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文学精选:在“葛德和”的遇见(外一篇)

宜兴博物馆

在“葛德和”的遇见

宜兴博物馆。三楼风土馆老街上,有一家名叫“葛德和”的陶号,古色古香的韵味,浓缩七千年制陶史的绵延悠长。

“葛德和”由丁山白宕人氏葛德和创办,原址设在丁山白宕,俗名“石场上”。后人葛旋生兄弟,为了广销祖上名陶,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在上海老北门晏海路口开设了“葛德和陶号”。百年老店“葛德和”,素以品种齐、质量优、服务好闻名沪上。老板葛旋生精于陶业,不愧均陶名家葛氏的后裔。葛氏家庭作为鼎蜀屈指可数的大窑户,按祖传法精制的日用陶器和均釉名陶,细腻坚韧,釉彩光亮,惹人喜爱。“葛德和”的五孔花盆就堪称一绝,泥质纯正,胎色鲜明,器壁轻薄,清爽干净,线条挺拔,轮廓清晰,给人以稳定踏实的质感;“葛德和”的大花瓶,在巴拿马国际赛会上曾获得一等奖。鼎盛时期,“葛德和”聘用陶工数百人,有一批稳定的技师,技艺从不外传。店号茶壶印款为大方章阳文楷书“葛德和”,技工的作品做出来,通过检验后才有资格在底部钤上“葛德和造”四个字。此刻,“无名英雄”的脸上,会露出心安理得的微笑。

“葛德和”专销家窑自产的各种陶器,百多年前,就汇聚诸多高手制作精品,再以商号的形式推广,当算紫砂陶器系统化营销的开山鼻祖了。在“宜兴陶瓷店”遍布宇内,网络销售如火如荼的今天,“葛德和”身怀曾经辉煌的老字号精魄,淡出尘世喧嚣,归隐于宜兴博物馆。

穿越时光的隧道,就可依稀瞧见那个头戴瓜皮帽、身着素净长褂、手捧紫砂茗壶的葛掌柜,迎送十里洋场顾客的周至热情;也可依稀远眺蜀山脚下的老作坊、古龙窑,“葛德和”的工人们抟泥和烧窑的兢兢业业;还可依稀想象,汤汤蠡河水托起大木船,一船船窑货从这里穿越太湖到上海,走进千家万户、走向世界的繁荣兴旺……再静心凝视眼前的袖珍“葛德和”,自然能感知其“倚老卖老”的品味。小小门店里,最吸引人的当属门口显眼处的泥凳、工作台和诸多制壶的行头。淡红色的木质圆盘,刳空壶心的竹刀,以及几许相匹配的土制工具,全套的器具,散发削竹如刀与斫木为模的古拙与质朴,仿佛昔日家庭紫砂作坊再现。古老原始的做壶方法,透过特有的捏打泥片、抟壶成型过程,可清晰触碰千百年来一代代制壶人的匠心律动。

宜兴博物馆留存这样一个复古紫砂艺术的门店,活灵活现展示,原汁原味流芳,空气中有匠心与匠心碰撞的声响回荡。惊叹却不止于此,因为更有一幕动人的实景:那个年轻的小伙子,正在专心致志手工制壶。紫砂制壶技艺日新月异的今天,在宜兴博物馆,依然能领略纯手工制壶的刻意秉持,当然离不开这个愿意坐在这里志坚行苦操持的人。他太年轻了!27岁的年纪,与千百年的老手法、土工艺形成了明显的表象反差。展示全手工制壶的小胡,就是面前这家“葛德和”的掌柜。他很谦逊,谦逊得就跟他手中的活计一样低调而不动声色。这位扬州大学的毕业生,有着自己的经历与思考,已经能把年轻人固有的简单浮躁,揉碎在紫砂泥里抟打、成型、煅烧,完美融合成流畅柔和的线条、饱满圆润的质感。他说,他幸遇朴素踏实的紫砂老前辈为师父,心慕手追的是技艺,裨益更多的是精神的影响;他又说,他结交的同道,带着他走近明清时期的紫砂老手艺,问牛知马,钩深致远,开阔了眼界,开窍了思维。于是,机缘巧合,他就乐此不疲当起了“葛德和”的掌柜。

小胡掌柜的“葛德和”,全然没有了想当年买卖兴隆的忙碌;也没有了杂花生树、绿植如茵、门面宽敞的经营环境;名誉、氛围和利益,恐怕都无从谈起。来自现代生活里的潜在人流,只能是博物馆的参观者,这个人群很少商业化,多为感官观摩的公众。小胡在这里心无旁骛做着制壶老工艺的展示,义务宣讲的成分居多。默默享受制壶老工艺的个中滋味,小胡正用年轻的内心,诠释“葛德和”这样的老字号历久弥新的涵义。

在“葛德和”的遇见,最鲜明是两个字:旧与新。经典的力量是无穷的,但经典往往是古旧的;完全静下心来潜心传承岁月冲刷淘洗的经典,那个耐得住寂寞的传承人是新的、年轻的。这难道不是惊喜?在“葛德和”的遇见,最萦心是这个门店、这个窗口的缩影。推窗送远目,依依东氿花。同样年轻的还有整座博物馆,因留存与安放的使命而负气含灵,或砂壶,或茶岭,或竹篁,或涧泉,亦或鱼米苇麻莲藕菱,甚或灵秀山水之膏腴所滋养的人,处处散发阳羡大地的悠悠情怀。靓丽而不高冷,俯下的身段是最原始、最本真的承载,绝无恃物傲人,观念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转移,俨然公共的文化使者。惊艳她的美,端详她的美,就能体验社会进步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走近她的美,拥抱她的美,相互之间的关系就是教育与娱乐,就是一起将“殿堂”变身休闲、学习的场所;沉醉她的美,留恋她的美,就是喜欢来、乐意来,流连忘返。

宜兴博物馆

星云大师与宜兴博物馆

星云大师和宜兴是心心相印的。宜兴有大师的祖庭,更有大师的诸多拥趸。

20岁的星云,一个天庭饱满地阁方圆的英俊少年。抗战硝烟刚刚散尽的时候,他走出南京栖霞山的寺院,来到了江南宜兴。那时宜兴的教育局长“以貌取人”,对魁伟英俊的星云产生了好感,便问:“你从哪里来?”“我从南京来的。”听完星云的回答,局长就说:“我们这里少一个小学校长,你来做这个小学校长好吗?”这是年少的星云意想不到的际遇,他没学历,居然可以当校长;他是出家人,居然可以为社会服务。两年多小学校长的历练,是宜兴这片土地给予星云的恩惠之一。他还忘不了,当年他所在的大觉寺很穷,到了每年的冬天,都要挨家挨户去送吉祥的符咒,挂在家里保平安,一般的习惯,各家各户会挖一碗米作为回馈。那年,当他第一次把平安的、可以张贴的咒语送给乡亲,许多民间人士说:“哦,大觉寺的小当家来了!”被尊为“小当家”的星云,得到了多于以往的两碗米、三碗米的相赠。当时非常金贵的那些大米,是对“小当家”莫大的安慰啊!

大写的“尊重”二字,用阳羡山石制砚,用荆溪涓流研墨,用感恩之情化笔书就,悬挂在了心头,成了星云大师弘法利生的信念参照。大师的那些因果过往,已定格在一个有心人的关注里,用来修炼着一种缘分。只因,在向佛的境界里沉浸了13个春夏秋冬,终没能与世两相遗忘,她成了筹建中的宜兴市博物馆首任馆长。

陶都宜兴的博物馆,有太多的人非物是可以珍藏。7000多年的制陶史,2000多年的建县史,阳羡状元地、华夏教授乡,代不绝书的名人轶事、三山二水五分田的风土记忆……所有的一切,她想用虔诚的双手搓揉一根根禅意的线条,来装扮先人安放或后人祭奠的精神灵魂原乡。

终于有一天,她双手合十,沐浴朝阳伫立在佛光山麓,任脑海里清晰的思路激越沸腾。以心观心,她似乎亲近了身披佛光的星云大师。想当年的佛光山,人迹罕至的荒芜之地,大师选定此处创建道场,很多人怀疑甚至讽刺:“这样的地方,人不愿来,鬼也不愿来吧?”大师的回答是坚定的:“有佛来即可!”事实证明,大师“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的宏愿,就在佛光山开辟了新纪元。眼下,她已经参悟,只有一块空地、一张图纸的宜兴市博物馆,也犹如从无到有的开荒,她理应效法大师,知难而进。“国内领先、省内一流”的愿景之花,必然于陶都宜兴的东氿畔惊艳绽放。

一个大胆的设想灵动浮现,宜兴博物馆的开馆,可以有星云大师的亲临与开示。冥冥中,她觉得自己这个想法定能实现。除了信念,她跟进了事在人为的良苦用心和无限诚意。去广州参加“文博会”,她有幸结识了一个人:台湾佛光山佛陀纪念馆如常法师。那是联系星云大师的纽带……心系这根因缘,她用无数的细节,非常刻意地设计着宜兴博物馆的开馆盛典。她相信缘分,也相信愿力的无比神奇。

宜兴博物馆的开馆仪式,有一项亮点活动是“星云大师一笔字书法展”。这一天、这首展,星云大师和他的一笔字书法,都被宜兴博物馆馆志永久铭记。那份等待是激动人心的,观众等待的是那一刻,她的等待是多年的至诚无息、至诚无妄。当90高龄的星云大师被弟子用轮椅缓缓推进宜兴博物馆,款款登上主席台,观众们屏住了呼吸,她屏住了呼吸却没有屏住热泪盈眶。“我是怀着感恩的心来参加宜兴博物馆的首展大典的。”星云大师开场的第一句话,抚慰了她波涛汹涌的心绪。

星云大师年迈,视力不济,为了减少起笔落笔的繁杂,多年修行“一笔字”,一蘸墨、一下笔,一挥而就,无论文字多寡,一笔完成刚柔并济的美感呈现。然而对于自己的书法,大师强调:“请不要看我的字,请不要看我的人,看我的心就好,甚至也不要看我的心,要看佛法。”最能理解大师此话涵义的,她无疑是一个。因为她一直用心仰望大师,觉得亲切,觉得前世相识、宿世有缘。

佛感其诚。悲智双运,人我不二,视星云大师如心灯。真羡慕佛法之光启蒙她、眷顾她,还有她倾注心血的那座博物馆。(乡村闲人 太湖西岸文学)

宜人出品紫砂福利站精选优质紫砂壶,限时特价,错过可惜!与亲朋好友一起团购,更多优惠享不停!赶快加入我们,用优惠的价格,买到心仪的紫砂壶,享受茶艺的乐趣!【+微信:78917327】

相关文章

首页
微信
福利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