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宜兴人:以一生回报多情的土地 ——记水生蔬菜栽培专家李良俊

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访问

【引言】

乡愁,是飘扬在每一个从乡村走出去的人心头永远的旗幡。然而,大部分人只把乡村当作其精神的原乡,一辈子汲取着它的滋养;只有少数人把生命的根深深扎进土地,用尽一生的力量回报这广袤的原野。李良俊属于后者。离开家乡宜兴的三十年,他一直在为农民奔忙,如今,身为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副院长的他,双脚依然沾着泥土的清香。

筑梦,来自对土地的思索

1969年8月,李良俊出生在官林镇都山村一户普通的农家,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生活的拮据与父母的辛劳,成为他成长岁月里最刻骨的记忆。

作为三个子女中唯一的男孩,李良俊很早就从父亲的身上读懂了男人必须有的责任与担当。那时家里种了八九亩地,养了几头猪,母亲每年还要养几季蚕,因而每到学校放忙假,李良俊就整天在田里帮着抢收抢种,采桑叶,喂蚕。平日里,还常常和父亲一道到十几里外的纽家集市上去卖菜。他深切地感受到父母供养他们姐弟三人上学是多么不易;而用最传统的方式在土地里刨食的农民,是多么无奈。

生活的教科书教给的人生道理往往最朴实也最刻骨铭心,特别是年少时代的领悟,常常会影响人的一生。渐渐地,李良俊萌发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要改变世代相袭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求索,怀揣对土地的深情

1987年,李良俊考取了当时的江苏农学院园艺专业,因为他想学习最实用的蔬菜栽培技术。园艺是田头的科学,于是他一有空就泡在学校的试验田里,很快小有收获。放假回到家,李良俊就说服父亲引进新的蔬菜品种,并用他学到的新技术进行种植,获得了成功。这让他信心大增,决心在水生蔬菜领域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本科毕业,他选择了留在农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从实验室到图书馆,再到试验田,李良俊的三年在他人看来非常枯燥乏味,他自己却乐此不疲。辛勤的耕耘换来了骄人的业绩,那一年,他成为江苏农学院唯一一名获“朱敬文特别奖学金”的学生。

1994年,李良俊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与教学相比,他更喜欢到农村去传播先进的农业技术,也许,少年时代的那个梦让他的心时时想飞向田野,纵横驰骋。于是,刚毕业的7月份,李良俊被学校派到如东县原凌河乡,指导当地农民搞设施蔬菜栽培。在原凌河乡的一年多时间,李良俊一直和农民们吃住在一起,手把手教他们大棚蔬菜的种植技术。乡亲们都觉得这个研究生并不是他们当初认为的书呆子,他教给大家的农技知识既实用又浅显,很快,第一茬大棚蔬菜丰收了,并且售出的价钱比常规蔬菜高出几倍,这让农户们喜出望外。而李良俊比他们更高兴,因为他在原凌河乡建起的是南通地区首个高效节能型日光温室,它的成功,为全地区农民增收开辟了一条新路。闻讯赶来的《农民日报》记者以《田埂上走来研究生》为题进行了报道,一时间,原凌河乡成为大家争相学习的先进典型。

在原凌河乡蹲点的这些日子,李良俊深深感到,农民们致富的愿望是如此强烈,但十分缺少先进的农技知识。而凭他对国内水生蔬菜行业的了解,当时可以推广的新技术并不多。他意识到,科技研发与农技推广相比,是基础,更是先决条件。于是,他报考了南京农业大学蔬菜专业,成为扬州大学园艺系首个博士研究生。读博的三年同样忙碌而充实,一方面,他要进一步开阔眼界,掌握世界最先进的农业技术,并进行本土化研究;同时,针对江苏农业生产一线的需求,进行优良品种的选育和先进栽培技术的研究。其间,他再次获奖,这一次是国内农业学科的大奖——“金善宝研究生奖学金”二等奖。

指导农民识别与防治病虫害

播种,激发出土地的活力

毕业回到母校时,李良俊在科研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校破格将他低职高聘为副教授。对此,他深感压力巨大,虽然这并非自己所愿,但他懂得,唯有用辛勤的付出才能回报学校的厚望。从此,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就像一辆三驾马车,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耐力与执着,驾驶着这辆马车一路奔驰,一奔就是十八年。

科研始终是这驾马车的核心动力。多年来,李良俊带领着他的团队不为名利所惑,心无旁骛地在莲藕、水芹等水生蔬菜的优品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方面刻苦钻研,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农业高技术等省级以上研究和开发项目20多项,申请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克隆得到重要基因8个。其中,2013年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莲藕淀粉品质形成的分子机理与育种应用研究”,将有力地推动我国莲藕生产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从而实现鲜食、加工等多用途专用型的发展。

一个是在水生蔬菜领域里已然颇有建树的资深学者,一个是随时能卷起裤腿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农民种菜的农技专家,这两个角色在李良俊身上是如此契合,转换是如此自然,让人在钦佩他质朴与本色的同时,更为他对农民的这份真挚情义而感动。一年中,李良俊有近一半的时间奔波在江苏各地农村,农民们敬重他,也依赖他。

2013年深秋,江苏省宝应县广洋湖镇肖家村的藕农们迎来了当年的第二个丰收季,年初他们按照李良俊为首的“江苏省挂县强农富明工程”驻村专家们传授的方法,种植了李教授带来的抗病高产新品种,已经初尝了甜头。这次,莲藕产量与往年相比大幅提升,每亩达2000多公斤。开采时节,李教授带着他的团队每天到实地测量产量,了解新品种的生产表现,收集土壤、气候、水肥等各种数据,再回实验室验证其栽培技术是否合理和最佳。过去,藕农们总是把大藕收上来卖,把小藕留在田里做种,但这一回,李教授要求大家把小藕全部起出,再将个大饱满的大藕做种。藕农们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一些村民一气之下掉头就走。

李良俊并不气馁,他知道,要改变藕农们的老传统老习惯,需要时间,更需要用事实说话。第二天清早,他来到村委会副主任、当地莲藕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汪修军家,耐心地解释莲藕种大起小的做法,是保持莲藕优良种性不退化的最有效途径。汪修军是村里李教授新品种的最早受益者,如今跟着他种藕卖藕的合作社社员有500人,占了全村藕农的一半以上。老汪感到,李教授的一番话说得有道理也很实在,他决定不光让社员们全都按照李教授的要求留种,还主动去做其他村民的思想工作。

李良俊这才松了口气。这样的经历在他,早已不是第一次,为确保新品种新技术落地不走样,多年来他走到哪里都这样较真,也因为这股较真劲,让许多农民真正走上了科技致富之路。据统计,仅2009年至2014年,他先后在响水县和宝应县的多个特色产业村指导农户从事莲藕、芡实、慈姑等水生蔬菜新品种的生产,引进新品种7个,服务农户3000多户,使这些地方的蔬菜品种得到大面积更新,生产规模迅速扩大,种植技术显著提升,产业优势更加突显,每年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传承,倾力为土地的明天

只要不出差,多年来,李良俊每天总是第一个到办公室或实验室,最后一个离开,双休日也基本在上班,因为他实在太忙。有几年,学校相继派出多名老师出国进修和外出攻读学位,又适逢学校扩招,他自觉承担了大量教学任务,且主动承担了多门次的新课程教学任务,平均年教学工作量超过了500课时,并在学校教学质量评比中多次获奖。

近几年,走上领导岗位的李良俊更忙了,但他依然坚守在教学一线。在他看来,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事关农业科技发展的未来;况且和年轻人在一起,常常会让他有意外收获。每一次出差回来,他都会将落下的课程补上,有时候白天因为行政工作脱不开身,晚上,累了一天的他仍会召集学生们上课。别看李老师总是那么温文尔雅,一脸和善,但学生们都很怕他,私底下称他为学院的“四大名捕”之一。李老师的学生陈赛男说,同学们都害怕上他的课,因为不光大量的课程要自学,而且课堂上提问的密度相当高。更让他们头疼的是,每一章节结束后都要写读书报告,如果不把书本读透,外加阅读一些相关书籍,是根本无法完成这项作业的。但很快,她惊喜于自己在学业上的突飞猛进,对李老师有了更多的敬意。

刘娴考上李良俊的研究生不到一年,却深深体会到了他对学生的关心与爱护。他教的课程实践性强,因此他常常带学生上实验基地整地、育种、栽培管理。看同学们干活累了,他会请大家喝饮料,和他们聊农作物的种种有趣现象。他还会带上许多零食和学生们一起去秋游,鼓励学生参加有益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李良俊至今还担着一个本科班的班主任,他聘请刘娴做他的副手,既锻炼她的组织协调能力,也便于他更好地与本科生们进行沟通。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刘娴与学生们不仅打得火热,也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们存在的问题。当然,李良俊最关心的还是学生们的学业,他会带本科生到各地农业园区参观,带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让他们开眼界长学问的同时,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有更清晰的思路;他会让学生们一遍遍完善毕业论文,还创造了模拟答辩的方法,及时发现问题,以确保学生们顺利通过毕业答辩;他还提醒毕业生们要挤出时间去找工作,大家也常常会来征询他的意见,他总是像朋友一样帮着分析利弊,提出建议,并鼓励他们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在万石镇后洪村指导水芹生产

反哺,实现对土地的承诺

这几年,李良俊回乡的频率明显增加了,不是探亲,而是指导一些乡镇建设水生蔬菜基地。2009年3月,万石镇后洪村的水芹种植户们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他们在常规水芹生产小有规模的基础上,村里的土专家通过几年的不断试验,培育出一种耐高温水芹品种,这样,水芹在夏秋季节也能生产了;忧的是品质稳定性不够,成功率也不理想,也不知道该如何进行新品种的申报。他们多方打听,当得知李良俊是国内著名的水生蔬菜专家,又是宜兴人时,十分高兴,马上邀请他前来指导。家乡有需求,李良俊二话没说就带着科研团队来到后洪村。他们对耐高温品种进行了选育,并反复试验,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出了通过对温度、水、肥等栽培要素实施精确控制从而达到最佳效果的配套技术。经过长时间摸索,耐高温品种“伏芹1号”和“秋芹1号”终于诞生。随后,李教授又马不停蹄地为村里申报新品种,经过努力,两个水芹品种顺利通过了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鉴定。

这几年,后洪村的村民们已记不清李教授来村里多少次、住了多少天了,他们只知道,李教授又帮助他们培育出了适合春天栽种的新品种“春晖”,并总结形成了水芹周年(四季)生产的技术体系,还经常给他们上培训课,全村水芹生产规模扩大了好几倍,远销周边城市,名气在全国都很响亮。如今,李教授的最新成果“水芹无土盆栽技术”也已经成熟,很快他们村的水芹生产又将有一个全新的发展。

后洪村的水芹品牌打响后,前来邀请李良俊的家乡人接连不断,对此,他就是再忙也总是有求必应。现如今,他与万石镇晓云莲藕专业合作社、杨巷镇远望蔬果专业合作社等组织的合作项目已初见成效。对此,李良俊特别开心,家乡的土地养育了自己,而自己能为这块土地上的农民带来富足和希望,这便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乡愁,是飘扬在每一个从乡村走出去的人心头永远的旗幡。然而,大部分人只把乡村当作其精神的原乡,一辈子汲取着它的滋养;只有少数人把生命的根深深扎进土地,用尽一生的力量回报这广袤的原野。李良俊属于后者。离开家乡宜兴的三十年,他一直在为农民奔忙,如今,身为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副院长的他,双脚依然沾着泥土的清香。

【人物档案】

李良俊,1969年8月生于宜兴官林。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副院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园艺学会和中国园艺学会会员、中国园艺学会水生蔬菜分会副理事长、江苏省莲藕协会副会长。江苏省“菜篮子”工程基地建设指导专家、江苏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2011年被江苏省农委、教育厅、科技厅联合授予“科技服务明星”称号。

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等各类研究和开发项目40多项;获发明专利1项;在Genebank登录基因序列4个;先后在国内外权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编著、参编专著12部;育成莲藕、水芹、慈姑、荸荠等新品种10个,制订国家农业行业标准、江苏省农业地方标准等10余个。先后获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省、市科技成果奖4次。

来源:宜兴日报

宜人出品紫砂福利站精选优质紫砂壶,限时特价,错过可惜!与亲朋好友一起团购,更多优惠享不停!赶快加入我们,用优惠的价格,买到心仪的紫砂壶,享受茶艺的乐趣!【微信:78917327】

相关文章

首页
微信
whatsapp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