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月于壶,一盏秋茗话中秋—惠榕 · 月韵德钟
德钟之魂,本是“君子正气”,如今更裹着中秋的清润。初见此壶,便如见中秋夜月悬于案头:它不事张扬,却有月色般的朗净;线条简练,却藏着月影流转的韵味。壶身无冗余装饰,全凭形态与比例说话,恰如中秋夜的天,干净纯粹,只余一轮月、一盏茶的松弛。
细观其工,每一处都缠着月色的温柔。
壶肩是第一重妙境。侧面看,肩线微溜如月色倾泻,柔和中见舒展;正面观之,却挺拔如中秋夜的桂树,收放有度、柔中带刚。自颈部下三分之一处,壶身以舒缓斜坡过渡至肩,线面衔接如行云流水,不见棱角,唯有月色般的饱满——仿佛把中秋夜的温润,都揉进了紫砂的肌理里。
最惊艳的是壶盖藏着的“中秋乾坤”。外层盖面延续德钟的浑厚:上唇片肉感充沛,微微大于下唇片,盖线收束时“收而不断、融而不没”,如月色晕染开的朦胧。可当你轻轻揭开壶盖,内膛并非寻常光素,而是以浅浮雕塑一轮圆月悬于中央,肌理细腻如月华洒银,边缘还隐现几分月饼纹样的圆润——这正是借月饼“内藏惊喜”的巧思,把中秋最核心的“圆月”意象,藏在了壶的芯腹,揭盖瞬间,便如把中秋夜空“拎”到了茶席上。
为了让这份“月色感”更完整,惠榕依旧保留了大胆的落款取舍:不在壶底留印,转而将印章铭于壶把之上。平坦的壶底如中秋夜的湖面,承托着整把壶的稳重,视觉上更显安宁——仿佛只有这样干净的“底色”,才能让壶盖里的“圆月”更显清亮。
壶嘴的“包嘴”式处理,也藏着对中秋的呼应。壶口微微内收,不见锐利转折,全以圆融线条过渡,既合德钟的端庄正气,又像中秋月晕的柔和。注水时,茶汤顺嘴而出如月色流淌,爽利不拖沓,把“实用”与“中秋雅意”拧成了一股。
壶把的革新,则暗合中秋“对称圆满”的意趣。惠榕未完全遵循邵大亨经典制式,而是在壶把上方转折处加了一凹一凸的拐角——这微妙改动不仅增强了把手的力道,更与壶嘴的圆融形成呼应,像中秋夜对称悬于天际的星子,让整把壶在视觉与力学上的平衡,多了几分“月圆人圆”的妥帖。
真正的好壶,是一场“力与韵”的共生,这把德钟尤是。嘴与把的对称、虚实的呼应、线条与块面的和谐,恰如中秋夜“月、影、人”的相生——它稳重却不笨重,如中秋夜的静;饱满却不臃肿,如圆月的润;挺拔却不僵硬,如月下君子的端方。
若以器喻人,它便是立于中秋月下的君子:以谦和之形裹着铮铮骨相,不喧哗,自有声。品茗时,茶汤暖手,揭盖见圆月,鼻尖是茶香,眼底是中秋,手中是德钟的温润——这是惠榕为秋拍量身定制的巧思,也是紫砂艺术的至高浪漫:于泥土与火焰之间,不仅塑出君子的精神,更藏进了中秋的暖意。
拍品号:0035
月韵德钟 | 惠榕
容量: 600ml
钤印:【盖款】惠记
【把款】惠榕
【壶内底款】惠承祖艺榕载灵思
无底价
备注:附证书
惠榕
惠榕,紫砂九0后,出生于宜兴紫砂世家。二0一八年进入静山堂,二0二0年随恩师高旭峰进入“柿园”工作室。经过十余年的不断进步和磨练,基本功扎实,对制壶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从艺以来,作品日益成熟,在传统的技艺上力求变化创新,形成自己的独有制壶风格。
文章来源:江苏观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