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往事:那年, 滆湖岸边中秋夜

宜兴往事

1973年6月,来自宜兴几个镇的约300名中学毕业生,响应国家发出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背着铺盖、高举红旗,满怀理想来到滆湖农场。风华正茂的青年人,给滆湖之滨这一隅土地,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那个难忘的中秋夜,深深刻在了他们心中;而难忘的知青岁月,更铸就了他们的精神品格,并改变了他们的人生。

那是知青到农场插队的后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时有知青当兵入伍,或通过顶替父母的工作等途径离开农场,留下的知青虽是绝大多数,但日复一日的繁重劳作,让大家看不到希望,人心开始浮动。此时农场又开始推行工分制,劳动定额的压力,更增添了知青心头的沉重。 艰苦岁月中,有人转向异性寻求慰藉:男知青帮女知青分担劳动定额,女方提前回来,点燃油炉炒两个小菜,收工之后,恋人们在香喷喷的晚餐中同享温馨时刻。此时,同宿舍的其他人便知趣地悄悄走开。

当时我在农业二队,二队有个电灌站,叶宜群是这儿的主人,晚饭后,我们常聚在电站侃大山,久而久之,人们称该屋为“和尚庙”。其实我们并非排斥异性,而是不甘心在农场呆一辈子,尽管上面在号召知青扎根。

某年中秋节,恰逢月全食,我提议:中秋不回家,留场观月食!八九个“和尚”应声赞同。月食要近夜半才发生,总不能傻乎乎坐等,于是有人建议去钓甲鱼,大伙一致同意。但我们从未钓过,便有队友说让唐顺法当“教员”。

难忘小唐磕狗

唐顺法是农场老职工,年纪比我们大出一截,因还未成家,大家仍称他小唐。他大脸盘大嘴巴,性格也大大咧咧的,知青好拿他寻开心,或支配他做这做那,他也不恼不怒。他还有摸鱼磕狗(磕,打杀之意)的本领,所以,不管在哪个队,他往往是热闹圈中的主角之一。来到二队后,他的特长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有一时期,隔三岔五,饥肠辘辘的知青总能受惠于他。

记得有天清早,我正在门口刷牙,小唐驮着一只刚被打死的农家大狗,被几个知青簇拥着,风尘仆仆地从圩埂上大步走来,两腿露水,一脸自豪的微笑,俨然得胜回朝的将军!接着,他手持尖刀,三下五除二,一张完整的狗皮便剥了下来。之后开膛破肚,边上的知青拾柴的拾柴、烧火的烧火。铝盆盛满大块狗肉,再覆上脸盆充当锅盖,架在宿舍一角,冒着浓烟烧煮起来。知青们不顾火烤烟呛,奋力合作,直至狗肉飘香。往往火功未透,大伙就迫不及待地掀开脸盆,你一块我一块地抓起狗肉,津津有味地大嚼起来。

吃了狗肉,晒干的狗皮送收购站,还能卖到几块钱,当时这可是一笔可观的收入,抵得上我们十天的工资。对这种无本得利的营生,小唐乐此不疲,二队男宿舍门前,多的时候,有四五张各色狗皮,用竹竿一字儿撑开晾晒,不明就里的人经过,以为这儿有个屠宰场。

众人“围剿”甲鱼

中秋来临,多数知青早早收工回城,与父母团聚去了。我们留下来的一伙,悠闲地准备着垂钓用品,我负责上街采购猪肝、缝衣针之类。猪肝买回后,切成小块,浸在黄豆油中以增香味。晚饭之后,大家一齐动手,很快,几十根钓竿准备妥当。我不明白,笔直的一根针,没有鱼钩的弯型和倒刺,怎能钓住甲鱼?问小唐,他支支吾吾说不清,直至家中养了乌龟,观察得知,龟类进食是猛地一大口吞咽下去,如此,若饵中有针亦被吞下,欲吐不得。

暮色四起 ,我们一行走向小河、池塘,开始下钩。小唐作为“随军”顾问,一路发布着指令。我们隔一段距离布下一根钓竿,钓竿插在岸边泥里,猪肝抛入水中。我请教小唐,如何判断甲鱼上钩?他说,收线时感觉有力,说明甲鱼已经上钩。 在几处水边转了一圈,我们回到了布钩起点,怀着兴奋和期待,开始收线。我向岸边轻轻拉动钓线,手感并无异样,钓钩出水了,饵食还是原样,接连几根都是如此。众人有点失望了,怀疑河里究竟有无甲鱼。“不要灰心,十网九空,一网成功!”小唐及时展开战地鼓动。尽管期望明显下降,我们仍按序一一收线。在拉动又一根钓线时,突然,我明显感觉有股劲,像在抵抗手的拉动,一阵惊喜,慢慢地朝自己面前收线。拉着拉着,一只甲鱼尖尖的脑袋露出了水面,水边立刻响起了一阵欢呼!

同赏月食奇观

忙碌之中,抬头一瞥,见一轮明月已从东方悄然升起。我们直起身子,放眼望去,啊!中秋的月亮,竟是那么硕大、那么晶莹!它就悬挂在头顶,似触手可及(那时空气的洁净,远非现在能比)。它那柔色的凉光倾泻而下,给大地涂上了一层均匀的银白。置身广袤的田野,除偶尔几声秋虫的鸣叫,万籁俱寂,此时此景,荡涤身心。我们像进入了童话天地,不约而同地安静下来,尽情地欣赏这美妙的世界。

快看,月食开始了!随着一声呼喊,我们的目光再次投向月亮。真的,月亮的一侧出现了亏损,渐渐地,亏蚀面扩展开来。我们凝神屏息,眼睁睁地看着美丽的“月饼”,被“天狗”一点点地蚕食殆尽,最后仅剩若隐若现的暗淡圆斑。天幕上,点点繁星开始争相闪烁。此刻,原野陷入黑暗,忽然,一阵阴风袭来,大家不禁打了个寒战。约半小时后,月亮又调皮地露面了,它换了副一钩弯月的细脸,并渐渐长胖,最终恢复了先前的圆满,天地又重新回到了银色世界。

夜半集体偷食

欣赏完月食的壮观,我们的肚子开始鸣叫。搞点什么吃呢?有人把主意打到了红薯地。大伙很快刨出了一堆红薯,洗净蒸熟,吃将起来。大概未到收获时节,红薯营养积累不足,吃在嘴里并无甜味。管它呢,填饱肚子是硬道理。红薯下肚了,似意犹未尽,趁我们聊天的时候,有两好汉竟潜入附近池塘,从污泥里扒出两根莲藕,兴冲冲地扛了进来。哈,又来吃的了!一片欢声笑语中,我们啃起了生藕。

现在的孩子看到此景,可能要问:那时你们怎么这么能吃?是的,他们没有经历过饥饿,难以理解。在伙房工作时,每到开饭,窗口出现的那一身身泥水,那一张张因饥饿、疲惫而神色黯然的面容,至今仍历历在目。记得某个夏天的上午,九点未到,周小羊就拿着饭盆闯了进来,央求炊事员将尚待洗刷的粥桶壁上的残汤刮给他,声称馊了也无妨。他人高马大,干活卖力,特别易饿。有次,一职工家属掩埋了只瘟鸡,知青闻讯后,把鸡从土里扒出来,烧了一锅汤,几个人吃得津津有味,据说鸡汤还很鲜。

开河挑土时,我曾一气吃下一斤半米煮的饭,若还有的话,我起码还能再吃半斤,当然只有酱油拌饭。 农场的人均耕地多,劳动强度大, 知青是农场生产的主力军,不会因为你是城里人而受到任何照顾。那年代,知青最主要的感觉是“累”和“饥”,肚子填饱睡上一觉,体力可以恢复,所以吃饱肚子是头等大事,故而知青们都是如狼似虎,饥不择食。我们深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尽管现在衣食无忧,我仍舍不得浪费粮食。若说那段岁月还有些许积极的意义,那么,这或许算得上一项。

感恩大地馈赠

肚子填饱,我们开始第二轮收竿。此时,月亮已经西斜,远远望去,一行人影犹如幽灵,在夜色苍茫的原野上游荡。收竿结束,盘点战果,前后共钓到大小甲鱼六只。够了,我们决定鸣金收兵,打道回府。望着四爪乱蹬的甲鱼,我想起了“守舍遇蟹”的经历:一天夜晚,对床的舍友已睡,我正在看书,忽听窸窣声响,以为是老鼠,不睬它。声音又起,我手持美孚灯往桌下照去——啊,一只大螃蟹!我兴冲冲地用脸盆把它罩住,留待天亮处置。早晨醒来,第一时间报告恽建良,他问哪里,我指了指脸盆,他掀开一看,什么都没有。我不甘心,趴到床下仔细搜寻,哈哈,它居然正躲在墙角悠闲地喷吐泡沬。把它煮熟,一人一半,细细品味,发现味道竟如此鲜美。在那菊黄蟹肥的季节,手脚快的知青,放下饭碗立马下地赶活,下午两点不到就完成了定额,然后直奔滆湖踩蟹,运气好的能踩到四五只。 我想,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多么慷慨,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长的,应有尽有。

在我眼里,一颗种子埋入土壤,经过阳光雨水的催化,发芽破土,直至开花结果,整个过程如诗如画,美妙极了!我曾描绘过个人的“共产主义蓝图”:退休后,去农村买屋置地,靠山面水,种菜植果,再养只狗,享受隐居南山的田园生活。劳作之余,捧读经典,似穿越时空,与先哲对话;同时修身悟道,参透生命和天地之玄机。如此,夫复何求?我喜欢广阔的天地,我对农场怀有感情。

可叹乐极生悲

拎着一夜收获的成果,我们来到了“和尚庙”,开始准备渴望已久的甲鱼大餐。剖杀甲鱼是技术活,能者多劳,由小唐充当主刀手,我们在边上配合。甲鱼清洗剁好,由小庙主人担任大厨,开始了美味的烹饪……

鲜美甲鱼享用完毕,大家终于心满意足,此时东方已见曙光。 忽然,有人感到肚子一阵搅痛,赶紧起身往外,边跑边拉裤子,来不及蹲下,即水泄似的拉起了肚子。不一会,像得了传染病,队友们接二连三地跑向田野排泄起来,此时,我想到了成语“乐极生悲”﹗我和另外两位运气好,竟然未受“传染”。至今我都不明白,那次集体拉肚子,是因食物相克,还是在野外受了风寒?

天色已经大亮,一夜未眠,加上接连几次水泄,大家被折腾得筋疲力尽。距离最近的和桥知青已陆续返场,望着一个个精神萎靡的“和尚”,他们脸上写满了疑惑,似乎在问:昨日一夜,你们搞了什么名堂?

岁月悠悠,我在农场度过了七个中秋,有记忆的,就这一次。

告别知青岁月

中央终于决定拨乱反正,知青可以返城了。 1979年12月的一天,农场成群结队的知青,像拉开闸门的水流,沿着殷村港的河岸,不可阻挡地向着城镇匆匆奔去。令人悲伤的是,有两个年轻生命已消失在那片土地上,没能等到回家的这天! 我驻足回首,遥望那一排排朝夕相处的房舍,心想:农场啊,若你能给我希望,我怎舍得离你而去?

知青们沉浸在无比的喜悦中,当时,他们未必能意识到,这场上山下乡运动对他们的影响远未结束。农活的磨炼,铸就了知青们吃苦耐劳的品格,回城后,在广大基层一线,他们是令人放心的自觉劳动者。他们当中,尽管不乏才子才女,然而,一场运动,几乎让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失去了深造的机会。在后来社会的变革中,因缺乏竞争优势,他们中相当多的人沦为下岗失业的弱势群体。我感到,年轻人下乡锻炼一两年,吃点苦,对于人生很有必要;但是,若以牺牲教育为代价,对一代人实行终身“流放”,无异于断送了他们的未来。因为教育的毁灭,是终极性的毁灭!

后 记:

随着时光的流逝,那段知青岁月已渐行渐远;那曾经火热的农场,亦已日益颓败。然而,知青们或结伴或独自,仍一次次踏上农场的土地,去追寻当年的足迹。他们为何如此痴情?我想,是因那段农场岁月,已与其青春融为一体,让他们难以割舍、难以忘怀!

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这代人,遭遇了历史的几次曲折,经历在他们身上留下了一抹悲情。尽管现在已很少有人去关注他们,尽管他们已双鬓染霜,但共同的知青情结把他们紧紧相连。 他们抱团取暖,享受着退休后的自由时光;他们生活节俭,容易满足,风雨之后,他们更珍惜云淡风轻的美好。他们当中,有人并未就此止步。他们在补课,在阅读、思考,他们向过去发出追问,试图寻找历史背后的动荡原因;他们直面自己身上的烙印,试图突破思维的时空局限,追求人生的觉悟。

心灵的财富是真正的宝藏, 思考者是幸运的。他们享受着求索的乐趣,如此,他们已不枉以往苦难的经历。

集结完毕,向着农场进发。(钟 灵)

宜人出品紫砂福利站精选优质紫砂壶,限时特价,错过可惜!与亲朋好友一起团购,更多优惠享不停!赶快加入我们,用优惠的价格,买到心仪的紫砂壶,享受茶艺的乐趣!【+微信:78917327】

相关文章

首页
微信
福利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