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与土之歌 宜兴紫砂

除了各式茶,明朝对茶艺的另外一个特出贡献,还数宜兴紫砂壶。

明朝的茶具呈现返璞归真的趋向。从唐宋时的追崇金银,转向推崇陶质、瓷质。而且随着散茶法的兴起,出现了茶壶。提到茶壶,就不能不提宜兴紫砂壶了。明朝人崇尚紫砂到了狂热的地步,以致“明制一壶,值抵中人一家产”“一壶重不数两,价值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等价”。

就像很多与茶有关的传说一样,紫砂茶具的起源都有一个神话故事:传说有个云游四方的和尚,来到宜兴,每天都在村头巷尾高声叫喊“卖富贵”,人们多把他看作是疯僧。一天,和尚拉着一个老人来到山中产陶土的地方,指着地下说:“贵不要你买,你就买富吧。”老人掘开地表,下面的五色土层俱备,“烂若披锦”。从此附近的人就用此土烧制出古朴雅致的陶器。

和尚卖富贵固然是传说,但紫砂壶的最早发明者,倒真是一个和尚。明朝人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就记载了宜兴当地金沙寺一个和尚,性情“闲情有致”。经常和做陶缸陶瓮的陶工来往。这个和尚有一大爱好,就是将陶工们制作生活用品时剩下的陶土筛选、淘洗,想不到他居然得到一些更为细腻坚实的优质陶土。老和尚便用这些陶土捏外圆中空的毛胎,然后再安上底、口、柄、盖,一起烧制。这样无意中得到一种色泽乌紫、壶体小而壁厚、敲起来铿锵有声、保温性能好的陶壶,而这种壶特别适合茶香的泡发和保持。这个老和尚就是见于记载的宜兴紫砂最早发明者。

不过,早期的宜兴紫砂都是实用性为主,和我们现在看到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兼备的紫砂壶差别很大。谈到宜兴紫砂壶从实用性走向艺术化的发展过程,就不能不提一个人物,供春。

供春是现在有姓名可考的第一个紫砂壶设计师。但供春不是他的本名,他的本名已不可考。他是宜兴当地富户吴颐山的书童,主人帮他取名供春。供春随往侍奉主人于金沙寺借住读书。而当主人上课的时候,供春得到闲暇,当时金沙寺的老和尚有做茶壶的习惯,他便偷偷效仿。并如大树上所结的树瘿为型。制作时先用细陶土捏胎,再使劲按压内外壁,其中用茶匙按压内壁,用手指压外壁,屡按屡压,反复不断,制成时壶腹上还有手指纹理。入窑烧制出的陶壶质地与平常壶不同,久用之后“外类紫玉,内如碧玉”,此壶流传后世,时号“供春壶”。以后供春的子孙也以制陶为业,取“供”为“龚”以为姓。供春壶在明代备受珍视,被当时人称为奇物。

供春之后,明朝万历年间制紫砂茶具最出名的大家有四:董翰、赵梁、袁锡、时朋。四家之中,董翰“工巧”,其他三家“多古拙”。制作出来的茶壶各具特色。四家之后就以时朋的儿子时大彬的技艺最高,“不务妍媚而朴雅坚栗,妙不可思”。借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根据市场需要,创意取胜。他根据人们品茗斗趣的需要,创制了小型陶壶,这种把握市场脉搏的陶壶极受人们喜爱,以致人人“几案有一具”,对之“生闲远之思”。时大彬还做过“六合一家壶”,就是壶身可以分四部分,底盖各一,分之为六,合之为一壶,水注其中,滴水不漏,可谓巧夺天工。

除了以上记载的诸位,当时还有不少制壶高手。《阳羡茗壶系》中将李大仲、徐友泉、欧正春、蒋时英等人列为名家雅流:李大仲擅制甜瓜型小圆壶,以文巧见长。徐友泉所制之壶“移人心目”,以精巧见长。欧正春制壶“精研”,蒋时英制壶“坚辞不俗”。

明代散茶瀹饮法的普及,使得紫砂壶盛极一时,而制作讲究,崇尚自然雅致的紫砂茶具也为品饮增添了无穷的雅兴。明朝人为什么喜欢紫砂壶,因为紫砂壶还迎合了明朝人饮茶追求自然和谐的境界。因为明中叶后心学炽盛,人们普遍追求平淡质朴、自然内敛的精神属性,这个是明代茶文化的一种重要的文化特怔。再加上紫砂本身的物理属性,也宜于发茶的真味,“宜兴名壶,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之气耳。”“壶以砂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并且能发“真茶之色香味”,“注壶越宿,暑月不馊”。壶添茶趣,茗增壶艺,“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紫砂壶,为中国茶文化增添了无比的光彩。明朝人对紫砂茶具的作用还有更为细致的研究,周高起说:“壶供真茶,正在新泉活水,旋瀹旋啜,以尽色香味之蕴。故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不宜砥。”这样的话,“汤力茗香,俾得团结氤氲”。茶香就更有真味了。(转自于网络)

宜人出品紫砂福利站精选优质紫砂壶,限时特价,错过可惜!与亲朋好友一起团购,更多优惠享不停!赶快加入我们,用优惠的价格,买到心仪的紫砂壶,享受茶艺的乐趣!【+微信:78917327】

相关文章

首页
微信
福利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