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缸山如画——宜兴窑寻访纪实》“新”是无止境的

宜兴窑寻访纪实

【摘录】

说起来,对于陶都龙窑,这场革命是极为悲壮的,她们曾经勇敢地承担了陶工们赋予的历史使命,她们在蠡河两岸,在数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造了陶的神话、陶的精彩和陶的辉煌,忠实地主宰了陶的史册。如今,她们的使命终结了,她们是陶都的功臣。

《缸山如画 》书中,对宜兴早期的粗货、溪货、黑货、黄货、砂货作了详尽的描述。有关它的原料、制作、釉彩、工艺以及装窑、烧窑、开窑、冷却、划货等,都有细致、深入的描写。如装窑技术,龙窑里大缸要摆成梅花形,这与窑的高度、宽度、大缸的直径、鳞眼洞间的距离,以及烧窑的操作都密切相关;尤其对大缸的摆放,要求十分严格,大缸在龙窑里都是一对一对的,上下各一只,口对着口,将上面的大缸翻过来,变成口朝下、底朝上,在龙窑狭小空间里要完成这一动作,难度很大,须七个壮劳力熟练陶工来做,缺一个不行,摆不稳亦不行,更须七人合力,才能完成。这些都是作者走访产地老陶工、老窑工获得的材料。这些老人中,最大的已94岁高龄。采访中,有的内容不太清晰,须访问几次,倾听多位老人讲述,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为此,作者寻访了宜兴许多乡镇和窑场。任宣平对粗货、溪货、黑货、黄货、砂货的制作工艺的描述,如制陶瓮,摊底、出晾、复底、上颈条和打花等,这些都是平平淡淡,而他却撰写得十分贴切、真实、生动而富有情趣,可见他笔力的深到和文学功底的深厚。

宜兴的粗货、溪货、黑货、黄货、砂货陶器,当时都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一天亦离不开它。由于时代的变迁这些日用陶器产业,先后消亡。但对这些陶器的追忆,却十分必要,若没有这些先期陶器制作、烧造等技艺的代代流传,就没有今天陶都的繁荣。没有传承,哪来创新!“新”都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再创造,新是无止境的。任宣平撰写此书的目的,本意亦在于此。(吴山,该文为《缸山如画》一书序)

【作者有话说】

中国工艺美术史学家、图案学家、教育家吴山先生读了我写的文以后,激动之余信手作序,那年86岁。谁知未及全书完稿,吴老便驾鹤仙去。作序人未见书面世,终留遗憾。在吴老仙去半年时,本书终于集成,得以郑重告慰吴山先生:谢谢您为本书作序,更谢谢您半个多世纪以来持续关注宜兴陶业、特别是关注宜兴紫砂艺术发展,数十年为之著述传扬。

宜兴窑场,曾经诞生过无数令世人尊崇的大师、巨匠,曾经出产过无数精美绝伦、精艳天下的传世佳作。这些光辉的成就构成了陶都最鲜亮的名片。作为一个文化爱好者,我有幸凭自己亲身体验和实地踏勘寻访,与老陶工结缘交流,抢救性地从他们的记忆深处探寻出陶都陶业粗、溪、黑、黄、砂、紫砂六大传统产业的丝丝印记,探寻出这场巨大变革前数百年来一脉相承的产业自律、文化自觉、精彩技艺的大致脉络,勾画出已经远去了的陶都窑场的独特风情。

我庆幸,时代给了我机会,在这些少有人关注的、无形的财富即将完全湮没之时,做了一个忠实的崇拜者和记录者,记下了其中的一些,虽然不全面,也许得一漏万,但是,我努力了!但愿我在宜兴窑场寻访所作的记录,以及寻访中的所思所想所感,对这方我深爱的土地、对这个充满梦想和追求的时代、对新形态下的陶瓷产业,以及对所有关注陶都陶瓷文化的朋友们,有一点参考的作用!(宜兴日报)

宜人出品紫砂福利站精选优质紫砂壶,限时特价,错过可惜!与亲朋好友一起团购,更多优惠享不停!赶快加入我们,用优惠的价格,买到心仪的紫砂壶,享受茶艺的乐趣!【+微信:78917327】

相关文章

首页
微信
福利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