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宜兴人:行而不舍 若骥千里——记北京市西城区原副区长、复兴医院原副院长杨骥川

他从医,数十年间凭借高超的医术,不知为多少病人去除了病痛,把多少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他从政,在担任北京市西城区副区长、政协副主席的17年间,政绩卓著,屡受表彰;

他还是一位书法家,在严谨而气韵生动的笔触之下,力透纸背的,是身为医生、公务员的精彩人生;跃然纸上的,是他无所畏惧的担当及其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

行而不舍,若骥千里。他,就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原副院长杨骥川。

年少立下“悬壶济世”初心


1957年在上海复旦中学校运动会上

8月1日,在北京西城区阜成门立交桥附近的一个老居民区,我们登门拜访了杨骥川先生。只见他两道浓浓的剑眉向上伸展,目光炯炯有神,言谈中透出真诚和善、低调自信,很难看出他已是一位78岁的老人。

杨骥川的家并不奢华,但处处散发出书香气息,墙上挂着他创作的书法作品,两只画缸里装满一卷卷装裱好的书画作品,书柜里整齐排列着医学、文学、书法等方面的书籍。

杨骥川1941年9月出生于我市和桥镇一个书香之家。他的祖父杨若渔(又名寿祺)为晚清庚戌年贡生,一生从事教育及古文字研究工作。他引用清代文学家冯煦的名言“行而不舍,若骥千里;纳无所穷,如海百川”中的骥川两字为孙子命名,希望孙子能像千里马一样锲而不舍,像大海一般兼收包容,并为其取乳名“罗汉”。父亲杨健是高级工程师,退休前一直在原机械工业部机械科学研究院工作。母亲周泙早年从苏州蚕桑学校毕业,后在上海从教,上世纪50年代多次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教师和上海市先进工作者。在勤奋好学、风清气正的家风影响下,杨骥川兄妹六人全部考上大学,并在各自专业上取得骄人业绩。

1946年,杨骥川5岁那年全家迁居上海。当时同济大学医科毕业的伯父杨勗在上海开诊所。伯父对小罗汉说:“医生是天底下最有慈悲情怀的人,在治病救人的同时,也可成就个人事业。”伯父的话对他影响很大,读初中时,他便选定了“悬壶济世”的人生之路。他把自己8岁那年,伯父为自己开的那张血液化验单和X光胸片,以及伯父赠送他的德文版医学书籍等视若珍宝,一直珍藏至今。

1960年,杨骥川如愿考取了首都医科大学医疗系。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成绩优秀。大二期终考试前,同学们希望杨骥川帮他们复习一下生化课,杨骥川便在一张大约1平方米的纸上绘制了题为《蛋白质、脂肪及糖代谢之间的关系》的图表,把书中知识浓缩其间,一目了然。大三时,杨骥川和少部分同学自愿选择进入“60乙班”(也称研修班),学制由5年改为6年,大家都拼命地学习,期待着未来一展抱负。

1966年夏,正待毕业分配的60乙班同学们赶上了“文化大革命”,毕业分配工作中止了。仿佛是上天有意的安排,1968年6月,正无奈地等待分配的杨骥川,结识了低自己五个年级的“小师妹”霍元颐。同样出身书香门第的她美丽、聪明、善解人意,两人从相识、相知到相爱,1970年霍元颐大学一毕业,两人便走进了婚姻的殿堂,从此一路相伴相携。

1968年9月,杨骥川被分配到甘肃省最南端的陇南地区文县,在中寨乡卫生院当了一名乡村医生。

做心怀“仁慈之心”的医者


与家人在一起

中寨乡卫生院设在一个破庙里,没有正规的诊室、手术室、药房。全院“最贵重”的设备便是一箱战备用的手术器械、一只手提式高压锅。杨骥川是该院第一位从正规医科大学毕业的医生。

尽管工作、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缺医少药的程度出乎他的意料,但杨骥川没有气馁,而是怀着一颗仁慈之心,竭尽所能地用自己的医疗技术服务当地百姓。

杨骥川至今仍记得到文县后的第一次出诊。一位70多岁的老人因不能排尿,家人来请他出诊。杨骥川步行40多里山路赶到病人家,诊断老人患前列腺肥大急性尿潴留,可当时医院只有普通导尿管,根本无法插入。无论是交通还是经济条件,老人都无法转诊到上级医院治疗,无奈之下,杨骥川只能为其行膀胱穿刺术排出尿液,老人顿时轻松了许多。贫困的老人家徒四壁,连条像样的被子都没有。为尽量减轻老人的痛苦,杨骥川一连守着老人三天三夜,每隔一段时间就为老人抽次尿,而晚上则和衣而睡。老人和他的家人很是感激。但是,他无法为老人根除病痛,第三天只能无奈地离去,这次出诊给杨骥川留下了永远的痛……

为了尽量改善卫生院的医疗条件,杨骥川带领同事腾出一间十五六平方米的房间作手术室,洋灰铺地、白粉刷墙,一张旧产床当手术台,一只100瓦的灯泡当手术照明灯。杨骥川还用从母亲那学来的缝纫技术,买来白布,借来缝纫机,做成手术用的手术衣、大腹口、刀巾、洞巾、手套袋等。

一天早上6点多,还没到上班时间,杨骥川的宿舍门响起急促的“咚咚咚”敲门声。原来,一位农民的妻子难产,请求杨医生出诊。杨骥川来不及吃早饭,跟着村民赶了十多里山路来到他家。经诊断,这位产妇因产道狭窄,孩子生不下来。杨骥川当即对产妇家人说,这种情况只有去卫生院,施行剖腹产手术。

产妇被抬到卫生院后,杨骥川安排其他医务人员做手术准备,自己则骑上自行车赶往60里外的桥头卫生院,去借做剖腹产手术必需的脚踏吸引器和四把卵圆钳。杨骥川骑着自行车在崎岖的山路上奔波了4个多小时,背上器械急忙往回赶,在经过一个村庄时,突然蹿出一条狗,在自行车后面穷追不舍。他马上紧急停车,想吓退那条狗,不料因刹车太急,加上石子路面高低不平,人从车上摔了出去。杨骥川双手着地,手掌严重擦伤。此时抢救产妇是第一位的,他顾不得伤痛,扶起自行车就往回赶。来回奔波120里山路,杨骥川回到卫生院时累得近乎虚脱。来不及喘一口气,刷完手,他忍着剧痛把受伤的双手伸进酒精里消毒后,立即为产妇施行手术。当晚10点多,一名男孩的哭声响彻夜空,孩子的父母流下了感激而欣喜的泪水。

当时距早上6点多出诊已近17个小时,杨骥川这时才感觉到饿,原来,他当天还没顾得上吃饭。

做有担当精神的医者


每月一次院长查房

在甘肃文县当乡村医生的6年间,杨骥川没有感到自己“怀才不遇”,更没有自暴自弃。他一有时间就拿出从北京带来的那一箱医学书一本本地温习。为使那双拿手术刀的手更灵巧,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做衣服、学绣花,甚至学做钳工、木工。

一天下午,五六位村民用担架抬着一名三十出头的妇女,赶了40多里山路,急匆匆送到卫生院。杨骥川赶忙上前,但见病人脸色惨白,已没有一丝反应,血压也测不到,腹部穿刺为不凝血。

杨骥川凭经验判断病人是宫外孕导致腹腔大出血,失血性休克。他当机立断,直接把病人送上那张破旧产床兼手术台,在来不及用麻醉的情况下,他和一位邓姓医生一道,迅速给病人剖腹、清除腹腔血块、处理输卵管出血处。抢救一个多小时,手术接近尾声时,病人发出了呻吟声,抢救成功了!事后有人说,北京来的医生胆子真大,不用麻醉就敢做如此大的手术。杨骥川笑笑说,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医生为抢救病人就要有担当,有时晚一分钟就有失去一条生命的可能。

1974年初,杨骥川调回北京,先后在门头沟区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工作。

刚到复兴医院不久,那天正轮到杨骥川做门诊手术,可能是有人想考验一下这位“新手”,一上午为他安排了18位病人的21个部位的手术。杨骥川先是愣了一下,因为按常规半天不会安排这么多手术,但一想到既然病人都已赶来,不能因为医院安排上的问题而影响到他们的治疗。于是他没有一句怨言,带上一名护士便进了手术室。手术从8点半开始,至中午12点,3个半小时把18例21处手术全部顺利做完。通过这一次“考验”,医院上下个个对杨医师刮目相看。

一天,复兴医院两位资深医生为一名黏连性肠梗阻患者做手术,由于病人病情较复杂,手术做了4个多小时仍难有进展。为确保手术成功,并为同事化解难题,杨骥川上前对主刀医生说:“你太累了,去休息一下吧,我来!”他凭着高超的医技,仅一个小时,就干净利索地做完了手术。

用心做好每一项工作


在全国政协九届五次全会上作《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建议》的发言

1991年初,正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医疗中心考察学习的杨骥川,突然接到要其提前回国的通知,他便中途结束考察,与同为医生、已在美国学习工作两年多的妻子一道回到国内。不久,他被选为北京市西城区副区长。尽管从政非其所愿,做医生是他的最爱,但一旦挑起行政重任,他便用心去做好每一项工作,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西城区是首都的中心——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及50多个中央部委和机关都坐落在该区,且全区少数民族居民就有4万人。作为主管文化、卫生、计生、民宗侨等工作的副区长,杨骥川深知责任之重大。在庆祝香港和澳门回归、50周年国庆、申奥成功等一系列重大庆典活动中,他参与组织工作,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每年春节,白云观庙会是北京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每天客流量多达四五万人次,杨骥川在任副区长的11年间,作为活动总指挥,每年的年初一至初六始终坚守在现场指挥。在他的努力下,西城区无论在推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社区卫生服务建设,还是在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2000年,西城区被评为“全国先进文化区”,同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先进区”称号。

2001年2月,杨骥川被增补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在担任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的7年间,他积极参政议政,先后就我国卫生体制改革、保护传统文化、建立养老金储备金制度等问题,多次赴全国各地调研,提交了十余篇高质量的提案。2002年3月9日,在全国政协九届五次全体会议上,他就“重视并加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在人民大会堂作大会发言,该发言还被编入全国政协《国是建言》一书中,有力促进了具体工作的推进。


心系故乡

作为一名游子,杨骥川尽管少小离开了家乡,但对宜兴他一刻也没忘怀。至今离乡70多年,仍讲一口地道的宜兴话。1996年,他第一次回到阔别50多年的故乡,在故乡的土地上他流连忘返。从那以后,他多次回到宜兴,行走在家乡的山水间,更为家乡的发展建言献策,他曾多次就如何进一步对外宣传好宜兴特殊的人才现象,利用好“教授之乡”的人才资源等问题,向市领导提出建议,并受到重视。

倾情翰墨愉悦人生


创作书法作品

2010年9月8日至16日,《钟爱的历史名篇——杨骥川书法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盛大举办。在国内顶级书画艺术殿堂举办作品展,这是许多书画家梦寐以求的事,而这对于“业余书法家”杨骥川来说,更为难得。2012年6月25日,杨骥川大型书法作品《年轮》在美国纽约联合国大厦展出,许多外国朋友观后惊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加拿大驻联合国大使夫人看懂了中国文字的演变,并热心地当起义务讲解员。

其实,杨骥川幼年时就受到良好的书法艺术熏陶。他的父亲虽是一名机械高级工程师,但写得一手竣利疏朗的书法,并有研习石鼓文的嗜好。祖父杨若渔先生更是书法高手,收藏了大量汉唐时期的碑拓和典籍,并发表多篇研究石鼓文的专著,对小罗汉更是手把手地进行指导,为他打下了良好的书法基础。

出于骨子里对书法艺术的喜爱,数十年来,杨骥川笔耕不辍,尤其是退休后,更把书法艺术作为人生的最大乐趣。他真草隶篆诸体都涉及,尤其擅长隶书。他曾花费较长时间临习《张迁碑》《礼器碑》《石门颂》等名帖名碑,他的隶书作品中经常带有它们的影子。他喜欢写榜书,因为它大气,使人心胸更开阔、更有激情。他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80余件书法作品,内容多为颇具正气、大气的古今名篇,他用不同书体、不同形式的书法语言,诠释了世代传颂、教化人们的名篇。通过书法创作,既愉悦了自己,也为他人提供了精神享受。

外科医生、公务员、书法家,杨骥川把这三样不同的职业都做到风生水起,使人生多彩而丰富,这是多么的不易!而杨骥川对我们说,实际上我的生命际遇与千千万万同龄人是一样的,知识分子家庭出身,十年动荡家庭受到冲击,大学毕业后分配去偏远农村……但是,我自青少年时代起,就明白做人的道理:追求平和、乐观、积极、向上、坦荡的人生,做一位心怀仁慈、乐于奉献的人。

这,杨骥川都做到了。

人物档案

杨骥川,1941年9月出生于宜兴和桥。1965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医疗系,1968年9月起在甘肃省文县担任6年乡村医生,后先后在北京市门头沟区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工作,任复兴医院副院长。1991年至2010年,先后任北京市西城区副区长、政协副主席等职。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第三届中华慈善总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书画艺术委员会副主席。人民美术出版社先后出版杨骥川三部大型书法作品集。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宜兴日报

宜人出品紫砂福利站精选优质紫砂壶,限时特价,错过可惜!与亲朋好友一起团购,更多优惠享不停!赶快加入我们,用优惠的价格,买到心仪的紫砂壶,享受茶艺的乐趣!

相关文章

首页
微信
whatsapp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