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龙窑见证着制陶发展的历史

宜兴龙窑

几千年来,龙窑一直是宜兴制陶发展的历史见证之一。其中有很多陶器广为流传,无论是陶瓷大缸、还是陶瓷瓮头、陶瓷掇罐、乃至风流冠世的紫砂陶,这些陶器器皿都得需要龙窑上千度高温的烧制而成。因此,丁蜀龙窑在烧成前后,相关的窑务配套事宜都必须跟上,一些看上去不起眼的杂活,都需要由烧窑的师傅去一一完成。

大概在五十年前,正是宜兴龙窑窑火特别兴旺的时期,进丁蜀大新陶瓷厂和烧窑的师傅学手艺,除了在窑背上跟师傅学烧窑外,其他杂活都是由学徒工去完成。大约半个世纪多过去了,宜兴龙窑的历史烟云常常让我再次回忆,现如今陶业资料或书籍文库中,有关宜兴龙窑相应的杂务事,基本上全部都没有记载,不能不说这个是个小小的缺憾。

龙窑烧窑工种相配套的其他工作,主要有掳窑、圆鳞眼和支户口三种杂务,这些工作都有很强的时间性跟契合点。

第一种是掳窑工作

龙窑内产品经开窑出清后,装窑一般在上午八时左右,之前必须将窑内掳扫清爽,以便装窑工进行装窑。需要安排两名烧窑工进窑清理,因为窑内尚有较高的温度,需装窑工穿工作服和山袜草鞋才能进入,带椿锄和竹簸箕竹扫帚,自窑梢头往下,用椿锄将窑梯(即窑床)上被高温粘结的脚石(呈斜方块状,选用宜兴黄龙山的黄石,高温后表面会结焦,含砂性)削去,将脚石拾堆于两面墙,供装窑刹卡使用,同时将散落窑梯上的缸刹(粗泥做成厚片状,用于缸口间隔离支撑)与砂尘用扫帚打扫耙入簸箕,将其清出窑外,通常窑工在一个小时内就可以完成工作。当时因龙窑燃料而造成松柴比较紧张,革新用煤炭来代替柴火,把煤碾成煤粉,用鼓风机将煤粉鼓入窑内进行烧成,此举在那年五月份国家轻工部在丁蜀镇召开全国龙窑改革会议上得到大力推广,被冠以”千年龙窑胃口改,昔食松柴今食煤”的成功经验,但是苦了那些掳窑人。记得有次一早掳”兴隆窑”,这本是条五十米长的小窑,在我们进入到龙窑内后大家大吃了一惊,原来烧的煤粉散落在两墙,煤粉堆积大概超过尺把高,都已经变成了灰黑色的焦炭,到八点多,掳了一个小时仅完成三分之一的工作量,眼看就要影响装窑工作,窑上管理员只能临时抽七个散工,突击一个多小时才把窑内的焦炭掳清搞干净,装窑进程才得以正常进行。

第二种是圆鳞眼

龙窑每一次烧好后,龙窑背两侧有的鳞眼洞口经过松柴和铁火叉磨擦,就会有破损或者缺口,就需要及时进行修补。圆鳞眼洞口眼前,需要先看有多少个缺损鳞眼洞要修补,再到河埠头堆场上挑选一种田里深层处的泥料,称为”白土”到窑上,大概要有一担多就足够了,用适量的水浸泡调和至粘糊状后,就可以进行圆鳞眼工作了。操作上,需要补的洞口先要用缸爿片刮平整,缺损大的洞口,要用粗缸泥修补圆整,洞口周围要用水洒一遍,用手抓”白土”慢慢敷在洞口上,作环状敷抹其上,不时用水在面上抹平整即可,圆鳞眼修补一次可间隔烧两至三窑。同时,还要预先做一些覆盖鳞眼洞的坨子,用挑选的粗泥滚成圆球的形状,拎空向地上用力一甩,坨子下面被压扁平,坨子上面成为半球状,在坨子平面处用拇指抠一个洞,便于烧窑时铁火叉尖端挑住开启鳞眼洞。第一次使用泥坨子的平面盖向龙窑内,坨子在高温时烧结后变得坚挺,第二次就可平面朝外了。

第三种是支户口

大缸窑一般按口大小设置成中户口和小户口,当装窑工满龙窑后,龙窑户口就要进行封闭,需要用户口砖似砌筑墙面一样的方法进行操作,所用的户口砖也是用粗缸泥,大概厚度在十CM左右,呈长宽为30和40厘米的长方形,并配有小型的砖块,将其累叠后用粗泥将砖缝空隙进行填实和抹平,用掸帚将糊状”白土”在新砌砖面上掸刷一遍。等烧窑工人将鳞眼洞全部盖全后,龙窑就可以点火升温步骤。

而如今,随着岁月的不断流转,时代的不断变迁,宜兴龙窑早已慢慢淡出了我们的视线。今天还在使用的活龙窑前墅古龙窑和均陶厂原址的前进窑,都已经被列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对于今天宜兴窑场而言,毫无疑问保留了一份宝贵的陶都文化遗产。

宜人出品紫砂福利站精选优质紫砂壶,限时特价,错过可惜!与亲朋好友一起团购,更多优惠享不停!赶快加入我们,用优惠的价格,买到心仪的紫砂壶,享受茶艺的乐趣!【+微信:78917327】

相关文章

首页
微信
福利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