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宜兴人:一生痴情 满纸鲜灵——植物科学画专家冯晋庸

盛夏八月的一天,天气晴,冯晋庸位于北京中关村附近的家。

家门边码放着和桥豆腐干包装盒,小小的客厅兼作画室。不大的画案上随意放着笔墨画卷,两三组书柜里堆满科学及美术类书籍。

阳光洒进来,落在窗台上的花草之间……

一组剪影,安静地围绕着这位和蔼的老人。

老人拄着拐杖,微微的笑意伴随着浓重的乡音,尽管步履有些蹒跚,但精神甚好,有些鹤发童颜的意味。

今年88岁高龄的冯晋庸与画笔“痴缠”了一生,从植物科学画到中国画,花、草、鱼这三样是老人画得最多的,而他的人生与成就,也正是彰显着花之繁盛、草之坚韧、鱼之鲜灵……

冯晋庸

繁花盛放科学画

如果说,植物科学画领域是一个五彩斑斓的“复制版大自然”,那么,冯晋庸绝对为这个纸上“大自然”带来了繁花似锦的春天。他的植物科学画作品给人视觉和心灵的双重震撼,很多精品享誉国内外。

冯晋庸

植物科学画,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比较陌生。“植物科学画如实反映植物形态,不就和彩色照片一样吗?”想是也常遇到这样的疑问,冯老微微一笑,缓缓道来:“植物科学画是以科学为第一生命,要按照科学规律来画,必须完全真实,光、色、形都要忠实于原物,只有把植物进行‘解剖’,分辨出不同科、属、种的规律性和微观特征,才能运用不同的笔法准确地将其绘制出来。科学画是科学与艺术高度结合的产物。”

在那方画案上,冯老徐徐摆开他绘制的《浙江红花油茶》、《广宁油茶》、《喜马拉雅长叶松》等科学画。无需过多的言语介绍,当我们一幅一幅地仔细端看时,内心产生极大的震撼。叶子表面的凹凸、叶脉的纹理、不同光线下的色彩质感、叶缘上锯齿的细微变化,甚至茎上的刚毛、柔毛、绢毛等都能分辨得一清二楚,这些细致而微的真实差异,相机镜头完全无法捕捉。

窗口的阳光铺洒在画案上,这一幅幅植物科学画作品宛若瞬间得到了根系的滋养和太阳的眷顾,花瓣微颤,叶茎轻摇,植物的蓬勃生命力跃然画卷。

说到植物科学画的发展,不得不提到另一位宜兴人——冯澄如。

冯澄如是中国植物科学画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也是冯晋庸的恩师。抗日战争期间,冯澄如返回宜兴老家,克服重重困难,决定办学传艺,在芳桥创办以培养生物绘图人才为宗旨的江南美术专科学校。冯晋庸正是毕业于江南美专,在校成绩十分突出。1948年,冯晋庸进入当时的国立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新中国建立后,他一直在合并成立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从事植物科学画绘制。他参与绘制的《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国植物志》,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科学大典》中成千上万幅精细准确的科学画插图,也凝聚了冯老几十年的心血。

在植物科学画领域,冯晋庸的成功有目共睹。

1984年,美国一家大型美术馆举办植物科学画展,冯晋庸收到了邀请函,许多国家的美术家都有代表作参展。而冯晋庸送去的科学画特别引起了国际同行们的兴趣,当时有国外杂志报道称:“冯先生的科学画都是植物的精细的科学复制品,其精确程度惟妙惟肖得像是来自皇家植物园的插图画,但这些画又确实是中国的,人们绝不会把它们误认为是欧美插图画家的作品,不会以任何方法来混淆它们科学的严格性。”这些作品后来还被送到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展览。

冯晋庸绘制的《浙江红花油茶》,于1992年在南非埃菲拉德美术馆举办的世界植物艺术画展中被选为大展唯一招贴画。其后,在美国举办的“来自中国的当代绘画展览”,参展的10位中国画家中冯晋庸是第一个收到邀请的,举办方还将他的作品与英国皇家植物园画廊的作品作了认真比较,专家们认为冯晋庸的作品更加细腻,栩栩如生。

芳草坚韧破土出

所有的成功背后,都堆积着厚厚的执着与坚持。与科学画初识的第一次缘起、事业选择的每一个十字路口、科学画绘制的每一场艰苦过程,冯晋庸凭借着深深“痴情”,犹如宜兴乡野的一株芳草,默默付出,克服艰险,努力上行,最终以挺拔之姿破土而出。

冯晋庸

冯晋庸至今还记得1943年的那个秋天。当时,江南美专已开学两个多月。原本与这所生物绘图专业学校毫无交集的冯晋庸,逐渐发现家乡的山山水水之间多了不少前来写生的学生,撑着画板,执起画笔,专注投入,意气风发。这让从十岁开始就喜爱描画家边竹林、喜鹊、麻雀等动植物的冯晋庸按捺不住了,天天想着画画,想着那些写生学生的背影,想着要成为江南美专的学生,夜不能寐,食而无味。梦想的种子一旦埋进心中,终将茁壮;执着的念头一旦钻进脑海,终将起航。最终,冯晋庸找到了学校、找到了冯澄如老师,成为江南美专的一名“迟到的学生”,也让他倍加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多方涉猎,学习了动植物分类、科学画、中国画等丰富知识。

从江南美专毕业后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1946年刚毕业时,冯晋庸原来是要被分配到教育系统绘制高中课本的科学插图,他本还暗自高兴,算是专业对口。可是令他意外的是,竟被阴差阳错分配到了民政系统,做文件报刊的收发工作。每天重复着简单的机械工作,当时国民党政府的腐败风气又让他极为厌恶,可尽管工作不如意,冯晋庸并没有就此消沉,他利用业余时间继续作画,并一直和老师冯澄如保持着联系,也在努力寻找着回归老本行的机会。

机会来了!新中国建立前夕,科学机构逐步恢复,经冯澄如推荐,冯晋庸进入当时的国立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工作。冯晋庸至今还记得那是1948年2月28日,星期六,他踏进植物研究所的大门时,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心中升腾起一种终于回家的强烈感觉。由于从未荒废绘画技能,冯晋庸一到岗就能胜任工作,如鱼得水,干劲十足。当时,一个月工资只有一袋面粉,解决自己的口粮都十分紧张,中午吃饭时,大家都要抢而食之。不少同事、同行耐不住辛苦转行了,冯晋庸却一路坚持下来。从23岁工作中首画植物科学画紫色龙胆科植物,到78岁时绘制最后一张植物科学画木棉,冯老整整画了55年植物科学画,涉及植物3000多种,占到《中国植物志》所载3万多种植物的十分之一。

植物科学画的精准,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作画者要吃得下辛苦,耐得住寂寞。当年,每当发现一个植物新品种,冯晋庸都要到野外去写生,跋山涉水,风餐露宿,饿了啃口干馒头,渴了喝口山涧水。在绘制科学画《油茶花》时,他走进了广西的深山,用两个多星期的时间完成画作。白天在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上观察写生、采集标本,下山后在农家小茅屋里就着天窗的亮光分析比对,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琢磨作画,工作到深夜就在绳子编成的吊床上将就将就,第二天又爬到山上,用放大镜仔细对照原物修改图稿,将植物最细微、最具特征性甚至是一般不被发现的特点,真实精确地描画出来。

每一次提笔绘画,冯晋庸都是全身心地投入。有一次绘制科学画《昙花》,冯晋庸几乎是“赤膊上阵”通宵工作。昙花洁白如玉,清香四溢,一般在晚上8-12时开花,四五个小时即凋谢,故有“昙花一现”之说。为了捕捉这位“月下美人”的绰约身姿,冯晋庸在研究所的温室里早早守候。那时正值盛夏,温室里没有风扇、没有空调,异常闷热。冯晋庸干脆关紧门,脱下衣服,守在昙花旁静候花开。“美人”如约而至,冯晋庸顿时心无旁骛,抓紧时间细心绘制昙花的点点滴滴。由于聚精会神,心神执一,以至于到图稿画就时,冯晋庸才发现自己已大汗淋漓,头晕脑胀,竟有些中暑的症状。不过,瞧着图纸上正鲜活怒放的昙花和那一旁已黯然凋谢的昙花,冯晋庸觉得一切辛苦都值得。

灵鱼犹忆家乡水

当今画坛早有“黄胄的驴,晋庸的鱼”之说,冯晋庸的中国画被誉为具有“自然飘逸的风格,清新典雅的品位”,尤其是他笔下的鱼儿活灵活现,充满野性。那正是少时在家乡宜兴的美好记忆,为他如今的画作增添了无数点睛之笔。

冯晋庸

提到家乡宜兴,冯老的眼神顿时变得丰富柔和起来,那是在外奔波的游子忆起家乡时特有的一种温柔,似乎当年天真烂漫水乡嬉戏的场景,已成为一幅幅生动画卷在眼前铺展开来……

冯晋庸少时是个标准的野孩子,家住芳桥的运龙桥附近,桥上桥下处处是他顽皮的身影。那时,他最爱抓鲇鱼,钓鳜鱼,逮螃蟹,常常赤脚蹚水,寻觅着隐藏在荷叶下的三五成群的游鱼。久而久之,由于常常摸鱼抓虾,实战训练,冯晋庸对游鱼的习性、姿态、特征了如指掌。而对家乡的怀念、对游鱼的喜爱,也为他今后画鱼积累了丰富的生活体验。

冯晋庸开始画鱼时涉及种类很多,后来慢慢集中在鲇鱼、鲤鱼、金鱼上。尤其是冯晋庸画的金鱼,鲜活灵动,野性十足。这不仅与少时家乡生活有关,也是他多年细心钻研琢磨的成果。鱼本是可养之物,但冯晋庸“画鱼不养鱼”,他所画之鱼必得是鲜灵活络的自然之鱼。一方面,他广泛学习研究古往今来画鱼的作品、有关鱼的科学资料,更深入地掌握鱼的个性和特征。另一方面,他抓住一切机会亲近鱼、观察鱼。他工作所在的植物研究所旁边就是动物园,午休时,他经常去动物园观察在荷塘中自由自在游戏玩耍的金鱼。休息日,就去北京故宫的御花园、香山的碧云寺、颐和园的谐趣园等处“找活鱼”。出差参加活动或外出写生画科学画时,有鱼的地方就有他的身影,上海的豫园,杭州的花港、玉泉,广州的越秀公园等处,他都特意赶去看鱼。曾在北京艺术节一场美术展中获得最佳作品奖的《梦鱼曲》,就是冯晋庸的观鱼收获,在颐和园的谐趣园,看到小石头丢进池塘时鱼儿敏捷游动,还在无锡锡山公园,看见阳光下一半水上一半水下的鱼背光影辉映,由此引发了创作灵感。

科学画领域的造诣,让冯晋庸的中国画拥有了更多的生命特性,在写意的同时,能够充分体现动植物的不同特征,挥毫之间展现出真实的生命力。比如,对鲇鱼的把握和画法上,他清楚鲇鱼头扁口阔,上下颌有四根须,尾圆短不分叉,身体滑不溜秋又软软乎乎,有其憨厚欢乐的特点,冯晋庸就抓住其生物结构和脾性特点,在反映动物特征的基础上将鱼的鲜活个性加以体现。除了画鱼之外,冯晋庸还喜画梅。一般的梅花、蜡梅画作,只在花瓣的着色上加以区别,其实它们既不同属,也不同科,生长状态完全不同。梅花花瓣向上,在下枝横出枝,而蜡梅花瓣斜向下,分叉出枝,冯晋庸画梅就有这些细微而灵动的变化。

【人物档案】

冯晋庸,1925年出生于宜兴芳桥。中国科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长期致力于植物科学画绘制和中国水墨画的创作,是植物科学画学科主要学术带头人,为中国植物学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姓名词条画作入选《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大辞典》、《中国当代国画家辞典》、《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书画集》等数十部辞书和画册。(宜兴日报)

宜人出品紫砂福利站精选优质紫砂壶,限时特价,错过可惜!与亲朋好友一起团购,更多优惠享不停!赶快加入我们,用优惠的价格,买到心仪的紫砂壶,享受茶艺的乐趣!【+微信:78917327】

相关文章

首页
微信
whatsapp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