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张图 带你重新认识“前墅龙窑”

说到宜兴你会想到陶的古都、洞天世界、茶的绿洲、竹的海洋;说到陶瓷说到紫砂不得不说到龙窑,而前墅龙窑它从明代创烧至今,熊熊炉火生生不息,直到今天,当地的陶瓷制品还在龙窑里烧制,因而也被誉为“活着的古龙窑”,本期“紫砂百家”带大家来看前墅龙窑不得不说的故事。

▲前墅龙窑

▲前墅龙窑

龙窑的传说  传说古时候太湖里有一条浑身墨黑的乌龙,长大以后,玉皇大帝就召它到天上专管耕云播雨的事情。哪个地方干旱了,乌龙先到太湖喝足了水,再向那个地方喷。乌龙喷出来的水就是雨。

但有一个地方,玉皇大新闻社却不准乌龙去喷水,这地方就是太湖西面丁山、蜀山一琏。因为这地方的老百姓不敬天帝,所以玉皇大帝要惩罚他们。但是乌龙不忍心看到这个地方的老百姓受苦,就偷偷地降了雨,这一下惹恼了玉帝,派天兵天将捉拿乌龙,乌龙与天兵天将格斗,打得天错地暗,终因寡不敌从,浑身是伤,摔到地下,死了。

当地老百姓非常感激乌龙,就把乌龙的尸首埋了。 不知过了多少年,葬土的土堆上出现了许多洞口,人们发现,洞里全是空的,乌龙的尸骨不见了,留下了一个长长的地道。后来人们用这个空洞当作烧窑的洞,发现陶器烧得又多、又快、又透、又省柴。从此这个地方就叫乌龙窑。当地又仿照乌龙窑造了许多窑,就叫做龙窑。

▲前墅龙窑夜景

▲前墅龙窑

古龙窑在丁山前墅村,因此,也叫前墅龙窑,如今的龙窑主要用作烧制花盆、花瓶等,已经很少用来烧制紫砂壶,这是目前宜兴唯一仅存的以古法烧制陶瓷的唯一一座龙窑。

▲前墅龙窑内景

▲前墅龙窑内景

龙窑是利用山坡的天然地势而建,龙头朝下,龙尾朝上,随着坡度绵延,窑身左右还有42对用于烧柴的鳞眼洞,鳞次栉比,远望过去,像是一条长龙,因此叫做龙窑。主要烧制用的柴火,松枝、竹枝等。龙窑的优点是利用自然山坡建造和火焰自然上升的原理,故造价低,又有充分利用余热;缺点是劳动强度大

▲前墅龙窑内景

▲前墅龙窑内景

宜兴是紫砂的发源地,而丁蜀镇的紫砂,更是汇聚了宜兴紫砂的百家之长,从明代开始的紫砂制作中,丁蜀镇内有大量烧制紫砂制品的龙窑,由于时代的变迁,目前仅存一座前墅古龙窑。古龙窑的通长有43.4米,窑身外壁宽约3米,内壁底部宽约2.3米,高约1.55米。由窑炉头、窑身、窑尾构成,窑身背脊两侧相隔约75厘米,开投柴孔(俗称鳞眼洞)一个,共计42对那是在烧制紫砂陶器时,炉工们用来投放柴火的。古龙窑的通长有43.4米,窑身外壁宽约3米,内壁底部宽约2.3米,高约1.55米。由窑炉头、窑身、窑尾构成,窑身背脊两侧相隔约75厘米,开投柴孔(俗称鳞眼洞)一个,共计42对那是在烧制紫砂陶器时,炉工们用来投放柴火的。

▲前墅龙窑内景

▲前墅龙窑内景

其实据《宜兴县志》记载,早在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宜兴就出现过圆形升焰窑,唐代中叶开始向龙窑转变。由于龙窑有体积大、烧成质量正品率高等优点,所以千百年来,宜兴窑场一直沿用龙窑烧成法。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随着科技进步,才逐渐使用隧道窑烧成法。

▲前墅龙窑花盆垒围墙

▲前墅龙窑内景

烧窑时,龙窑内需昼夜不停地添柴烧火,场面甚为壮观。龙窑的烧窑操作,全凭烧窑工人的熟练技巧,以目光观测火焰温度与坯体的变化情况来决定。如紫砂制品烧成的温度在1150摄氏度左右,所谓千度成陶,这需要有非常熟练的技术和烧窑工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主管烧窑的窑主必须是行家里手,指挥投柴人的工作,特别是在后期二十多个小时的柴烧过程中,几乎寸步不离,否则一把火不适,就会影响烧成效果。龙窑烧窑,颜色从暗红到鲜红,黄色、白色再到无色,如此才实现了火与土的再生。

▲前墅龙窑内景

▲前墅龙窑内景

▲上世纪五十年代,工人们挑坯进古龙窑装窑

▲上世纪五十年代,龙窑工人在窑内开窑时滚缸

“龙窑”是陶瓷工业的主要生产设备,当时造价约折大米一千五百石(每石计一百五十市斤),为客户世代继承的私有财产。窑座的使用权,均由窑户中选出俗称的“管窑佬”负责,以抽签方法,排定顺序,轮流烧值。另一种俗称“包窑”,窑户占有窑位自己不烧,专代小窑户装烧,而小窑户事先必须交足一定数额的烧窑工资和燃料费用,待烧成后一并结算,收取“窑清”(即包窑费用)。数额之多少不等,均由窑户决定。还有一种俗称“放参窑”,客户把自己的窑座出租给他人使用,规定烧成后,将其全部成品分交窑户直接经销,然后从贷款中扣除百分之三十以上的租金,其结算方法,通常按窑容量计算。

▲烧窑

▲烧窑工人在烟熏火燎的龙窑顶上焙烧产品

▲陶器出窑

后因改窑工期长,难以在短期内普及,技术司接受工人的提议,改用以煤代柴烧成法。继而于1958年初,选择正新陶瓷厂的黄家窑作为试点,将龙窑的烧成结构略加改造,用煤粉鼓风试烧成功。5月3日—5日,轻工部在丁蜀镇召开全国龙窑改革推广会议,将宜兴以煤代柴的龙窑烧成法,向全国陶瓷产区推广。1977年以后宜兴陶瓷公司终止龙窑烧成。

▲前墅古龙窑(上世纪七十年代末)

▲前墅龙窑夜景

▲前墅龙窑近景

“细雨湿清川,老龙犹偃然。胸腔凝紫气,鳞甲动青烟。”站在窑前,仿佛也能感知那600多年不灭的窑火,及它所见证过的那所有的汗水和收获、悲欢与离合。这座古龙窑也将陪伴着紫砂文化,愈烧愈旺,生生不息……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紫砂百家

相关文章

首页
微信
福利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