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宜兴人:八十年追寻美的历程——记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吴开诚

一个画家,无论见过多少名山大川,家乡的山水田园在他心里依然有着不一般的分量。这是因为,这块土地不仅养育了他,更给予了他鲜明的精神底色,这样的底色总是或多或少影响着其一生的文化走向,并且在他中年之后,越来越激起他对家乡的情感。著名美术教育家吴开诚教授便是如此。

 

家乡的翠竹,总是令吴老充满创作的激情。

宜兴竹海前景(布面油画)   吴开诚作

家学渊源 给了他捕捉美的眼睛

虽然说画家对于家乡的山水总是偏爱有加,但平心而论,阳羡山水的确不负“甲江南”的盛誉,加上绵延厚重的历史文脉,因而,这里走出了一批中国现代美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能够生于这一片土地确是幸运的,而出生于高塍镇一户书香人家的吴开诚更加幸运,他的祖父是当地有名的中医,父亲是一名教师,舅父蒋仁,号乐山,是我国二十世纪颇具影响的美术教育家和油画家。如此的家学渊源,让儿时的他没有悬念地爱上了画画,而且很快显现出难得的禀赋。

那时,舅父是吴开诚心中的偶像。他常常喜欢黏着舅父,静静地看他作画,一待就是半天,然后看到喜欢的景物就悄悄地画下来。舅父欣喜地发现,完全没有绘画基础的外甥却有着难得的禀赋,他的画无论从构图还是线条、光影的变化看,都非常好,堪称无师自通。从此,舅父便开始教吴开诚画画,他也在舅父的影响下爱上了油画。油画,这来自西方的艺术是那样新奇而博大,它散发出的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神秘气息,令少年吴开诚痴迷。于是,他立志要像舅父一样到法国去学习世界一流的油画技艺,去临摹一幅幅世界名画,让自己在油画诞生的土地上充分汲取营养,让这一瑰丽的西方艺术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从此,吴开诚一面潜心学画,一面刻苦攻读外语。194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杭州国立艺专,师从于吕霞光、方干民、吴大羽教授。在这些大师们的悉心指点下,他在绘画艺术的海洋里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养分,自由自在地遨游着,很快便脱颖而出,到二年级第一学期,就被吕霞光教授誉为“已经达到进入巴黎美专的水平”。新中国成立后,吴开诚先后在丹阳正则艺专、苏州美专、华东艺专和南京艺术学院任教。那时他风华正茂,在艺术道路上也日益精进,如果从此面对的是一条平坦的人生之路,那么他也许会成为一位出色的学院派油画家。然而命运却给了吴开诚另一条布满荆棘的人生之路,让他走进了一个叫做人间苦难的课堂。

这样的一个课堂又给了他怎样的教诲呢?

创作前先以手取景,是吴老的一大秘诀。

 苦难人生  给了他追求美的执著

1958年之后的18年,对许多经历过的中国人而言,是一段黑暗的岁月,吴开诚也在被政治的浪潮反复击打中度过了这18年。1958年初,他作为“历史上有问题的人”被开除公职,下放到苏北农村。一下子从大学教授沦为了被改造对象,命运在一夜之间的逆转直下简直荒诞得令人无法承受。面对如此的人生,许多人选择了放弃生命,但倔强的吴开诚没有,虽然他也一样想不通。

田间劳动虽然辛苦,生活也清贫,但和在学校挨斗的日子相比,吴老已经觉得很满足了。然而,每当夜深人静,他总是睡不着,他不明白:这么大一个国家,为什么会一下子黑白颠倒、美丑不分了呢?想不出答案,他就到书本中去寻找。每天晚上,劳累了一天的他回到茅草房,都会点起豆油灯读书。他仔细研读了历史、哲学和美学方面的著作,特别是《汉书》、《隋唐史》、《资治通鉴》等中国历史名著读了不下十遍。以史为鉴,能读懂现实。吴老意识到,人性是复杂的,既有向善的一面,也有丑恶的一面,历史上所有的黑暗年代都是人性中邪恶这个妖魔被释放出来肆虐人间造成的。所以,人文教化就是要唤醒人们的向善之心,破除邪恶的魔咒。由此他还认识到,美并不能独立存在,也不纯粹是形式上的,而是以真和善为基础的。真善美是一个整体,美是三者的集中体现。吴老特别钦佩那些历尽磨难而不失气节的古今圣贤,觉得他们是大写的人,体现出了大美的人生境界。

苦难没有使吴开诚屈服,也没有使他仇视社会,相反,让他对于人生、对于绘画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他觉得,作为一个美术工作者,必须时刻关注自己的人格完善,这是美的起点,也是终点。于是,身处逆境的他,尽自己的力量关心着身边的人们。1969年,他又被下放回老家宜兴高塍,回老家的第一个月,他将一笔绘画所得全部交给大队,大队用它建了两个公厕,买了一条水泥船。后来,吴老每月都将绘画所得全部上交,用来修建公共设施。

“文革”期间,无锡市决定在市中心广场竖立一幅毛主席的巨幅油画像,当时的市革委会了解到,只有吴开诚能够胜任这项艰巨任务,但当时他仍是被改造对象,好在经过层层审批,吴老终于获得了这个机会。他感到无比光荣,凭着对党的一片热忱,他潜心创作,出色地完成了这一政治任务。现在,这幅巨幅油画的照片保存在无锡市革命陈列馆内。从此,吴老的名气更响了,许多单位都来请他画毛主席像,他总是欣然前往。虽然不能从事绘画创作,但能够重新拿起画笔,他仍觉得很自豪。

“文革”后期吴老在丁蜀工作期间,发现许多陶业工人喜爱绘画,这让他很兴奋。他主动提出教大家素描等基础课程,很快,他的身边聚集了一大批工人学生。在他的悉心指点下,学生们长进很大,其中一些人日后成了专门从事创作的陶艺工作者。

面对烟雨笼罩的云湖,吴老兴奋地欣赏着,评说着。

 复杂现实  给了他捍卫美的决心

1980年,年近花甲的吴老恢复了公职,于22年后重回南京艺术学院,重返讲台。人们发现,与当年相比,吴老不仅绘画的技艺没有荒废,而且丰富的阅历和对于人生深刻的认识,使他有了更为广阔深远的艺术视角。在教学上,他从不照本宣科,而是教会学生抓住绘画对象的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技法,并且注重培养学生素描等基本功。平时,他要求学生博览群书,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对美的感悟能力。很快,他独特的教学方法收到显著成效,重返讲台不到一年,吴老就被学院评为教书育人先进典型。

在所有绘画题材中,吴老最喜欢画人。他觉得人是最美的,因为人能够感知世间万物,又有复杂的精神世界;既有客观的真实与生动,又有主观的想象与思辨,因此人最具丰富性,也是最难表现的。有道是功夫在诗外,绘画也是如此,要准确地表现人物的精神气度和内心世界,必须有很好的人文素养和敏锐的感知能力。而获得这二者的途径,一是读万卷书,二是行万里路,三是深入不懈的思考。吴老非常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他带领一届又一届学生外出写生,开展社会调查,让学生们了解社会,去发现人性之美。值得一提的是,24年间,他带领学生六上山东沂蒙山区写生,这成为了南艺的一段佳话。

1981年,是吴老重返讲台的第二年。此时的中国刚刚迎来改革开放,百废待兴,尤其是思想文化领域,对于“文革”以及之前十七年的反思方兴未艾。人们迫切地需要寻找美的参照,于是吴老想到了沂蒙革命老区的人们,吴老深信,在这些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的老区人民身上,有着他所急切寻找的人性美。于是,他带领学生们住进了老区普通农户家中,与他们同吃住,同劳动,促膝谈心。深入的接触与了解,让师生们深深地为老区人民大山一样的质朴、刚毅和宽厚所感动,创作了一大批颇具震撼力的绘画作品。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市场经济大潮而来的,是人们价值观念的日趋分化。价值观的多元化本无可厚非,这是一个社会走向开放的标志之一,然而,由此而出现的泥沙俱下的现象却令人担忧。在艺术领域,低俗化倾向十分严重,暴力、色情、噱头、夸富等等被当作了一种时尚之美,许多人趋之若鹜,这令吴老十分痛心,他决心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捍卫心中的美。他认识到,美的标准从来都是与一定的价值观相关的,人性之美尤其如此。因此,要让年青一代告别低俗,必须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于是,吴老不顾自己年事已高,一次次带领学生们走进沂蒙山区,去真切感受老区人民身上所展现出的人性的光辉,并且指导他们用艺术的手段加以充分表现。他自己也拿起画笔创作了百余个沂蒙山人的形象。

退休后,吴老并没有放下手中的画笔,更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退休只是让他从有形的讲台走向了无形的讲台,后者便是社会这个大舞台。从此,对更广大的社会民众进行审美普及教育成为他一项新的事业,他全身心投入,乐此不疲。除了义务为一些单位授课外,他还将自己的油画和素描作品及相关论文、文学作品结集出版后,赠送给一些城市用于市民素质教育。2000年,吴老通过民盟组织给江阴、宜兴和扬州赠送了1000余本《吴开诚素描作品集》,还给无锡商学院的几十个贫困生赠送了画册。2004年6月,在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之际,吴老将自己的80多幅素描精品全部捐献给了家乡宜兴。

吴老的精彩讲演,让丁蜀职中的孩子们入了迷。

阳羡山水  给了他创造美的启迪

年岁大了,家乡在心头的分量便会越来越重。这两年,只要有机会,吴老便会带着家人回宜兴走走。龙背山,竹海,云湖,已经去过好多次了,以画家的敏感,这些景色早已印在了脑海,但每次去,吴老的脚步还是那么轻快,神情还是那么欣喜。家乡的一草一木在他心里,都有着难以割舍的亲情。他说,这辈子走了许多地方,看过了许多人间胜景,但阳羡山水依然是独特的,洞、竹、茶、陶,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元素神奇地组合在了一起,构成了阳羡文化独特的基因。这也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原因吧。仔细研究宜兴的自然禀赋,便会找到破解阳羡文化的密码。

这一发现让吴老很兴奋,于是,画了一辈子人物肖像的他。到了晚年居然迷恋上了山水画,画得最多的当然是阳羡山水。每次回宜兴,吴老总要带上写生本,走到哪儿画到哪儿,精力旺盛得赛过年轻人。也许在他眼里,阳羡山水早已是“有我之境”,他与之有交流,有默契,更有着水乳交融的血脉之情。

每次来宜兴,吴老还喜欢上街观察行人的脸。他说,宜兴人的脸还是美的。现在在许多大城市,看到的不是像明星一样矫揉造作的脸,就是疲惫与贪婪的脸,已经看不到这样美的脸了。但宜兴人的美也不同于沂蒙山人,那是一种基于生活殷实的自信优雅的美,基于山水滋养的敦厚善意的美,基于深厚文脉的淡定从容的美。这样的美启发了吴老,让他意识到,在现代文明的背景之下,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美,创造什么样的美。

如今,已87岁高龄的吴开诚老人依然行走在追寻美与创造美的路上,脚步依然有力,目光依然如炬。在他身后,分明有着越来越多追随者的身影。

来源:宜兴日报

宜人出品紫砂福利站精选优质紫砂壶,限时特价,错过可惜!与亲朋好友一起团购,更多优惠享不停!赶快加入我们,用优惠的价格,买到心仪的紫砂壶,享受茶艺的乐趣!【微信:78917327】

相关文章

首页
微信
whatsapp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