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文学精选:那些曾行走于乡间的手艺人

宜兴

时过境迁,岁月无痕,那些足迹曾遍布乡间的手艺人不经意间陆续淡出了我们的视线,望着他们渐行渐远的背影,我们内心虽然生不出太多的遗憾,但他们作为一个时代的特殊角色和职业标签,常常会诱发我们对过去质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对往事如烟的无比感叹。

补 锅 匠

民以食为天。食,大多以火煮之。煮,离不开锅。锅,用久了难免会破,所以生就了补锅这一行。先前人们一日三餐基本离不开锅,况且那时的农村家家户户养着猪,人猪同灶,大铁锅的利用率更高,也就容易破损。补锅匠隔三差五挑着担子在村子里转悠,担子的一头是上好的无烟煤和一只煮铁炉,另一头则是一只风箱以及其它补锅用的工具材料,生意来了,他们便撂下担子,先把铁片熔化成铁水,然后将火红的铁水放在掌心一块隔热垫上,另一只手拿着一个篞子,两手对着铁锅的破漏处相向用力,瞬间一缕青烟袅袅升起,铁水渐渐冷却,补锅匠用一把精致的铁榔头把补丁处粗糙的铁屑打掉,再用铁砂纸打磨,最后涂上一些菜油,不一会就把锅补好了。补锅这一行因市场上出现了一种象创口贴似的补锅贴开始走下坡路,补锅贴一贴就灵,操作也十分简便。此后不久,燃气灶不再是城里人的专利,加上肉猪生产集约化,农村大灶台的使用率越来越低,补锅这一行便销声匿迹。农村的大灶台火力猛,铁锅容积大,短时内能把饭菜做熟,烧出来的味道就是好。这些年,高科技厨具不断涌现,电饭锅、高压锅,微波炉、电汤煲等,有半自动的,有全自动的,甚至带有不粘功能的,这些厨具尽管技术先进,操作方便,但人们很难吃到当年大灶台大铁锅做出来的饭菜味道。现如今,好多城里人喜欢跑到乡下的土菜馆打打牙祭,过过嘴瘾,大多冲着原先的那个味。

箍 桶 匠

自古以来,与木头打交道的手艺人不是木匠就是箍桶匠,尽管他们都与木头打交道,但牛吃稻草鸭吃谷,隔行如山各归各。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木桶一类的家庭器皿一直占有相当的份额,如提桶、米桶、粪桶、脸盆、拗斗、舀勺之类,其中,马桶、脚盆和婴儿小憩用的睡桶俗称“三团儿”,是姑娘们出嫁时少不了的嫁妆,这既是日常生活的必需,更赋予了婚姻团团圆圆的美意。正因为如此,箍桶匠便成了十分吃香的手艺人。虽然他们中大多没有文化,不知什么叫园周率,也不知道园周率与半径及周长的关系,但他们凭着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对桶的大小、木板的厚薄、斗角的弧度在尺寸的把握上非常到位。板与板之间大多用竹签相连,外面用铁皮箍收底揽腰,做出来的桶十分结实。此外,造型也很讲究,有方形与圆形之分,有直板与曲板之别,有带耳与带把之异。做成的这些桶需抹上几遍桐油,在太阳底下晒上几天,这样可以防腐耐蚀,延长使用寿命。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塑料、不锈钢和铝制品大量涌入市场,各种水桶和器皿以其轻便、美观、耐蚀等优势占领了市场。尽管时下在街头巷尾还偶能见到箍桶匠的身影,但当年十分红火的行当,如今象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望着它那弯腰驼背、步履蹒跚的背影,心中不免油然生出日薄西山的凄凉。

凿 镰 匠

镰刀虽小,功劳不小,作为最基本的农具在历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割稻用的镰刀造型特殊,弯弯的,刀口带锯,俗称稻镰。由于每年一到两季的水稻需要收割,用过的稻镰在新一年大多应回炉炔火煅凿,使锯齿变得锋利。从事这一行的工匠以外地人居多,每到水稻开镰前夕,他们便象候鸟似的从他乡赶来,因加工的稻镰比较多,他们需要借宿在当地农家。外地人进村,人们仿佛遇到了天外来客。一到晚上,村民们纷纷端着饭碗聚到一起,用当地半生不熟的普通话你一言我一语地与外地人热络地搭讪聊天,对方一口“蛮话”将一路奇闻趣事与大家分享,从他们的言谈之中,大家零星感知到了外面的世界。上世纪末,带锯的稻镰被弯镰取代,人们不再见到凿镰刀的师傅。这些年收割机进入了田间地头,不仅收割速度快效率高,而且减轻了人们的劳累,不需上场脱粒,又省却了许多麻烦。每当秋收,人们在感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同时,还会时常想起那些外乡人,那似懂非懂的“蛮话”还不时萦绕在自己的耳边。

棉 花 匠

在所有的民间手艺中,弹棉花是最富有诗情画意的行当。一闻其声就很美。弹棉匠用手中的棒槌打在长长的弓弦上,发出的声音抑扬顿挫,就象一曲曲美妙动听的歌。二观其活也很美。弓弦轻轻地贴着铺好的棉花,随着棒槌手起手落,弹起的棉花缭绕在弓弦的周围翩翩起舞,就象年轻的小伙子试图掠取少女的芳心一样浪漫而温馨。三寓其意更是美。棉花匠把一床棉花弹得蓬松后,用磨盘把它磨平压实,然后根据主人的心愿,用红头绳或红线勾勒出龙凤呈祥、喜鹊登枝、年年有余、鸳鸯戏水等寓意美好的图案,再用细细的棉线成网状牵拉在表面,俗称牵纱,一床棉花被絮就这样弹成。新弹的被絮配上纯棉的大花被面,盖着十分暖和,看着十分喜气,如今的踏花被、鸭绒被、太空被比比皆是,但盖着过于蓬松,并不豁肉,虽然轻巧好看,但难以让人体会到棉花被带来的独特感觉。

铜 匠

也许是早些年铜材较为精贵,而且通过浇铸成形做出金属制品来,铜匠的身价由此被高看。他们肩挑的担子因装有大小不一、各式各样的模具而比其他匠人更重,这一行主要是帮人家浇铸脚炉、汤袍子、勺子、锅铲,既有铜质的,也有铝质的,兼帮人家修锁配钥匙。过去冬天比现在要冷得多,既没有暖气,也没有空调,能够呆在一捆捆芦苇码成的挡风墙侧面晒着太阳,手里抱着铜质脚炉烘着手或放在地上烘着脚已是非常奢侈的事了。这脚炉还有一个大用场,要是那家生了小孩遇上连日的阴雨天,这是烘尿布的最佳选项。同时,这脚炉曾寄予我们这代人童年的乐趣,孩子们喜欢用它来煨黄豆和蚕豆吃,在那个吃不饱肚子的年代,可想那个中滋味。如今,气候变暖,人们穿着保暖的衣服不再觉着冬天的寒冷,热水袋、电热毯、取暖器、油汀、暖宝宝及暖气、空调取代了先前的脚炉和汤袍子,就是这锅铲、勺子也由厂家生产,不诱钢的质地,既美观又轻便,街头固定摊位电子配钥匙成了小事一桩,由此铜匠渐渐地失去了生存的空间。如今我们很难见到他们的身影,但只要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仍能感受到昔日脚炉留下的余温,它让我们时常揣怀着一份温暖而美好的回忆。

秤 匠

秤,作为商贸流通的主要度量工具,代代相传。古往今来,人们不断赋予秤的文化内涵,把它喻作公平公正的象征,天地良知的标尺。手杆秤作为华夏的“国粹”,历史悠久,曾经独霸天下,雄居数个朝代,至今还有许多人仍在使着。前些年几乎家家户户有一杆秤,用着方便,图个放心。家中闺女出嫁,扎着被子的红绸带上别着一杆秤,造房子进新屋,主人也要杠着一杆秤跨进门,此番用意,均为取个“称心如意”的好兆头。因为手杆秤的广泛使用,一度时期经常可以看到秤匠走村串户的身影,他们干的是技术活,吃的是良心饭,重臂和力臂的关系不能有半点出入,秤杆与秤砣的搭配力求精准。一些小商小贩总喜欢在秤砣上做文章,也想请秤匠在秤心上做手脚,但秤匠不为一点蝇头小利而丧失良知、自砸饭碗,所以在众人眼里,秤匠品德高尚,值得依赖。当今,电子台秤、吊秤、地磅、倒料秤、叉车秤等盛行于世,轻重数量液晶平面上一目了然。特别是那些整天想着减肥的女人,每天都要站在电子秤上称称体重,十分的方便,电子秤上显示的数字,成了她们脸上表情的晴雨表。尽管那些走村串巷的秤匠早早离我们远去,在这物欲横流的今天,人们对秤匠的人格始终肃然起敬。

曾经行走于乡间的手艺人还有很多,如磨刀匠、修缸匠、油漆匠、鞋匠等等,他们都有各自的看家本领。这些行当掐指算来淡出人们的视线并不长,却能折射出时代变迁的速度,映衬着改革开放带给我们如梦如幻般美好生活。( 周亚定 陶都文学)

宜人出品紫砂福利站精选优质紫砂壶,限时特价,错过可惜!与亲朋好友一起团购,更多优惠享不停!赶快加入我们,用优惠的价格,买到心仪的紫砂壶,享受茶艺的乐趣!【+微信:78917327】

相关文章

首页
微信
福利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