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拙稳健 凝重浑厚——钱松喦书法初探

钱松喦

钱松喦先生是20世纪中国画坛的主力,他和黄宾虹、傅抱石、李可染等大师一道,共同构建出20世纪中国山水画的宏伟画面,开拓了山水画创新的广阔前景。

今年是钱老诞辰120周年。钱松喦先生的一生(1899-1985),经历了从晚清、民国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阶段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特殊时期,风云变幻、矛盾交错、社会变革。时代给钱松喦先生机遇,他善于把握机遇,遵循“笔墨当随时代”,从而创造了代表时代精神并独具个性的山水画艺术,确立了他在20世纪中国画史上的重要地位。

艺术界对钱松喦先生的山水画研究应该说起步较早,也取得了重要成果。而作为钱松喦先生山水画的重要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书法,目前涉及的笔墨尚不多。在此笔者就钱松喦先生书法的人文背景、特点以及对钱氏山水的影响作初探。

钱松喦先生书法的人文背景

一个艺术家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其所处的时代,个人幼年的生活环境、所接受的教育以及成长后个人的努力有直接的影响。

首先是地域文化的影响。宜兴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自古人文荟萃,苏东坡有词句云:“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说的就是宜兴的山水好。

宜兴有“江南第一碑”之誉的《国山碑》,李阳冰、李白叔侄合作的《贞义女碑》等,特别是《国山碑》书法厚重古拙,虽然不知碑文书丹者苏建是哪里人,但还是集中体现了宜兴人的性格与文化特征。

宜兴山水绝佳,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在此隐居、唱和,善书大字书法的诗人顾况、有六朝风韵的书家杜牧等曾在宜兴隐居。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赵孟頫、王蒙等先后多次到过宜兴,留下许多题咏和墨迹,倪瓒少时一直流寓宜兴。

唐代开始宜兴本土书画人才产生,如一代名僧、天台九祖湛然,五代时期宫廷画师丁谦等。宋代本土书画名家出现了蒋之奇、蒋长源、蒋璨等。

整个明代宜兴产生了150多位进士,其中状元、会元、榜眼、探花有10多位,首辅、大学士、尚书等高级官员有近20位。这些文人士子大多学识渊博,精通书画,如刑部尚书吴云、内阁首辅周延儒、兵部尚书卢象升、浙江参政蒋如奇等,都是名重一方的书画名家。明代宜兴还出现了一大批书画收藏、鉴赏的大家,如四朝元老、内阁首辅徐溥收藏过《清明上河图》,状元、首辅周延儒收藏过李唐的《江山小景图》,光禄卿吴正志(吴洪裕之父)收藏过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智永的《千字文》等。这些收藏与鉴赏大家在宜兴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宜兴历史文化、地域环境在文化领域的综合反映,同时也对宜兴书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明代与宜兴近在咫尺的吴门画派、常州画派,与宜兴书画家间的交流更是频繁。由于饮茶习惯的改变,明代宜兴紫砂成为文人雅士的首选和交流的平台。

清代,宜兴紫砂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并得到宫廷赏识,在推动紫砂艺术进步的同时,文人雅士的参与,如陈鸿寿等,为宜兴本土书画人才的成长提供了可能。清末,宜兴籍桐城派著名学者吴德旋的《初月楼论书随笔》一书,在清代书学理论上具有较重要的地位。

钱松喦先生生活在宜兴西部的杨巷镇,素有书画传统。当时镇上就有两位专业的书画家,一位叫毕笠渔,擅长人物;一位叫露霞仙,擅画花卉。钱松喦先生常随父去观看他们挥毫画画,人家见他入迷,也乘兴对他讲几句有关画画的技巧。镇上还有两家裱画铺,其中一个是同村青年金鳌,能裱能画,又会唱京戏,对钱松喦先生颇有影响。另一个邻人小油漆匠黄纯金,对泥塑木雕、油漆绘画件件皆能,是钱松喦先生的好友。民间艺人的艺术创造同样给少年钱松喦以多样的艺术营养。

钱松喦先生出生在这样一个有着书画富矿的土地上,在他的血管中自然流淌着有着艺术基因的血液,这是一种遗传,更是一种自觉的必然。在民国后,宜兴书画厚积薄发,达到了最高潮。产生的书画大家就有徐悲鸿、吴大羽、钱松喦、尹瘦石、吴冠中等。而钱松喦先生正是其中的优秀者和代表者。

1918年,19岁的钱松喦考取了设在无锡的江苏省立高等第三师范学校。无锡历史上文风画风极盛,东晋有顾恺之、元代有倪云林、明代有王孟端、清代有邹一桂诸名家。省立第三师范师资力量雄厚,国文教师是著名古典文学专家钱基博、诗词专家沈昌桓;书法教师是名家华绾言、顾介生;美术教师是大名鼎鼎的胡汀鹭,胡汀鹭也长于书法诗词。

其次是家庭环境的影响。钱松喦先生出生于文化传统深厚、自然风光秀丽的江苏宜兴,明末清初钱家出过两位举人,钱松喦先生自幼接受其父——一位晚清秀才、私塾先生的家教,这是属于旧式文人的教育,诗文书画应该就是必修课目。钱松喦先生曾自述道:“那时书法碑学初兴,父亲独命我首先临石鼓文,交代要用中锋,先把字的间架搭稳。我心想,这是画字,不是写字,倒也好玩。继又命我临石印本俞曲园的隶书及《祀三公山碑》,还是划平竖直,结体方方。继之临摹《华山庙碑》《张迁碑》,竖还是直的,横起笔有一‘蚕头’,落笔有一‘燕尾’,稍有变化。后才命我学楷书,临钟繇及虞世南、《张黑女志》。这一学字过程和路子,打破了学字渊源,没有从欧阳询入手。”

第三个方面是钱松喦先生本人对书法与画的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

我们分析钱松喦先生的作品,可以以50岁(1949年)为界,分前后两个阶段,50岁以前的画属文人画范畴,而文人画更多的是强调画外的诗文、书法功底。钱松喦先生在书画上也是自觉地按照文人画的样式来要求自己。钱松喦先生能在画上题长篇跋语,如果没有过硬的诗文、书法功底是不可能的。钱松喦先生在其画语录《砚边点滴》中,有《字与画》一章专门论述书法与画的关系:“国画在技巧上的发展,和书法不能分割,即是把书法精神渗透在作画技法表现中去,而成为世界上独特的民族风格。画后签名,曰‘某某写’,明明是画,而曰‘写’。‘写’字有意义,整个画的技法,就是一个‘写’字,不是在描。书法是专门学问,这里恕不多谈,总之练字不是学画的额外负担,而是间接在学画。”

钱松喦先生书法的特征

钱松喦先生在自述中已经为我们划出了一条学习书法的线路,即:由《石鼓文》入手,而后是《祀三公山碑》,然后是隶书,再至楷书。钱松喦先生的书法走的是一条由古入今的线路,符合中国书法发展的规律,这是学习书法的有效之路,更是成功之路,在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即使学习楷书,钱松喦先生也是临钟繇及虞世南、《张黑女志》,而没有去学颜、柳、欧,走的是高古一路。其实,我们从钱松喦先生留存的墨迹来看,钱松喦先生对殷商甲骨文也有深入的研究。由此钱松喦先生终于练出一手“骨法用笔”的功力,形成了楷隶相参的书法 。

钱松喦先生的书法目前除一些题词外,没有看到专门的书法创作作品。因此,我们研究钱松喦先生的书法,主要是立足于中国画的题跋及部分手稿。

(1)钱松喦先生书法与其画风的变化是同步的。

50岁以前是钱松喦先生学古、拟古时期,虽然个人风格已逐步形成,但还不是特别明显。早期,钱松喦先生临摹《芥子园画谱》后又认真临摹了石溪、石涛、沈周、唐寅的作品,此时无论是山水画,还是书法,都是具有明显的倪云林、“二石”、沈周等因素,笔精墨妙、气度华然,又多隶意,显得天然古淡、质朴内含,达到“古而媚,密而疏”(徐渭评倪云林书法语)的效果。

“古”者,脱胎于古之谓也,取法高古,有隶意。“媚”者,兼有时风,所谓“笔墨当随时代”,钱松嵒笔下的高古,自然不是倪云林、石涛笔下的古,更不是钟繇小楷那般淳朴高古、厚谨内蓄,即使钱松嵒先生有心追古,事实上也不可能真正达到如此大朴境界。钱松嵒先生笔下的古,是他主观追求,出于他的审美的那份古。同样,钱松嵒先生笔下的媚,是基于他所处时代的制约与审美的要求。这一时期的书法风格简远萧疏、枯淡清逸与画风十分匹配。字的大小因笔画多少而定,不强求均匀一致,灵活而又避免了刻板。在结体上除早期少量作品题款的字有左高右低倾向外(1924年的《沧浪亭》),绝大多数题款的字是右高左低,一些字的重心制造不平稳,从而营造了极富有动感的效果。笔画舒展,多纤细,结体收与放、秀与拙、轻与重处理得随意而有度。一些行书题款,可以明显显露出学习徐渭的书法的痕迹。钱松嵒学徐渭书法,摒弃了其病理性的狂态及书法线条舞蛇走虺、驰纵跳腾,吸纳徐渭书法线条的强劲及结体的开张,使线条更加精致,从而减少了徐渭书法因过于狂放,而时出败笔的状况。

(2)钱松喦先生50岁后题款有了明显变化,结体方正,线条凝练而苍劲古拙,一如他的山水画的皴法。

我们从钱松喦的自述可知,他的童子功是从《石鼓文》入手的,因此这一时期他的书法将篆书用笔融进了隶书或行楷用笔之中,从用笔、结体看,我们有理由相信,钱松喦先生曾经学过《国山碑》,至少心摹过。

一是其题款大字一般以隶书为主,或参以隶意的行楷。在上世纪70年代前,书法笔画丰润流丽,有《西岳华山碑》之韵味。70年代后,其书法笔画更显苍老奇拙,结体端正雅练,更多的是《张迁碑》元素,特别是石溪书法中力度如铁的颤笔、浑莽厚重的意境,给了钱松喦先生营养,使钱松喦先生的书法达到了拙朴茂密的境界。拙朴茂密应该说是书法艺术的高境界,唯其拙,故不甜俗;唯其朴,故不做作。

二是钱松喦先生这一时期题款的小字仍以行书或行楷为主,但书法线条笔笔中锋,比前期更加凝练。其后期书法,似楷似隶,非楷非隶,隶楷参半,钱松喦先生此时书法已随心所欲,任笔为体,笔画苍老劲健如枯藤挂壁,与其画风更加契合。

(3)钱松喦先生在自述中说,书法是从《石鼓文》入手的,但我们很少看到其篆书书法,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钱松喦先生学习“石鼓”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他画的线条与书法的其他书体上了。奇怪的是,在他自述中没提及,但实际上是他书法上的一个重要成就,就是甲骨文的研究和创作。上世纪40年代,他竟然已能用甲骨文著录他自己的诗歌,应该说,当时还处在我国甲骨文研究的早期,而且除专门的研究者外,资料也是十分有限,所以我们有理由说,钱松喦先生是甲骨文研究的重要人物。

钱松喦先生书法对其绘画的影响

钱松喦先生的画以古拙、稳健、凝重、沉着、浑厚为突出特色,他把传统笔法中的“屋漏痕”发展到极致,这方面,他在当时是“独诣”的一家,没有其他任何一家和他“同能”,而且是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

(1)钱松喦先生的这种古拙、稳健、凝重、沉着、浑厚的风格既来自于他的书法功底,又来自于他的特殊个性。

先生早年学画也受过“四王”的影响,但他的书法却不似“四王”。“四王”的书法精神状态也同于董其昌。董其昌一路书画都是以潇洒、秀润为特色的,而钱松喦先生的书法来自篆、隶、魏碑等,古朴、浑厚持重,从钱松喦先生成熟画风中可以看出他的笔法来自篆、隶和魏碑。他自己也说,善书法,而又知道如何把书法笔法用到绘画中去,这是他成功的基础之一。其次,他的个性也属于稳重、实在的一路,他平生不二色,不轻浮,画亦如之。

(2)钱松喦先生在他的《砚边点滴》中表明,他是坚决主张“写画”的,他说:国画在技巧上的发展,和书法不能分割,即是把书法精神,渗透在作画技法表现中去,而成为世界上独特的民族风格。整个画的技法,就是一个“写”字,不是在描。正是因为钱松喦先生这种“写”的意识,使他成为近现代美术史上“以书入画”的典型实践者。

(3)据钱松喦先生研究专家马鸿增介绍,钱松喦先生一生中只用羊毫,从事书画的人都知道,羊毫笔取柔中见刚、刚柔相济之美,难度颇大。而钱松喦先生知难而为,他以羊毫习篆、隶、魏碑诸体难度可想而知,但唯其难,必须花更大的功夫,因为花更大的功夫,便成就了他的楷隶相参的书风,古朴厚茂,筋骨内涵。他以书法融入画中,用笔自然醇厚刚朴,波磔跌宕,颤笔如屋漏痕,韵味十足,在力度和厚度上堪称极品。

对钱松喦先生书法的研究还仅仅是破题,本文也仅仅是泛泛而谈一此表象。对钱松喦先生书法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这不仅是对钱松喦先生个人书法的研究,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前中国画界急功近利,不重视基本功训练,作品精气神不足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程伟:作者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无锡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来源:宜兴日报)

宜人出品紫砂福利站精选优质紫砂壶,限时特价,错过可惜!与亲朋好友一起团购,更多优惠享不停!赶快加入我们,用优惠的价格,买到心仪的紫砂壶,享受茶艺的乐趣!【+微信:78917327】

相关文章

首页
微信
福利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