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全球顶级食品企业高管,是拥有深厚学术背景和各项研发成果的著名专家。马胜学,他并没有常人想象的锐利风格,相反,他有着平和温润的气场,亲切而干练。他是个非常本色的人,从未忘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他一生的事业与土地和食物息息相关,他始终以一种极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食品研发和安全。
马胜学的人生经历如一杯咖啡般丰富醇厚。然而,就如大部分美食一样,真正的原味才是最令人难忘的。随着他的叙述,属于马胜学自己的本色原味,渐渐弥漫开来,令人回味良久……
小学三年级就读完《林海雪原》
1963年,马胜学出生在宜兴官林都山一个普通农家,那里有他充满苦涩与奋斗滋味的青春岁月。改革开放以前的都山是宜兴较为偏僻的穷地方。马胜学回忆说:“从小家里就很苦,一年中总有几个星期要靠借粮生活。”
受父亲是教师的影响,马胜学从小喜欢读书,夏天他喜欢趴在蚊帐里看书,一盏昏黄的煤油灯常陪伴他到半夜。“那个时候,纸笔对我来说很宝贵,我时常用其他人送我的旧考卷反面做练习题,写得密密麻麻的都不舍得扔。”
马胜学从小非常喜欢现代文学名著,他说:“小学三年级我就读完了《林海雪原》”。这在当时农村孩子中是非常少见的。即使在高考前一年,他仍挤出时间看现代文学小说。文学,如同黑夜里的一盏油灯,照亮了他的少年时代。尽管后来,马胜学从事的是科学研究,并且长期在国外,但他气质中始终有着温润儒雅的东方气息。正是这些名著的滋养,才得以奠定他一生的人文厚度。
看到年少的马胜学熬得很瘦,母亲起早贪黑地干活,想多挣点钱给儿子改善伙食。在马胜学读初一那年,母亲积劳成疾,中风住院了。这对原本就贫穷的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苦难并没有打倒马胜学,家庭的重担让他比同龄的孩子更显稳重和成熟。当其他孩子还在捉迷藏、钓龙虾的时候,他一边忙着学业,一边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我初中就自己摸索学会了开拖拉机,当时我还是人人称赞的插秧能手呢!”马胜学略有些得意地回忆道。
在他高考前一周,母亲又一次中风住院,心事重重的马胜学以几分之差与大学梦擦肩而过。马胜学在父母的鼓励下选择复读。他经常第一个到教室,最后一个离开,他戴的眼镜有着厚厚的“啤酒瓶底”。
第二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他笑着说:“这也算是阴差阳错吧,似乎上天注定让我与食品结下一生的不解之缘。”原来,马胜学当年填志愿时本来一心要考医学院,因为误填了学校的代码,才误打误撞进了这所学校。
“跟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父母,没有想到他们儿子还是没摆脱土地,”马胜学正色道,“其实我还是很感激这个专业,它让我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没有忘记自己的本分,这让我在以后的人生路上受益匪浅。”踏入南京农业大学的校门,马胜学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次美丽的人生误会让自己一下子找到了生命的方向。
马胜学大学毕业后留校做了教授助理。这时,对他影响至深的一个人出现了。马胜学说他这辈子的转折点都源于导师王薛修的爱才和引导。那时,我国的食品行业现代化和标准化生产才刚刚起步,王老师主动找到马胜学,把食品行业的国内市场和前景分析给他听。在王老师的力荐下,他来到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食品科学系攻读硕士。凭借“多酚氧化酶作为速冻蔬菜‘烫漂’程度指标”的研究,马胜学硕士顺利毕业,并于1988年进入了美国新泽西州罗格斯州立大学食品科学系,攻读博士学位,从事食品科学与生物工程研究。
有了梦就要勇敢追求
在美国新泽西州罗格斯州立大学,马胜学遇到了改变他人生的又一个重要人物——Wasserman教授。
开学报到的第一周,教授就告诉马胜学,他患有白血病,需要住院治疗,并把自己的人生理念和科研思想以谈心的方式原原本本地告诉了他。马胜学说,导师的这份豁达与执着让他一辈子受用不尽。教授斜躺在病床上,浑身插满管子,但仍然坚持工作,申请研究项目,发表研究论文,通过网络遥控指导研究生的科研,如此的无畏和敬业令马胜学永远难忘。
马胜学博士的研究课题是有关植物中酶的分离、纯化和特性鉴定。这个课题曾有不少科学家为之研究,却一直没人攻克。在Wasserman教授的指导下,在4年的读博时间里,马胜学常常都是从上午九点走进实验室的冷库内,直到第二天凌晨一两点才离开,包括节假日,在无数次的失败中练就了他一颗百折不挠的心。这也形成了他后来工作生活中不为困难所屈服的积极态度。
“有了梦,就要勇敢追求”,回忆这段过去,马胜学如是总结。
幸运女神总是眷顾坚持不懈的追梦人。1992年的一天上午,马胜学一如既往地走进实验室,继续那个失败了无数次并没有任何希望的实验。突然,他的眼里看到了那个他做梦都想要的结果,双手止不住地颤抖,他拉了一下身边同学的衣袖,用自己都听不到的声音哆哆嗦嗦地问:“你看,是不是这个结果?”不出几秒钟,沉寂了3年半的实验室里发出了一阵高过一阵的嘶吼,是的,他成功了!
记录实验步骤时,他突然诧异了,原来自己并没用到事先调配好的缓冲液,而是错用了旁边瓶子里的液体。经过一番比对,他发现原来是这个瓶子中的缓冲液多加的一种洗洁精成分对实验结果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说到这,马胜学憨憨一笑:“有时候成功总让人措手不及。”
这项研究课题的成功,不仅为他的导师和实验室争取到了两笔共100多万美元的项目研究经费,更为后续的研究,包括对该酶的基因鉴定、表达、克隆和控制,以及利用基因工程对该酶进行改性以满足不同需要提供了必要前提。
厚积而薄发,毕业后的马胜学凭借着渊博的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和丰硕的研究成果,成功进入世界著名的食品企业联合利华旗下的立顿公司从事茶叶及其制品方面的研发工作。马胜学一直保持着东方学者固有的淡然,按照自己的计划坚定地走着研究之路。
历练成鹰、一鸣惊人,马胜学首份工作便解决了行业内棘手的问题:当时的“立顿”即饮茶经过一段时间的储存后,汤色会混浊,味道会变涩,美国立顿茶公司一直为此苦恼。马胜学受聘于该公司后,作为茶研究课题组长,仅用三个月时间便成功建立了一套用来提高茶叶提取的产量和品质的新工艺。该工艺的应用,不仅大大提高了茶叶提取的效率和产量,而且其产品颜色好,在冷水中的溶解性、清澈性也得到大大的改进,由其制作的即饮茶的汤色更明亮、清澈和稳定。其中常温下稳定的茶叶萃取液的制备研究成果获得了美国专利。
为了挑战自我,1995年,不满足现有成绩的马胜学来到了美国可口可乐公司位于佛罗里达州奥兰多的果汁研究所从事与果汁有关的研发工作。
喜欢喝橙汁的人非常多,但橙汁的保存难度极大。由于自然的物理和化学变化,百分百浓度的橙汁通常在常温下储存四周后便会变得很难喝,品质不合格。这是一个困扰了饮料界长达30多年的世界级难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许多年来,几乎所有的单位和专家都尝试研究,全部以失败告终。
马胜学领导了一个包括化学、感观等多学科的新品开发攻关小组,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攻克了这个难题,并获得了美国专利。由该工艺生产的百分百果汁,在常温下可保持6个月的品质稳定。
之后的几年内,马胜学领导的科研攻关小组获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事业顺风顺水,马胜学却心心念念想回到祖国的怀抱。
工作中的马胜学很“疯狂”
2001年6月份,马胜学回国探亲,在国外辛苦打拼了十几年的他,经过一番考察,发现国内市场前景很大,也需要他这样的人才,为了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国内发展建设中去,他在妻子的鼓励下,毅然辞去了可口可乐公司资深食品学家和项目经理的职位,应聘到了国际著名的香精香料公司,担任大中国区食用香精开发、应用和创新中心经理。同年,他携妻子回到了上海。2006年,他又应聘到基快富食品(中国)有限公司,任亚太区副总裁,主管研发、食品质量和法规。
作为世界上首批研究茶多酚的纯化、分析和对人类健康影响的专家之一,归国后的马胜学更加用心于研究茶和草药香气的浓缩工艺以及使用浓缩香气的饮料或香精领域。
全世界茶饮料口味极为丰富,其中茶香精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茶香精的应用很广泛。但由于其成分非常复杂,人工合成的茶香精口味不纯正、不自然,迫切需要一种自然纯正而且价格适中的茶香精。马胜学通过对速溶茶提取过程中浪费掉的茶香气进行回收、分离和浓缩,并进一步制成茶香精,不仅解决了运输问题,而且香气纯正、自然,价格也合理。2007年,该研究获得了美国专利认证。
2011年他转任星巴克管理(中国)有限公司中国和亚太区副总裁,主管食品研发、质量和法规。国内90%以上的咖啡产自云南,为了严把食品质量关,马胜学先后三次来到云南普洱市,深入考察原材料供货商。对于种植环境、土壤质地等方方面面的细节都一一把关。为了更好地促进合作,他主动和当地的专家学者沟通,共同研究和探讨当地特色咖啡产业的发展战略和前景。亚太区11个国家的门店他也需要检查和监督。“我们公司所有的员工都一样,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说到工作,马胜学显得很严肃。同事说,工作中的马胜学很“疯狂”。马胜学很热爱工作,走到哪就把公司的理念带到哪,他总是一丝不苟地做公司的推销员。智慧、干练、胸怀宽广,似乎什么都不能阻挡这个年近半百的男人迈上事业巅峰的脚步。
卸下光环,回归本我的马胜学在朋友、家人眼中是个兴趣广泛、魅力四射的绅士。妻子周女士说,第一次见到马胜学就被他的自信、成熟以及奋斗的精气神吸引了。妻子是马胜学的同乡,也是低两届的学妹。在马胜学读研的第二年,妻子也随他去美国继续深造。“我非常爱他,无论他做什么决定,我都愿意支持他。”说起马胜学,妻子一脸幸福和自豪。
像许多海归一样,马胜学将一双儿女接到国内读书,他希望孩子能说流利的中文,懂得中国传统文化。马胜学在佛罗里达时就和朋友一起创办了“奥兰多明日中文学校”,以方便当地华人的孩子能够有机会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在美国时,每到过年,华人朋友们都会聚餐,一起带孩子去唐人街看舞龙舞狮表演,还会给孩子包压岁钱。”马胜学说他十分重视中国传统节日的活动,认为这些节日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都非常有益。在国外生活期间,他对于孩子教育上的点滴变化都很关心。“孩子所在的学校现在都会庆祝中国新年,中国的唐装开始变成孩子眼中的漂亮衣服。看到这种变化,我感觉特别开心。”
马胜学有着浓厚的家乡情结,记者与他的三次接触竟都与宜兴同乡会有关。马胜学听说是《宜兴日报》记者,便马上加了微信好友。他很认真地询问了家乡建设情况,并说:“家乡美食文化底蕴深厚,如果家乡人有意发展深度食品加工行业,我非常愿意助一臂之力。”同乡会上,他和老乡畅谈宜兴发展、未来规划。马胜学告诉记者,他曾经走访过家乡十几家茶叶生产基地,以后有时间还要深入考察下茶叶种植的基本情况,希望能和家乡人建立合作关系。
马胜学家里有很多紫砂壶,闲暇之余他喜欢邀三五好友到家里坐坐。这是人生洗练后的恬淡。经历让生活丰满,梦想让人生馨香。回忆一生苦辣酸甜,他说不后悔。是的,丰富的人生经历成就了一个醇厚却又忠实于本色的马胜学。
来源:宜兴日报 摄影:卡卡小北(部分图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