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文学精选:风土老街有一条奔腾的龙

龙灯舞

宜兴博物馆三楼风土馆老街上,有一条奔腾的龙,五个精壮的汉子舞出栩栩如生的震撼。舞龙,也吸引了两个女子的目光,感染了她们或铿锵或悠远的情绪,于是就有了饱含深情的文字。

龙调狮舞

中国红染遍了大街小巷,很快地就褪去了色彩;烟花爆竹绚烂了夜空,瞬间掉落大地被清扫一空。新年就这样来了又去,去了又回。一如我跌落在流年里的青春,那年味也因发黄而渐渐模糊。有意无意地走进宜兴博物馆,我久久徜徉于风土馆中,“葛德和”里呈现着陶都的匠心独诣,“羡余”布店流动着水乡的迷人风韵,“裕和泰”中弥漫着老城的绵长滋味。这些除了契合了我怀旧的情结,却难以唤发我对新年热切的追忆。唯独拐过弯去,一群黝黑健壮的后生,一条活灵活现的青龙,高举的龙珠,铮亮的锣鼓,我的心田瞬间暴风骤雨般闹腾起来……

也只有这样震天的锣鼓才能敲醒沉睡的大地,才能舒展拧巴的眉和皱纹,才能振奋那毫无杂念的灵魂,撼动心灵深处的记忆。

当田野里几乎停止了一切生长,人们便开始安享短暂的新年。由唱道琴的小打小闹开场,四五个人一组的舞狮便开始了。两个身手灵活的一前一后,摇头摆尾,上蹿下跳,加上一阵热烈的敲锣打鼓,一下子就沸腾了村村落落。家家户户,轮番上演。闲暇的人们,嬉闹的孩子始终紧紧相随。寻常人家总怕自己的囊中羞涩辜负了表演者的一番辛劳,稍稍舞动了几下便不好意思地发根烟请求中止表演,相互间理解的一笑便转移下家。遇上宽裕大气的人家,那就得在早已准备好的八仙桌前好好舞上一段。从长凳舞上桌面,或倒立,或翻转,再加上领头那几段铿锵有力、朗朗上口的好话,狮舞、锣鼓与喝彩和谐统一,便是到了舞狮的高潮,直把主家乐开了花,往领队的方盘中放上整包的烟、红红的长糕,这便是新年里最大的收获了。更多的人家会舀上满满的一碗大米,或抓上两把红的绿的团子,渐渐地便装满了随行的箩筐,压弯了油黄的扁担。几场下来,跃出门槛的两个后生会赶忙钻出狮子道具,头发湿漉漉的,额头的汗珠顺着脸颊滚落,浑身上下热气腾腾。狮子的毛五彩缤纷,在阳光下抖动着诱人的华彩。母亲总要偷偷扯来几根,别在我新衣的纽扣上。小时候只觉得那是爱美的母亲给女儿的小小点缀,一下子觉得自己变得美丽而虎虎有生气,那百兽之尊的毛里蕴含着的是一个母亲深深的祝福!

正月十五闹元宵,闹得最酣畅淋漓的,还是要数舞龙,俗称“耍龙灯”、“龙灯舞”。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它代表了勇猛、尊贵和吉祥。自古以来,人们便会在从春节到元宵,乃至其他的喜庆日子里用舞龙来祈祷龙的保佑,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最记得那一年的正月十五,年味还未退去,春耕尚未开启,五光十色的花灯绚烂了街头,照亮了每一个微笑的脸庞,大街上的人流汇成了一条五彩的河,缓缓流淌。远处传来几声锣鼓声,隐隐约约。近了,人群开始变得躁动起来。更近了,“调龙灯啦!”随着舞龙灯的喜讯奔走相告,大街南北的人群迅速向主街道汇拢,涌向街心,把舞龙队伍围了个水泄不通。

黄色,象征着权贵、辉煌与崇高,在人们心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尊贵地位。浩浩荡荡而来的正是一条金黄色的龙,连同舞龙队伍的着装皆统一为黄色,夹杂着点点鲜红,在灯光下舞动起来愈发光彩夺目。只见这条金龙时而在东氿里漫游,时而在云层里穿梭,时而层层盘踞,时而连连戏珠……鼓点忽轻忽重,忽急忽缓,夹杂着阵阵掌声、叫好声,一时间,使寒冷变得燥热,使困倦变得亢奋!那稳健的步伐,有力的臂膀,以及灵活的跳跃,再加上鼓点于心坎处的声声撞击,怎不让人忘乎所以地发出呐喊?

在那个年代,从城市到乡村,都活跃着不同规模的耍龙舞狮队伍。鲸塘乡的“调青狮”以其“三桌半”的高超技艺威震四方。三张八仙桌,一张长凳,青狮于方桌四角处、上下间灵活翻转,直至攀上长凳,双双倒立,在蓝天的映衬下,蔚为壮观。霎时间,鼓声震天,掌声雷动。

这龙灯狮子不舞到正月半是决不罢休的,真到了那个时候,宜兴湖父的“上沙滩”则将上演一场盛况空前的“群龙会”,四面八方的龙灯敲锣打鼓地汇拢来,成了大地上强劲的音符,澎拜的律动。他们或独居一角,精彩展演;或相互配合,尽情嬉戏。最终在锣鼓喧天、人声鼎沸中意犹未尽地画上了休止符。

而今,一如那若有若无的淡淡年味,那鼓声舞动早已变得飘飘渺渺。唯有置身于博物馆中这一尊耍龙灯的雕塑前,那独具的神韵才会一次次唤起我心头的振奋与神圣。驻足凝视,依然震撼于巨龙的威慑力;走上前去,似乎总能听到舞龙的后生急促而不失沉稳的呼吸……不可置否,这龙调狮舞始终是我心头难以抹去的浓墨重彩,深深锁住了我对年味的所有怀想。

每每转身离去,龙在吟啸,后生在欢畅,而我 ,不再惆怅,满心欢喜。(陈伟芬 太湖西岸文学)

梦中的龙灯舞

东氿之畔,场馆林立,成了孩子的乐园。而宜兴博物馆,则在其中大放异彩。和小儿快乐地流连在博物馆,从高大的牌楼,到通史馆,到风土馆……最让我们喜欢的,莫过于风土馆。那曾经的老物件,再一次出现在眼前,带给我的是意外的惊喜,而给予孩子的,则是好奇。特别是在老街拐角处舞龙灯的铜铸像。那刚劲有力的动作,那气势非凡的龙姿,一下子镇住了我们娘俩。“妈妈,这里有龙!太棒了!”“小宝,那是在舞龙灯。”“什么是舞龙灯?”舞龙灯啊,是咱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活动。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小宝在我的故事里听得情绪高涨,在铸像边啧啧赞叹,一会儿摸摸龙身,一会儿比划着姿势,恨不得他就是舞龙灯的人。而我,则被这熟悉的场景拉回儿时。

好象记得也是8、9岁的样子,和小宝差不多大。那时的我们,已经是穷苦家庭里的小小劳动力了。割草,喂猪,洗碗,下地,小小的肩膀,已经开始学着撑起生活。如果说还有娱乐的话,那就是劳动过程中的捉虫,摸鱼等等,无一不在田头地脑。那时候,基本是和外面社会没接触的。我的走出家庭,于混沌中觑见另一片天光,是在三年级。三年级的语文老师,是一位胖胖的老太太,王淑清老师。王老师是周铁人,当时在我们村小任教时是住校的。而我家就在操场正对面,后门对着校门。有天王老师对我老娘说,让我住学校里陪陪她,她一个人挺冷清的。鉴于我家住房的限制,也由于对老师的尊敬,我娘商量都没和我商量就一口答应了。从那时起,开启了我的住校生涯,这一住,就是7年。对,你没看错,是7年,因为上初中时,我还是住在那个小学,直到王老师退休。

我记得那年的元宵,王老师在征得我妈的同意后,带我去城里人看龙灯。出发前她给我绑上两支小羊角辫,洗净脸和小手,换上干净衣裤,领着我就上城了。一路上,她肉乎乎的手,紧紧拉着我,那么暖,那么软,我忐忑不安地跟着她,如一只小小的蜗牛,迈出了接触新世界的第一步。小小的内心充满好奇和对未来的不确定。

城里的元宵节是多么的热闹啊!人来人往,霓虹闪烁。当舞龙灯的队伍过来时,简直如潮涌,黑压压的,都是人。小小的如豆芽菜的我顿时被挤得东倒西歪。这时,王老师的神勇就显现出来了,她那粗壮的身材如中流砥柱般护在我身边,一手护着我的肩,一手拉着我的手,一边还吩咐我顺着人流挪动脚步。就这样,锣鼓响,龙灯上下翻飞,我们一路跟着舞龙队,一路感受这别样的元宵,我的兴奋无以言表。当表演结束时,我的辫也歪了,鞋子也脏了,小腿肚也酸了,但我可以很肯定地知道,我的眼肯定是亮晶晶的,因为,今晚,让我明白,原来生活除了面朝黄土背朝天,还可以有更欢快,更鲜活的样子!拉着我的王老师,眼也很亮,如同天边的星子一般,吸引着我寻找更遥远的地方。她跟我说,如果我愿意,她明年继续带我来看龙灯。愿意!我当然愿意!我跟着她,脚步轻快,心情飞扬。当晚,宿在她儿子家。睡前,她给我端来一小碗团子,说元宵该吃些小汤圆。至此时起,我才知道,元宵,不止有兔子灯,荷花灯,还有舞龙灯,还应该吃那种小小的,糯糯甜甜的,精致的汤圆。

时间如梭,一晃就几十年过去了,已经忘了有多少年没看到过舞龙灯了。但儿时的那场看龙灯不时会在我的梦里出现。其间我也去找了王老师几次,但都没找到。她原来的老家,已经拆迁,不知搬到何方。也曾托人寻找,也曾到派出所询问,但都因种种原因未能找到。但我想,她一定会好好的,因为好人有好报!不管她能不能听到,我都想和她说一声:王老师,我想您!

儿子还在铜像前摆着各种姿势,他让我拍下来,他对我说,他也想看舞龙灯。我说,会的,有机会妈妈一定带你去看真的舞龙灯!我希望,这种传统的舞龙灯,不仅印在我的心底,不仅铸在博物馆的老街,更能深深镌刻在一代代的宜兴人的心底,直到永远!(周爱珍 太湖西岸文学)

宜人出品紫砂福利站精选优质紫砂壶,限时特价,错过可惜!与亲朋好友一起团购,更多优惠享不停!赶快加入我们,用优惠的价格,买到心仪的紫砂壶,享受茶艺的乐趣!【+微信:78917327】

相关文章

首页
微信
福利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