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宜兴人:一粒种子的信念——著名植物遗传学家潘永保

潘永保

人们都会仰望大树的风姿,但没有人会知晓,当它还只是一粒种子时,在黑暗贫瘠的泥层里,它的心已经属于蓝天了。

50年前,潘永保和无数高中学生一起,被迫离开课堂,走进兵团农场。大地如同一位严母,苦其心志,熬其筋骨,炼其定力。但凡信念不坚,他便极有可能跟许许多多迷茫的青年一样,放逐自我,尘埋于平庸的河床。

多年后,身为美国农业部甘蔗研究所研究员的潘永保,荣获遗传研究终身成就奖。他用自己的故事告诉青年,埋在泥土里的种子,凭着信念的力量,定能拥抱蓝天。

求进取知忍让,陶乡寒门好家教

潘永保
1968年潘家家人合影(后排左三为潘永保)

2018年12月28日,在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举行的“潘春芳、许成权夫妇陶瓷艺术研讨会”上,潘春芳的弟弟、年已70岁的美籍华裔植物遗传学家潘永保博士代表家人发言。潘永保操着“宜兴普通话”,讲述了在他小时候母亲讲过的一个故事,并说这个故事影响了他的一生。

潘永保的老家在宜兴丁蜀镇东贤桥畔。5岁起,他便小大人似的跟着母亲做些简易的手工陶艺活,调羹啦,“泥钉”啦,以此贴补家用。再大些,上山砍柴割草,下田捡稻穗、挖山芋, 窑上拾煤渣……这些活他都干。家里穷得连“美孚灯”都买不起,晚上他只能在油盏灯下看书。为了省些灯油,母亲让儿女们晚上早睡,天一亮起床读书。早睡早起的习惯,他保持了几十年。

潘永保学习非常刻苦,1962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丁蜀中学。上初中时,他一直担任班长或共青团支部书记,成绩在全校名列前茅。学校每学期补助他2元钱。虽然钱不多,也足以让全家人久感温馨。

潘家家教极好,孩子们个个知书达理。母亲李爱云给潘永保讲过一个故事,说是有一天,一个文化人无故被乡里某位强人欺负。那天,强人的心情非常不好,不仅骂人,还扇了他耳光。那个文化人并不还手,反而讲:“看来老兄你今天一定受了不少委屈,心里有很多怨气,才会如此粗暴地对待我,把我作为一个发泄的对象。如果你还没发泄够的话,那就请你再打我,直到把你心里面的怨气全部泄光。”那人听了这些话后,就停止了打骂,情绪也稳定了下来。

潘永保说,母亲的这个故事影响了他的一生,也就是做人要不怕吃亏,要善于帮助他人,多为他人着想。

母亲的故事,在他儿时便播下了善的种子,陪伴他走过农场时的艰辛岁月,也陪伴他生活在异国他乡。在美国时,每当他看到有汽车在路边趴窝,他都会停下车来,尽量去帮助人家排除故障,解决问题。当他看到有些人为了争夺一个座位而争吵时,他会让出自己的座位,让矛盾平息下来。他能够获得双博士学位,成为著名遗传学家,就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

苦心志劳筋骨,农场历练赢机遇

潘永保
潘永保(后排左1)在新洋农场

1965年9月,潘永保像二哥潘春葆一样,以非常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因“文革”之故,1969年3月,潘永保与省常中的200多名同学一起下放到射阳县,在江苏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十二团(又名江苏省国营新洋农场)务农。他像一粒微不足道的种子,被政治潮流裹挟着,冲到了一片陌生的土地上。从那天起,潘永保成为成千上万名种田的“军垦战士”之一,每月津贴15元。

除了普通农活外,他奉命负责一些技术活:春天他独自负责几千斤稻种的浸种催芽,白天和黑夜连轴忙;夏天,查治水稻病虫;秋天,估算产量;冬天,挖沟放样、计算土方……他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一些农业科研方法。

1970年底, 潘永保又随其他知青一起调防到了位于淮安县范集镇的二师独立营种植水稻。

土地如同温厚的母亲,让每一粒种子在风雨中吃尽苦楚,打熬筋骨,然后以另一种方式回馈它。只是,潘永保当时还不知道自己这辈子会永远地与农业结缘,并且开垦出一番人生新天地来。他安静地完成每一项任务,闲了便看书。大家对他的印象都非常好。

1972年3月,二师独立营分配到了两个定向培养工农兵大学生的名额,一个女知青上医学院,一个男知青上农学院。

在那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地方,上大学是知青们神圣的梦想。虽然独立营有2000多名知青,其中还有不少是共产党员,但营党委经过反复考虑,还是觉得潘永保各方面的表现非常好,肯吃苦,更有培养前途。就这样, 他被推荐到位于扬州的江苏农学院农学系学习。

有定力持远见,不负大学时光

潘永保
1975年潘永保(左1)和同学在田间实践。

潘永保没有在狂热的政治运动中迷失方向。他有着种子般的信念,不畏贫瘠风雪,一旦破土而出,便能拼命成长,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他内心的“青山”,便是知识。

他把从小养成的晨读习惯带到了大学,经常在早上边跑步边背英语单词。这被经常早锻炼的植物生理学教授朱健人看到。

在那个“不学ABC、照样开机器”的年代里,学习英语被看作另类,视作无用功之举。朱教授见了好学的小潘便心生喜欢,问他为何要自学英语。

潘永保坦然相告:“我相信读书无用论是暂时的,希望学好英语,能直接阅读英语材料,将来总有一天要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如果外语都不会讲,怎样与外国人交流?”年轻人有这样的见识,在“文革”时期当真是十分可贵。

有一天,潘永保在校园路上碰到两位老人,向他打听朱健人教授。他便热情地介绍起学校的情况,又帮着拎行李到招待所登记入住,领着他们去见朱教授。这两位老人是南京大学生物系的郑集教授及其夫人。郑集教授在生物化学上很有建树。当时知识分子被批为“臭老九”,而潘永保对素昧平生的知识分子如此敬重,谦恭热情,郑教授夫妇对他印象极好,临别时,特地留下了家庭地址,并让他到南京时一定去找他们。

1975年4月,江苏省大学生运动会在南京大学举行,潘永保作为江苏农学院男子田径队副队长参加比赛。他便去拜访了郑集教授和夫人。教授喜出望外,请他吃了一顿家常饭,又把自己编写的一本生物化学教科书送给潘永保,让他有空时多看看。正是这本书,为潘永保酝酿了人生的新机遇。

得遇春天,步入“遗传王国”殿堂

潘永保
潘永保(2排左3)和中科院研究生院同学合影

1975年,从江苏农学院毕业后,按照当时“社来社去”的原则,潘永保回到了新洋农场担任农技员,重点推动农场在盐碱地上种植水稻。

工作之余,潘永保经常拜读郑集教授赠送的生物化学教科书。这本教科书成了潘永保的“启蒙老师”,因为农学院从来没有开过此课。

1977年中国恢复中断了10多年的高考,1978年开始恢复招收研究生,科学的春天来到了。江苏农学院顾铭洪老师特地写信给潘永保,告知这一信息,要他珍惜机会,报考研究生。

1978年5月,潘永保凭着自己的实力,在射阳县城通过了初试的5个科目(政治、英语、遗传学、细胞遗传学、生物化学), 获得了去北京复试的机会。这在新洋农场是个天大的新闻,场领导非常重视,给他50元补助,支持他去北京参加复试。1978年7月的复试非常顺利,基础课、专业课笔试分数比初试还高。在口试时,潘永保用颇为流利的英语回答考官们的英语提问,赢得他们的好评,当场表示口试过关。9月,潘永保收到中科院研究生录取通知函,成为王培田老师的研究生,步入了“遗传王国”的殿堂。

值得一书的是,潘永保的大哥潘春芳与他同年考上研究生,成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梅建鹰教授的学生。二哥潘春葆于1979年“跳级”考上了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的研究生。后来,老大潘春芳成为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并荣获中国陶瓷艺术终身成就奖。二哥潘春葆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指挥学院教授,大校军衔。潘家三兄弟的事迹在我市龙背山森林公园的科技名人馆里都有展示,令潘家人为之自豪。

双博士“洋插队”,七八月农田大忙

潘永保
“洋插队”

1980年底-1983年初,在硕士毕业后,潘永保又到菲律宾大学/国际水稻研究所攻读植物遗传育种专业,学成后回到了中科院遗传研究所工作。

1984年6月,潘永保获得全额奖学金到美国衣阿华大学攻读遗传与生化双博士学位。导师是彼得•彼得森(Peter A. Peterson)教授,世界有名的植物遗传学家。

6年中,潘永保学完了遗传与生化的所有必需课程,研究内容涉及大田、温室和实验室等。

每年的七八月,是玉米田间杂交季节。除了闪电打雷,他和彼得森的团队成员每天都在田里忙碌10多小时,情景犹如第二次知青下放,不同的是这次乃“洋插队”,做的是遗传学研究。

潘永保甘于吃苦,每年夏天都帮彼得森教授做大量的田间科研工作,成为其得力助手。教授不舍得潘永保离开他的团队,一直到1990年8月才让他毕业,并举荐他获得了美国衣阿华大学杰出研究奖。

1990年8月起,潘永保到芝加哥拉希医科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导师是凯拉什•古普塔(Kailash Gupta)博士。1994年11月起,潘永保一直在美国农业部甘蔗研究所工作。

培育甘蔗良种,荣获遗传研究终身成就奖

潘永保
潘永保在荣获遗传研究终身成就奖后致辞

数十年来,潘永保先后从事水稻、玉米和甘蔗等农作物的传统遗传育种和分子遗传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最后,他把研究重点放在了培育甘蔗优良品种上,以此让人们生活得更为“甜蜜”。

潘永保的主要科研成果包括发现了玉米“跳跃”基因的静态自身激活事件;创制了两个玉米突变体;定位了仙台病毒磷酸蛋白的磷酸丝氨酸;设计了斑茅和北美甘蔗近缘种特异分子标记;研发了高通量荧光和毛细管电泳为平台的微卫星甘蔗分子身份证的构建技术,并建立了世界首个甘蔗分子身份证库;参与培育和推广了6个主要用于制糖的甘蔗品种和1个主要用于提炼燃料乙醇的“能源甘蔗”品种;较早建立了甘蔗白条病和宿根矮化病等病原菌的分子检测方法……

潘永保在植物遗传和育种领域发表了140多篇研究论文。2001年,潘永保荣获美国农业部南方研究所杰出科学家奖。

2004年以来, 潘永保多次被邀请到菲律宾、泰国、埃及、印度和中国讲学;同中国福建、云南、广西、广东、贵州的甘蔗研究人员合作;指导培养了5位博士和到美国深造的10位中国访问学者; 接待了多个到美国访问的中国糖业团队; 他还是9个国际学术期刊的编辑和36个国际学术期刊的评审专家。在2018年3月泰国举行的国际甘蔗大会上,潘永保荣获遗传研究终身成就奖。

最近的十多年来,潘永保作为著名的美籍华裔植物遗传学家、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和福建省农林大学的客座教授,多次应邀到中国讲学或作学术交流,研讨生物技术在甘蔗种质资源创新和育种中的应用,并向有关单位惠赠宿根矮化病菌DNA样本和甘蔗品种资源,为中国的甘蔗育种和高产、稳产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潘永保

人物档案

潘永保

潘永保,美国农业部甘蔗研究所研究员,1948年出生于宜兴丁山。

1978年考取中科院遗传研究所研究生。1980年底到菲律宾大学/国际水稻研究所攻读植物育种与农业化学硕士学位,1983年初学成后回到中科院遗传研究所工作。1984年到美国衣阿华大学攻读遗传与生化双博士学位。1990年荣获美国衣阿华大学杰出研究奖,1990年,在美国芝加哥拉希医科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4年,在美国农业部甘蔗研究所任研究员。2001年荣获美国农业部南方研究所杰出科学家奖。2018年3月,在国际甘蔗大会上荣获遗传研究终身成就奖。(宜兴日报)

宜人出品紫砂福利站精选优质紫砂壶,限时特价,错过可惜!与亲朋好友一起团购,更多优惠享不停!赶快加入我们,用优惠的价格,买到心仪的紫砂壶,享受茶艺的乐趣!【+微信:78917327】

相关文章

首页
微信
福利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