊天时夸奖他,这让他很开心,学得更起劲了。当时教学条件,相当艰苦。土墩小学教室里连块砖都没有,是泥土地,遇上湿冷天气,泥泞一片。可是,周建华并不以为苦,他说:“教室至少方正敞亮,很不错!”显然,在他看来,一切困难都可以克服,一切都挡不住他向往知识的心。

任何一张有字的纸,都是他的“课本”。他记得,当时村里人家的窗户还普遍没有玻璃,都是在木格子上糊上纸来遮风的。从老日历,到报纸书籍,什么纸都有。当时的印刷质量也着实一般,往往必须贴得很近才能看清楚字词。周建华总喜欢趴在人家窗户上,津津有味地读着。那时,他觉得最精彩的是《西游记》,虽然读得很零散,至今还记得读到孙悟空打妖精时那种热血沸腾的感觉。

数学呢?他也有自己的补习方法,他会趁在生产队当会计的父亲不在家时,偷偷地把账本拿出来算账,算完再偷偷地还回去。算了多少次?他自己也不知道。如今想起这事,他一脸怀念:“我从未发现我父亲有算错的时候,可见我父亲确实是个非常称职的会计。”然而,令他无比难过的是,在他念初一时父亲因患癌症离开了他们。在家里,他什么都干,打猪草,做饭,还去砖瓦窑厂里打小工,赚几毛钱一天的工资补贴家用。他埋头吃苦,做事,看书,整个初中、高中,他总是从家里带一罐子咸菜,搭着白饭一吃就是一个礼拜……他一直记得父亲对他的希望。

1978年,周建华高中毕业,考上了南京大学数学系。

抱怨不如解决猜想

周建华

周建华是一个耐得住寂寞的人,做事也总是不急不躁,从容不迫。“顺其自然”,是他最常挂在嘴边的话。录取南大后,所有的邻居都赶到了周建华家中,为他庆祝。反倒是周建华本人,一脸平静。

他也不会因为挫折而失落。在大学里,他的成绩刚开始并不突出。毕竟,那是一个精英云集的地方。他也没紧张,失落。他按照自己的计划,每天给自己补一点课。合理的安排,让他成绩很快就赶了上去,又渐渐成为了班级里的佼佼者。

他考研究生的事儿,也颇有意思,报名是陪同学报的。同学因故没考,他想想,自己好歹付了4元钱报名费,不能浪费。要知道,4块钱是他一周多的伙食费呢。最后,他录取了厦门大学。

在厦门大学拿到硕士学位后,周建华被聘到东南大学任教。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和二十多个全国各地高等院校抽调出来的精英,被一起抽调到北京语言学校学法语,准备派送他们出国深造。法语学得差不多了,他却被通知暂缓出行。还能不能出国?什么时候能出国?一切都成了未知数。

这在别人看来,这总该是件挺让人郁闷的事了吧?可是,到了周建华这里,依旧一石子落到水里却没有泛起一丝波澜。

顺其自然,并不代表周建华不努力。其实,他是一个很懂得规划的人,也知道自己目标的人。出国计划暂时搁置那段时间,学校没有给周建华安排什么重大的教学任务,工作相对空闲。周建华没有像很多其他人那样,去抱怨,去找关系。西班牙有一个叫Varea的数学家,在一篇论文中提出了一个猜想,那篇几十页的论文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试图说明猜测应该是成立的,但最终却没能给出证明。周建华趁空闲,花了足足两三年的时间查找资料,不停思考,最后,他只用一两页的篇幅,干净利落地解决了这个猜想。他说:“解决这个猜想的过程还真让人学到了不少东西,有不小的收获!”

后来,周建华得以以访问学者的身份,留学法国。当时,周建华在法国的导师,问他:“你为什么不顺便在法国念个博士呢?”当导师知道,周建华只有一年的资助之后,就简单地说了一句:“那么,我们一起试试吧。”得益于之前在国内解决Varea猜想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工作基础,他真的在一年之后,顺利拿到了博士学位。

周建华说,也许在外人眼里,他是个没多大情趣的“宅男”。但那并不是因为他没有什么兴趣爱好。而是因为他对兴趣爱好太过痴迷。他的兴趣,就是数学。他说,数学可以用最简洁的语言描述最根本的原理,数学里的结构里,有一种特别和谐的美。这种美,是学数学以外的人难以理解的。

不过,旁人真的很难发觉他对数学的痴迷,因为他不会手不释卷,也从来不会在办公室的垃圾桶里塞满演算的草稿本,随身的公务包里,也不会带着旁人无法理解的数学书籍。但是,在你眼里,他或许只是静静地坐着,但是他的头脑里说不定,已经铺陈开了一个无比神秘,无限延伸的世界……

也有一个小故事,可以证明他对数学的痴迷。在法国留学,1996年10月23日,周建华顺利完成了博士论文答辩。因为10月31日就要回国,在同行出国的朋友们忙着逛街买包,买围巾,买香水……周建华除了到大使馆落实学位证书的一些相关手续,就是疯狂地复印数学方面的资料。这些资料,在国内当时是很难获取的。回国时,他除了行李,只带了足足装了两大箱的资料。

乐意做个“暖男”老师

周建华

很多学生刚上大学的时候,不能适应的一点是,因为大学里的老师,不再像小学中学里的班主任那样,对学生事无巨细地关心。但是,其实很多大学教授对学生的关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如果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可以发现,他们的目光其实默默投注在你的身上。

周建华,就是这样一位总是“润物细无声”地关爱学生的老师。

他带了不少研究生,为研究生上课,周建华总要制作PPT,很多学生习惯将他的PPT打印下来,一面讲义,另一面就做笔记。他在制作PPT的时候,就会考虑到学生做笔记的方便。他说:“一般来说,6页PPT打印在同一张纸上,我安排PPT的时候,就要合理安排,让学生有足够的的空间记笔记。”

周建华为工科的本科生上代数课。但是120个座位的教室,往往挤了150人左右,往往连讲台周围都站满了人。很多人其实是来“蹭课”的。有的学生一站就是一个学期。本来,东大选课是根据教室的座位数,定选课的人数的。周建华心疼那些站着上课的学生。学校根据他的建议,为他安排了170多个座位的大教室,限定选课人数为110人。学生们不用站着听课了。即使如此,晚上6点钟的课,中午时分课桌上已经放满了占座的书本。

学生有困难,周建华总是不遗余力地给予帮助,有时候甚至不需要学生开口。他曾经有个云南的学生,名叫李学文,非常好学,但是因为地域的因素,数学基础非常薄弱。东南大学每年都有学生因为成绩问题,没有拿到毕业证书。周建华特别担心这个学生能否毕业。他对李学文说,有任何问题,任何困难都可以找他,他会单独为他补课。当小李不大知道如何提问时,周建华便让他旁听别人的提问,并鼓励他说:“触类旁通,别人提出的问题,很可能就是你也需要补充的知识。”周建华不再担任小李的任课老师时,小李眼泪涟涟地跑过去找周建华:“老师,你不教我了吗?”足见学生对其感情之深。

难怪周建华连续数年在东南大学“吾爱吾师——我最爱的老师评选”中蝉联数学系最受欢迎的老师。

周建华如此爱学生,爱教育事业,是有原因的。

宋祖英的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传唱了二十多年,人们都说这歌唱出了师者的无私情怀,唱出了学生的感恩。艺术源于生活,歌曲里的情节,其实一直都在生活中不断上演着。周建华说,他就是一个从感恩的学生,长大成为了奉献的师者中一员。

他说,他人生最幸运的事情,就是遇到了无数“好老师”。他至今对这些老师如数家珍。

小学里每个老师都对学生非常关心。他们总是把学生看作自己的孩子,上课总是不厌其烦,而且非常细心,能从你的一个举动,一个眼神里,看出你在想什么,你需要什么,你哪里没有听懂了,哪里没有……这种关心,不仅在与教与学中,也在生活中。

那时候,周三下午是放假的。周建华说,老师们总是招呼他到宿舍里玩,关心他生活中的每一件琐事,会把自己珍藏的连环画借给他看。只想周建华提出想要看什么样的书,总是想着法儿满足他。

初中和高中住校的时候,老师看到他的饮食方面极为节约,从来不见荤腥,担心他营养不良,总是从自己有限的工资中拿出钱来,给周建华添一些肉菜。

他同样记得,在巴黎留学时候,法国导师对他的帮助。比如,他在法国租住的房子位于巴黎南部,而学校却位于巴黎东部。每天,他耗在交通上的时间就有好几个小时。他的导师,就帮他在巴黎市中心找了一间办公室,不用到学校上课的时候,周建华就可以在办公室学习和工作。“这为我每天节省了至少2个小时。”导师还担心周建华孤单,总是邀请他到自己家里过周末。而且,周建华从法国带回来的那两大箱数学方面的资料,也离不开导师的帮助。

周建华说,他感恩这样的老师,从小就梦想当这样的老师,教育需要有情怀,有热血的老师。

后记

周建华

周建华也是个顾家的人。他的岳父已是耄耋之年,身体向来不好,前些年岳父还住在家中的时候,他每天都要去看看。如今老人已经失去了自理能力,而且需要专业护理,周建华也和妻子、小舅子轮流到护理院去看望老人。他说:“我们没有专业技术,不能随便给老人喂食,但是和老人说说话,老人洗澡的时候搭把手,也好啊!”

因为工作忙碌而且要照料岳父,多年来,他并不能经常回宜兴老家看看。但是,他的心始终牵挂着家乡和家乡的亲人。去年12月,记者到南京去采访的前两天,“2016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发布了推选结果,宜兴荣列全国县级城市第六位。他和笔者闲聊时,非常自豪地提到了这事,赞叹道:“宜兴,永远是我的骄傲。”然后,他又问起2016年家乡特殊的秋收:“听说,不少人家秋收后就抛荒在那里,不种麦了?”

记者告诉他,宜兴确实因为天气,秋收时遇到了困难。但是,最近天气晴好,不少农户已经补种麦子和油菜,又安慰他,宜兴大多数农民家里种地已不是主要收入来源,即使没有补种,农户也在积极地用稻草沤肥,用农家肥养田,来年田里的庄稼肯定长得更好!尽管如此,他依旧忧心忡忡。可以说,家乡的一草一木永远牵动着他。(宜兴日报)

宜人出品紫砂福利站精选优质紫砂壶,限时特价,错过可惜!与亲朋好友一起团购,更多优惠享不停!赶快加入我们,用优惠的价格,买到心仪的紫砂壶,享受茶艺的乐趣!【+微信:78917327】

相关文章

首页
微信
福利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