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宜兴人:探寻地质奥秘的人——记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夕生

【引  言】

他是一位像齿轮般旋转不息、探寻地质奥妙的人,在他脚下铺展开的人生稿卷是广袤深厚的大地。

一壶水、一袋干粮,就能支撑着他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

他愿做学生前行途中的一盏明灯,责任和关爱就是他永不枯竭的灯油。而故乡宜兴永远是他精神上的磁场,他说,他终要将自己的毕生所学为家乡做些贡献。

他就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特聘教授、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夕生。

 他用一壶水一袋干粮在野外过一天   用创新性研究揭开地质奥秘

说起来有意思,这位地质科学家,在南京大学读完大一时,他曾经动过跟心爱的地质专业“分手”的念头。不是不喜欢,因为这个专业太冷门。他在执着于理想还是转向市场热门行业间犹豫了。

1981年秋季的一天,上大二的徐夕生和同学们一起跟着留学回国的薄遵昭老师去野外参加实践活动,主要任务是鉴别不同种类的岩石样品,识别地质构造,分析地质演化。

徐夕生认真观察测量,反复寻觅,正确判断,每天完成高质量实践报告。有一天他无意间听到了薄老师对其他学生说的一句话:“徐夕生同学不错,对岩石的认识很有悟性,以后应该会有出息。”这句话极大地激励了他。也许,正是从那一刻,他决心一辈子跟地质学打交道。

对于地质研究来说,找到合适的岩石样品,是解开地质之谜的第一步。在读研时,徐夕生把一大半时间花在野外,探索地质的奥秘。可是,在野外作业很辛苦,全靠两条腿走。为找到岩石样品,徐夕生常常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步行数十里路。一壶水、一袋干粮,就可以对付一天。有时一连多天都找不到样品。然而,他却从不放弃,他说:“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要付出后才会快乐,有辛苦才会有成果。”

研究生毕业后,徐夕生留校任教。1993年底,徐夕生赴澳大利亚Macquarie大学进行合作研究,由于在南京大学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并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得到澳大利亚Macquarie大学国际著名科学家的认可,他们希望与南京大学进行长期合作交流。此后,徐夕生多次往返于中国和澳洲,以“中国东南部岩石圈地幔的特性和演化”为研究核心,开展了如饥似渴的研究。

在国外实验室的工作中,他经常带着面包,一干就是14小时,甚至连续几年的除夕都是在实验室度过。有一年除夕,他做完实验走回住处,万籁俱寂,心中不免有些惆怅,思乡的情绪油然而生。跟他一起去澳大利亚的妻子心疼地劝他:“你搞研究归研究,但更要注意休息啊,如果把身体累坏了怎么办?”徐夕生笑着拍拍胸脯:“你放心,我的身体跟铁一般硬。”其实,他是想尽快掌握国外的研究技术,早日回国为国家的地质研究出一份力。

徐夕生经常说:“做科研如果老是在以前基础上跟踪,那是不会有进步的,必须有新的观点。”正因此,徐夕生在澳期间,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还致力于对国家地质的研究,通过对采集于广东麒麟玄武质角砾岩筒中深源包体的研究,并进行详细的分析测试,1995年,他建立了我国第一条单一地点样品构成的古地温梯度曲线,其理论基础是地球上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若用多个地点的样品构建地温梯度曲线,等于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其论文发表于国际著名地球科学刊物《Lithos》,得到了许多国内外同行的关注。

2005年,徐夕生被聘任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聘书那一刻,他脑子里想得更多的是:如何进一步进行科学创新?他想,南京大学在花岗岩-火山岩研究方面已实力雄厚,在国际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但同位素定年却一直是学校科研快速发展的瓶颈。而突破这一瓶颈,关键是建立实验平台!这是徐夕生经过反复思考后明确的想法。

于是,他利用与国外同行的友好关系,快速进行调研,在半年时间内将仪器购买、安装、调试到位。通过实验室的建立,徐夕生和他的研究生利用测试条件,在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支持下,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研究成果。除此之外,不少外单位也纷纷提出测试申请。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澳大利亚Curtin大学等学校的专家和研究生,均通过此实验室获得大量实验测试数据,一批批研究成果相继取得。

采访时,他尽量用生动朴素的语言,向记者阐述研究成果:

华夏地块最早的古陆壳可能形成于晚太古代——这是利用微区原位锆石U-Pb同位素定年和Hf同位素研究成果;

首次系统对中国东南部该地区7个地点的地幔橄榄岩中单颗粒硫化物Re-Os同位素进行原位分析,揭示了地幔活动与地壳演化的联系;

首次系统利用河流砂碎屑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对华夏地块的东部和西部地壳演化进行了研究……

目前,徐夕生已有130多篇有关地质的论文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三次获得教育部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地球的故事生动而有趣。绝大部分人对自己地球母亲的了解是这样少,而徐教授这样的地质科学家,正是揭开地球奥秘的人。

徐夕生说:“地质研究是一项很枯燥很辛苦的工作,常有人问我工作热情从何而来。其实,对一项工作热情的维系通常来自于一种精神上的追求,对科学、真理的追求让我愿意一直坚守。”

他是为本科生补课的博导   编撰的教材风行全国高校

作为一名教师,徐夕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职责——教书育人。

去年2月,徐夕生正在伦敦博物院聚精会神参观藏品,突然,他听到身后有人喊他:“您是南京大学的徐老师吗?”徐夕生转过身,那位喊他的男士说:“我是您的学生啊,我已经毕业很多年了,但我仍时常想起您,您对学生的极其负责让我留下深刻印象。”

“每个孩子都有一段成长的路,是由教师陪伴度过的。”徐夕生把自己的教师身份看得比什么都重,他说,对于学生,要相信“孺子可教”,然后“因材施教”。一次,他带学生参加野外考察,队伍主力是研究生,其中一位本科生对很多基本概念、现象都不熟悉。徐夕生就陪着他,从最基础的概念开始给他“补课”,足足讲了几个小时。看到学生豁然开朗的表情,徐夕生心里喜滋滋的。

2006年,徐夕生在校园里,碰到了一对夫妇,他俩正焦急地讨论着什么。“你们遇到了什么困难吗?”听到徐夕生的问话,他们眉头紧锁,难过地对徐夕生说:“孩子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居然不好好读书,老是沉迷于网络游戏,我们又不在他身边,不能看着他,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啊?”徐夕生立刻说:“我来跟他谈谈看吧。”

第二天,徐夕生就把那名学生请到了自己家里和他谈心,为他算了两笔账:“上大学,说小了是为了今后找一个好工作,说大了,是学有所成后报效祖国,假如你沉溺于网络,不仅耽误了时间,还辜负了家人对你的期望。”听了这两笔账,学生从椅子上站了起来,低着头对徐夕生说:“教授,我错了。”自从那次谈心后,那名学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今,他已毕业4年,却依旧会不时地与徐老师联系。他说,徐老师对他的人生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火成岩岩石学”是地质学重要的必修课程。近年来国内外地质学家对火成岩岩石学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1985年出版的教材《火成岩石学》,仍是根据二十多年前研究成果编著的教材,有许多新成果需要补充进去。从2008年12月6日起,徐夕生组织3位青年教师一起编写《火成岩岩石学》教材。

为了尽快完成编写工作,从那一天起,徐夕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办公室度过的……一天深夜,徐夕生又忘记了回家公交班车的时间,他赶到公交车站台时,公交车早已下班了。而当时气温在零下,他只能迎着寒风,步行回家……

经过一年努力,2009年12月24日,徐夕生正式完成教材的编写,于2010年出版。该教材融入了近二十年来国内外对火成岩研究取得的新成果,和部分前沿科学问题,以及徐夕生的教学与研究成果。

“希望该教材能帮助学生对火成岩产生兴趣,会鉴定、懂原理、欲探索。”徐夕生如是说。该教材2010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一年一次,已连续4次重印,成为我国高校使用最广的《火成岩岩石学》教材。

如今,徐夕生培养的许多学生也走上了重要的教学科研岗位,不少成为中科院创新研究员、大学教师、科研机构骨干等。徐夕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教育与科研一样,也需要不断创新求索。”

当年他带着板凳上高中   现在多次带着“精神礼物”回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今年52岁的徐夕生出生于徐舍镇洴浰村,“南山脚下,西氿之滨”是盛放他快乐童年的地方。

徐夕生初中毕业时,因家中有兄长读了高中,他便不能再上高中读书了,因为那个年代读高中要被推荐才可以上的,而且名额是分配的。但幸运的是,1975年,村里建起了一所特殊的高中,招60名学生,由村里的部分教师和农技员教课。学校没有校舍,没有课桌椅,学生们就从家里带一张小凳子,围坐在大树下,听老师讲课;“教室”里没有黑板,老师就用毛笔在报纸上写字……老师“土法”上马,尽心尽责。

尤其令徐夕生记忆深刻的是,当时有位叫钱寿南的老师,回家烧饭时都想着没有解出来的数学题,突然想到后就会不顾锅子里正煮着饭,拔腿就回“教室”告诉学生们解题的思路。“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对‘刻苦’二字体会甚深。”徐夕生说道。

1979年,徐夕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南京大学,从此离开家乡,踏上了科研的热土。然而,每当夜深在研究中碰到困难的时候,徐夕生总会关掉显微镜,放下眼镜,双手合十放在胸口,闭上眼睛,想念家乡的亲人,想象家乡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想着想着,他又会精神百倍,重新打开显微镜,一边观察,一边拿笔在纸上更细致地分析。他说:“我是宜兴人,我远离家乡,要做出一番成就,不能辜负家乡人对我的期望。”

在空闲的时候,徐夕生最想去的地方就是家乡宜兴。这几年,每次回宜兴,他总是带着丰盛的“礼物”和贴心的关怀:他曾专门开车载了110多种跟地球科学有关的新书回宜,把它们全部捐给了图书馆。他曾多次走进省宜中等中学,义务为学生们普及科学知识,演讲时,他都顾不上喝一口水;每次回到宜兴,他都要问一下是否有在南京读书的学生需要帮助……

这些年,不少城市争先恐后申报国家地质公园,以提升城市知名度,促进协调发展,徐夕生觉得,家乡宜兴地质“标签”并不少,不仅有着奇特的喀斯特地貌,有着在国内独一无二的优质紫砂矿,还有少量的花岗岩,若将这些要素整合起来,宜兴有足够的条件尝试申报国家地质公园,“如果有需要,我愿意竭尽全力推动宜兴申报国家地质公园,以此促进宜兴的发展。”

数十年远离家乡,并没有让徐夕生对家乡的思念有所消减,相反,恋乡情结愈重。他说:“要不然,等我年纪大了,还是回宜兴吧。”

来源:宜兴日报

宜人出品紫砂福利站精选优质紫砂壶,限时特价,错过可惜!与亲朋好友一起团购,更多优惠享不停!赶快加入我们,用优惠的价格,买到心仪的紫砂壶,享受茶艺的乐趣!【+微信:78917327】

相关文章

首页
微信
福利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