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宜兴人:以宁静之心追寻自我 ——记著名作家、江苏省作协副主席储福金

来宜参加徐风《一壶乾坤》首发式并发言

身在一个喧嚣的时代,曾经感叹文学的边缘与“无用”,年岁渐增,却越来越发现其锻造灵魂的力量,是任何一种外力难以企及的。而灵魂,关乎生命的质量。于是,又感叹文学的魔力,既能塑造出以笔为刀的斗士,慷慨激进的勇士,亦能塑造出宁静淡泊的雅士,虚怀若谷的贤士。在我看来,作家储福金便是典型的雅士与贤士。在他脸上,你很难看到人生风雨的印迹,他似乎有着特殊的本领,能将岁月沧桑几番过滤后,只留下平和与包容,还有不懈的自我追寻,和对于世界的整体认知,他称之为“圆融”。

书写储福金,于我而言是艰难的,一在于他作品的繁多,二在于他精神的丰沛,还有,关于他的报道和评论早已令人目不暇接。于是,我不再奢望对他作全面深刻的把握与评说,而是以一个同乡后辈的视角,去体察他对于这个世界的所思所悟。

七月末一个炎热的午后,在一间安静的茶室里,储福金以他一贯的平稳语调,带领我走进了他的文学人生。


在韩国出席“中韩文学论坛”

穿越坎坷  梦想起锚

储福金的老家在新建镇臧林村,当年,父亲离开家乡去上海谋生,1952年,储福金在上海出生。家乡在他儿时的记忆里,就是父亲常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古朴安静的小镇。1968年初中毕业面临下放时,储福金想到了令他神往的家乡,于是他没有选择和其他同学一起去东北或安徽的农场,而是决定到宜兴投亲插队。

16岁第一次踏上宜兴的土地,储福金对家乡美好的想象很快被农村贫困的生活和艰辛的劳动击碎了。虽然在生产队里,老乡们看他年纪小,身体单薄,分配给他的农活不比妇女们繁重,但对于一个身体还未长成的少年而言,仍是个巨大的挑战。储福金至今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在水田里莳秧时,由于没有经验,他穿了一件汗背心,结果一天下来,被烈日晒得浑身发热,背上全是水泡。

然而,繁重的体力劳动并没有让储福金舍弃对阅读与写作的热情,相反,他感到了极度的精神饥渴。这个从小就整天泡在父亲书房里饱读诗书的少年,早已将文化的滋养当作了生命的必需,于是他将所有的业余时间都交给了文学和哲学。他特别喜爱南唐后主李煜的词,那种离愁别绪与故国情深令他感同身受,自己仿佛也一下子成熟了起来。熟读之余,他也开始提笔创作古典诗词,写满了好几本练习本,他为这些诗词起名为《恒煜集》。

除了绵绵诗意,储福金还有着那个年代有志青年的书生意气与家国情怀,也许诗心与哲思本就想通,因而他研读起马列哲学著作来也是废寝忘食。除马列著作,储福金很想了解其他哲学家的思想,然而那个时候,马列著作以外的其他哲学书籍都是毒草,根本就看不到。但储福金自有办法,他别出心裁地从马克思批判康德等人哲学思想的论著中去了解康德等人的观点,居然很有收获。在他看来,康德等人的观点也有其合理的一面。多年之后,储福金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对个性孜孜以求,而他的独立精神正是在此时萌芽的。

然而,在全国上下只有一个思想一种声音的年代,独立思考的结果是灾难性。1970年底,储福金被人揭发,他与外地几位同学的通信成了最有力的证据,那里面有着一些对于“文革”不满的言词。正在泥炭工程现场参加劳动的储福金,被关进了为他一个人办的封闭式学习班,每天不停地写检查。一年后的冬天,他再一次被抓起来,押送到公社,在全社三级干部会议上受到了批斗。储福金记得,从大队到公社的漫漫长路,自己拖着一双开裂的棉鞋,艰难地行走着,内心已没有恐惧,有的只是对抱病赶来的老父亲深深的歉意,对前途命运的迷茫。

令人欣慰的是,批斗会之后他重新回到生产队参加劳动。父亲到处奔波,为金坛县的一个纸绳厂联系到了原料,因此,储福金得以转到金坛母亲的老家插队。他还通过自学,当上了赤脚医生。

在金坛的4年,储福金有了更多的时间醉心于文学创作。他频频投稿,引起了金坛县文化馆领导的注意,他们主动约他写稿,一位从省里下放到文化馆的老干部更是对他特别看重,将他的一首诗推荐给了《新华日报》。储福金受到极大的鼓舞,从此立志走文学创作之路。

很快,储福金被借调到县文化馆,从事群众文艺作品创作。那时宣传任务繁重,他是创作骨干,出手很快,几乎每天能出新作品。县委宣传部干事沈成嵩笔头也非常厉害,接触面又广,他十分欣赏这个身手不凡的知青,在他的引荐下,储福金与上海电影制片厂合作,参与集体创作了一部茶业题材的剧本。几经历练,储福金的纯文学创作也迎来了第一个大的收获,他的一篇短篇小说发表在《江苏文艺》(《雨花》)杂志的前身)1978年第一期上,紧接着,小说《红花》发表在《安徽文艺》上。

那是一个文学受到膜拜的年代,由此不难理解,储福金在刚刚发表了4件文学作品后,就被借用到《雨花》杂志社,几个月后正式调入,成为一名小说编辑。1984年,他进入鲁迅文学院深造,两年后进入北京大学唯一一届作家读书班学习,从此,文学真正成为他与这个世界对话的最主要方式。


在家中研究棋局

追寻自我  踽踽独行

熟悉和喜爱储福金作品的读者都知道,早年他一直倾心于女性题材小说的创作,除了自身性格内敛、情感细腻的因素外,应该和他对于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分不开。从初期的《绿井》《金野》《花野》以及“紫楼”系列等,到进入成熟期后的《心之门陈菁》《心之门冯曾高》等,储福金塑造了一个个性格不同、命运迥异的女性,从不同视角展现了女性之美。也许在他看来,女性更多地保留了人性之美、艺术之美,哪怕她身份卑微。例如《心之门冯曾高》里的那个风尘女子,储福金依然在她身上看到了善与美,因而将她描写得那样单纯、宁静和唯美。

随着阅历的丰富,储福金开始寻找一种更为广阔的叙事空间,最后他锁定了围棋题材。围棋,是他除文学之外的最爱,多年的潜心钻研也让他成了名副其实的围棋高手,在文坛更是纵横南北无敌手。在他看来,围棋虽然只有黑白两种色彩,却包含了天地、阴阳、胜败、得失、善恶等等丰富的内涵,就像中医的“阴阳”学说一样,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善于用质朴简洁的方式表现世间万物运行规律的特点。

从不断推出的“棋之语”系列,到《黑白》,再到今年初刚刚完工的《黑白》之“白之篇”,储福金在“黑白”世界里一路闯荡,游刃有余。他以围棋之道表现人生之道,给人以普世的启迪。

其实无论是女性题材还是围棋题材,都不过是储福金寻求个性表达的“方便门”。从开始文学创作之际,他便认定“创作是个人的艺术表现”,因此,个性是一个作家的生命。虽然我们都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中成长,不可避免地受到共性文化的影响,但因为天赋、经历、性格、文化底蕴等等的不同,依然体现出了鲜明的个体差异性。储福金认为,一个优秀的作家,就应该表现他对于世界的独特认知与精神探索,并且将他的个性体现在作品的题材、叙事风格、主题、表现手法、人物形象和语言等各个方面,从而呈现出一个丰满而独特的自我。

追寻自我,这既是储福金的文学信条,更是他多年来的不懈努力。以他的围棋小说为例,不仅题材独特,更有着他对于世事人生的独特感悟。《黑白》中,他借围棋表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而到了《黑白》之“白之篇”,则有了更多对于社会现实的观照与思考。两部小说所表述的文化差异集中体现在了对于围棋之美的认识上:在前一部里,围棋之美更多体现为传统的儒释道精神,高洁的品格与大气的风范,表达了一种非功利的审美人生态度;而在后一部中,作者借一位围棋“小天才”侯小君之口,说出围棋之美是效益,赢棋就是美,从而反映了当下功利主义盛行的可悲现实。对于后一种观念作者是持否定态度的,因此在小说结尾,作者用一代棋圣陶羊子与徒孙侯小君跨代对决并在棋枰上“圆寂”的精彩大戏,充分展现了传统文化的崇高境界。

追寻自我的道路是一条寂寞而崎岖的山间小道,但储福金一走就是四十多年,无怨无悔。这何尝不是一种非功利的人生态度,和更接近于文学本质的追求呢?


在“储福金创作研讨会”上致答谢词

温情故乡  烛照前程

在储福金心中,故乡宜兴是一本厚厚的书,在不同的年代里,他读出了不同的滋味。最初,它是父亲描绘的一个宁静而温馨的小城;来宜插队之后,困顿的农村生活与残酷的政治斗争曾一度让他对故乡感到失望甚至厌恶;然而即便在那场人生的劫难中,他又依然感受到了乡情的温暖。

当年,他被关押、批斗,但从未受过身体上的摧残。监管他的小学老师、民兵排长都很同情这位思想大胆的小知青,常常在暗中相帮;一名年轻的工作组成员对他态度温和,多有关照,后来他们成了文友,长年保持着通信联系;与他私交不错的大队会计,在储福金从学习班回来后,明知上面对他的审查没有结束,但照样与之来往,还偷偷给他看有关林彪事件的机密文件。说起那段非常岁月,储福金总会提到一个令他终生难忘的细节:当年在公社批斗时,押解他的大队民兵营长是一位与他相熟的当地老干部的儿子,就在储福金被押上台之际,民兵营长让他把棉衣领子的纽扣解开,当时天寒地冻,储福金一时不懂他的用意,但还是照着做了。批斗时他才明白,自己双手被反绑着,台上台下一喊口号,押解的人就会抓住他的后衣领,把他的头狠狠地往下揿,如果不是事先解开了衣领,他很可能窒息而亡。那一刻,储福金真正理解了故乡二字的含义,为这艰难岁月里人性的光辉而深深感动。

批斗会后,大队书记找他谈话,说他的问题虽然很严重,但鉴于他只是言论错误,没有采取什么实际行动,又是个有才华的知识青年,应该予以保护,所以对他批判从严,处理从宽。就这样,储福金意外地获得了自由。

回到生产队,堂侄给他理发,对他说,小叔你现在是名人了,大家都传言你能将马列原著倒背如流,批斗会上批判你写的那些诗,连干部们都听不懂。这样戏剧性的结果,真是令储福金始料不及。

多年后回想这段经历,储福金觉得,在那个疯狂年代,对他的批判或许更多是迫于政治压力之举吧,而对他的保护和赞许,除了让他真切地体会到血浓于水的乡情,也让他对宜兴这块文脉绵长的土地开始心存敬意与自豪。

在文学道路上跋涉得越远,宜兴在储福金心中的分量就越重。他觉得,故乡是一个精神的富矿,不断地让他收获惊喜,单是紫砂文化,就令他沉醉其中,深感虽穷尽余生,亦不足以领略其中的奥妙。这些年他走遍了宜兴的城市乡村,这里的山水禀赋、人文气韵与他的心性气质是那样贴合,这让他惊喜之余,不由感叹,所谓故乡,其实就是一个人精神的源头,它的基因早已存在于自己体内,并且给我们以终生的默化。

在宜兴的文友也渐渐多了起来,储福金便经常受邀回乡参加各种文学活动。当年工作组里的那位同乡,去年又出版了一部长篇小说,储福金欣然为其作序,一篇《有友四十年》写得声情并茂;还有《宜园月》等众多抒写宜兴的佳作,都是直接从内心流淌出来的文字,读来令人动容。储福金觉得,枕靠着故乡有力的臂膀,他在未来的文学之路上将会走得更远,更加从容无惧。

来源:宜兴日报

宜人出品紫砂福利站精选优质紫砂壶,限时特价,错过可惜!与亲朋好友一起团购,更多优惠享不停!赶快加入我们,用优惠的价格,买到心仪的紫砂壶,享受茶艺的乐趣!【+微信:78917327】

相关文章

首页
微信
whatsapp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