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承唐门壶艺中发扬光大——访江苏省陶瓷艺术名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唐伯琴

唐伯琴紫砂

唐门壶艺,传承百年。唐门壶艺,独具特色。2018年中秋前夕,宜兴日报社记者来到唐门壶艺传承人唐伯琴的紫砂艺术馆,围绕着唐门壶艺的传承与创新等内容,采访了现为江苏省陶瓷艺术名人、高级工艺美术师的唐伯琴。

记者:在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宜兴蜀山古南街》一书中,专门有一个章节介绍“唐门二杰”唐凤芝、唐祝和,可见唐门壶艺在紫砂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有着辉煌的篇章。你作为“唐门二杰”唐祝和的女儿,请介绍一下唐门紫砂的历史。

唐伯琴:唐门是一个紫砂世家,从祖父唐顺洪开始制壶,一直到现在绵延不息,代代相传。“唐门二杰”唐凤芝是我的伯父,唐祝和是我的父亲。伯父唐凤芝16岁就跟随自己的父亲学习制壶技艺,先后创制了“蝶碗壶”“蜂菊壶”“一捆竹壶”“鱼化龙壶”“风卷葵壶”等,在当时的紫砂业内很有名气。伯父唐凤芝还有一段传奇式的经历。那是1946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他特地创作了“抗战胜利壶”,又称“国光壶”,以此表达一位紫砂艺人的爱国热忱。由于这把壶上浮雕着当时被称为抗战领袖的蒋中正像,因此又称为“中正壶”。此壶参加当年3月开幕的“苏州国货展览会”时,备受各界瞩目,南京的《中央日报》、宜兴的《公报》等均刊发了报道。原国民革命军第22集团军司令官孙元良将军来蜀山巡视紫砂陶业时,伯父便向孙将军以及随行记者赠送了“国光壶”,得到了孙将军的特别奖励。如今,“国光壶”收藏在台湾故宫博物院,并被载入《中国工艺美术大全古陶瓷收藏》一书。然而,伯父唐凤芝的命运也因为这把名噪一时的“国光壶”而改变。在“文革”之前及“文革”中,他的“国光壶”遭到误解,被作为政治历史问题,使他屡受厄难,甚至失去了人生自由,于1976年抑郁而终。我的父亲唐祝和是当时业内公认的紫砂全才,人称“小诸葛”,从紫砂泥料精选到造型设计,再到制作及烧成,样样精通。宜兴紫砂工艺厂成立时,他就担任生产技术股股长兼耐火分厂厂长。“文革”中,他全家下放农村,但他还是以陶为乐,其间创办了周墅耐火厂,并团结带领一批下放的制壶艺人,创办了宜兴紫砂工艺二厂,培养了许多农村紫砂人才。他的代表作有“鱼化龙壶”“合菱壶”等。

唐伯琴紫砂

记者:如果把唐门壶艺写成一本书或拍成一部电视连续剧,相信这是一本厚重的书,一部精彩的电视连续剧。唐门壶艺给你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

唐伯琴:在我眼里,祖上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是唐门祖训:用作品说话。这才是真正能够让人受益一生的财富。“用作品说话”,虽然只有5个字,但要做到很难很难。按照我个人的理解,我认为“用作品说话”这一唐门祖训,至少包含了三层意思:其一是苦练制壶技艺,精研制壶技艺,只有练出一流的制壶技艺,才能做出一流的作品;其二是多动手做壶,少说空话,不要自己为自己的作品说话,而要让作品替自己说话;其三是端端正正做人,规规矩矩做壶,留真壶,留佳品,不弄虚作假。

唐伯琴紫砂

记者:的确,“用作品说话”不仅是唐门祖训,其实也是所有紫砂艺人应该恪守的一个从艺准则。从这一意义上说,唐门祖训立意深远。那么,唐门壶艺作为紫砂中的重要一脉,你认为主要特点是什么?

唐伯琴:唐门在紫砂行业中是个大家族,先辈们留下了许多经典作品。我认为唐门紫砂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气韵丰茂、神形兼备”。从艺以来,我反复研究唐门先辈们的作品,承袭唐门紫砂的技法和风格,同时将自己的一些想法融入其中,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丰富唐门紫砂。如“蜂菊壶”是我伯父唐凤芝的一件代表作,我在制作这把壶时,着重在神与形上进行把握。“蜂菊壶”是以蜜蜂采蜜为题材的,整把壶的神与形缺一不可。因此,我将壶身等分成16瓣,俯视就像盛开的菊花;壶盖为花蕊,壶钮是一只正在花蕊上采蜜的蜜蜂,显得静中有动,充满生机。侧视该壶,筋囊饱满凝重,通体线条流畅,大气中不乏精巧。整把壶“菊花”与“蜜蜂”形态逼真,称得上是神形兼备。

唐伯琴紫砂

记者:可以说,你是当今唐门壶艺一位出色的传人。尤为可贵的是,你在传承中创新,创作了许多在业内获得广泛好评的作品。请谈谈你的创作情况。

唐伯琴:我始终认为,唐门壶艺作为紫砂中的重要一脉,我们应该好好传承,但传承并不是一味的照搬照抄,更不能有门户之见,而要兼容并蓄,创新发展。多年来,我既传承又创新,相互结合。在传承上,要精准把握传统作品的精髓,做到尺寸不走样,造型不走样,韵味不走样。对于创新,我的理解是:在传承的基础上融入了新的元素,这就是创新。我的创新作品比较多,如“伯圆壶”“琴飞凤舞壶”“步步高升壶”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在反复研究传统竹编壶的基础上,设计创作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紫砂竹编”系列。首先,我的“紫砂竹编”在造型上有了重大突破。一般来说,制作比较规整的圆竹编壶比较容易,而异形的则很难。至目前,我的“竹编壶”造型多样,有方的、混方的、椭圆的、抽角的、异形的。其二是在竹编雕刻的技法上有突破,每一节竹编既精细又清晰,生动逼真。现在,有些壶友一说到我,首先会想到我的“紫砂竹编”。

唐伯琴紫砂

记者:你创作的“渔翁壶”在业内很有名气,请介绍一下你的“渔翁壶”。

唐伯琴:“渔翁壶”的主要看点在壶盖,是用竹编形成的,其特点是将紫砂的光器、花器与竹编集合在一起。壶盖像渔翁的斗笠,壶把为人字形的渔翁,壶嘴犹如飞跃出水的鱼儿。“渔翁壶”造型朴实,寓意鱼水情深。2005年,中国国民党原主席连战来大陆访问时,“渔翁壶”作为大陆的礼品,赠送给了连战。

记者:在你的紫砂艺术之路上,你的父亲唐祝和是不是对你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唐伯琴:是的。如果当初没有父亲硬把我往紫砂道上推,没有父亲对紫砂的执着与坚守,我很可能不会从事紫砂,或是说不会在紫砂道上走得这么远。我于1978年高中毕业,当时在农村算是有文化的人了。我高中一毕业,村里就让我担任会计。在那个人人为温饱忙碌奔波的年代,村会计算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工作。但我没当几天村会计,父亲就找村领导让我“下岗”了,要我好好学习制壶技艺,把唐门壶艺传承下去。父亲病逝于1984年,当时紫砂行业并不景气,他临终前还嘱咐我一定要坚持把壶做下去,不能半途而废。多年来,每当我想念父亲时,我觉得自己只有把壶做得更好更好,才是对父亲最大的告慰。

唐伯琴紫砂

记者:唐家壶艺代代传。那么,在你的下一代中,有人从事紫砂吗?

唐伯琴:在我兄弟姐妹的下一代人中,有很多人从事紫砂,唐门壶艺已经传到了下一代人的手中。就我自己而言,女儿管文晶从大学毕业后,就跟着我学习制壶技艺。今年她通过考试,考入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系,攻读硕士学位。女婿张明敏是北京理工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受我们整个家族的影响,也加入紫砂行列,主攻设计创新。年轻一代人有年轻一代人的视野,有他们的思考,更有他们的追求。我愿与他们一起,在传承唐门壶艺中,将唐门壶艺发扬光大。( 宜兴日报 杜坤强)

唐伯琴 高级工艺美术师 江苏省陶瓷艺术名人

1961年生于宜兴紫砂世家,伯父唐凤芝的作品早在民国时期就赫赫有名;父亲唐祝和解放前长期在上海制壶,解放后参与了紫砂陶业社的技术辅导和厂部领导工作,精通紫砂原矿的选取、配置、紫砂壶的制作、烧成等一系列工艺,1980年筹办了宜兴紫砂工艺二厂。

在家庭的影响下,自幼跟随父亲唐祝和学习制壶,1983年至1995年先后在宜兴紫砂工艺二厂、丁蜀紫砂厂和宜兴美陶厂从事紫砂艺术的设计、制作、创新及技术辅导工作;1996年创办“唐伯琴紫砂工作室”。

作品既忠实地继承了唐门“气韵丰茂、神形兼备”的壶艺特色,又大胆创新,富有时代气息。创造性地设计开发了紫砂竹编花瓶、紫砂竹编壶等系列品种,其作品多次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

1号竹编花瓶在2000年6月被宜兴市政府选为礼品赠送来访的外国贵宾。2003年紫砂竹编壶获全国十大茗壶评选金奖。2005年4月“渔翁壶”作为礼品,赠送前来大陆访问的国民党原主席连战。( 宜兴日报)

宜人出品紫砂福利站精选优质紫砂壶,限时特价,错过可惜!与亲朋好友一起团购,更多优惠享不停!赶快加入我们,用优惠的价格,买到心仪的紫砂壶,享受茶艺的乐趣!【+微信:78917327】

相关文章

首页
微信
福利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