屺亭马灯“重生记”

10月26日,在屺亭街道悲鸿艺术书画院的成立仪式上,精彩的马灯表演,吸引了观众的目光。这些表演者来自悲鸿马灯队,为了当天的演出,队员们精心准备,丝毫不敢马虎。

悲鸿马灯队,从1992年创立至今,已在屺亭活跃了20多年。据马灯队创建人、今年89岁的裴见元回忆,马灯文化在屺亭已有200多年历史,但由于种种原因,几十年前,这项传统文化在屺亭“断档”了,当年的老艺人也分散在各处。“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不能丢。”抱着这样的想法,1992年,裴见元在当时镇领导和部分企业家的支持下,创建了马灯队。

马灯队初创,一切都要从头做起。裴见元从小学里招募了“娃娃兵”组建锣鼓队,请来了当年跳过马灯舞的老艺人,置办了表演道具和服装行头……这批“娃娃兵”聪巧又勤奋,在老艺人的指导下很快就跳得有模有样,每每出去表演,都成为全场的焦点。马灯再次在屺亭“亮”了起来,甚至引来时任北京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廖静文的关注。1993年,廖静文亲笔为马灯队题名“悲鸿马灯队”,这让裴见元备受鼓舞。

好事多磨。没过几年,马灯队遇到了创立以来最大的难关。由于孩子们学业压力增大,他们开始陆续退出马灯队,当地马灯文化再次面临“断档”危机。困难并没有吓退裴见元,听说屺亭村有一群热衷跳舞健身的妇女,他赶紧前去招人,“战果”竟然很不错。“一听到有机会加入名气响当当的悲鸿马灯队,大家都十分积极。” 今年66岁的俞云芳就是那时候入队的,与她一起加入的还有几十名妇女。由此,悲鸿马灯队得以“转危为安”,并逐渐发展成拥有40多人的队伍。

马灯舞不仅是跳这么简单,其中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要素。在马灯队创立之初,裴见元便与老艺人们一起,在原马灯表演基础上进行提炼和创新,不仅找到了适合悲鸿马灯队的阵形,还完善了《十字锣鼓谱》,丰富了马灯舞的文化底蕴。如今,悲鸿马灯队有12匹“马”、12名“骑手”,队员们已经熟练掌握了“剪刀阵”“三角阵”“梅花阵”“龙门闸十字阵”等多种表演阵形。

丰富的文化底蕴、喜庆的表演氛围,使悲鸿马灯队成为一些活动和庆典仪式上的一大亮点。尤其是每年春节期间,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马灯队的表演行程总是安排得满满当当。让裴见元欣慰的是,依靠表演所得,马灯队不仅能自力更生,还逐步壮大起来。前几年,马灯队组建了龙灯队,添置了3条龙灯,去年年底又扩容了锣鼓队。

2010年,马灯舞被列入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屺亭街道文化站站长周良华说,他们正在思考马灯舞下一步的保护和传承方案,让这一特色文化能在不同年龄层中普及推广,把屺亭马灯文化发扬光大。(宜兴日报)

宜人出品紫砂福利站精选优质紫砂壶,限时特价,错过可惜!与亲朋好友一起团购,更多优惠享不停!赶快加入我们,用优惠的价格,买到心仪的紫砂壶,享受茶艺的乐趣!【+微信:78917327】

相关文章

首页
微信
福利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