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宜兴人:指尖上的坚守 —记中国乱针绣传承人、中国彩绒画创始人宗白易

【引 言】

常州,梅花初绽,春光旖旎。“天南地北宜兴人”采访组来到宗白易先生家,拜访这位德艺双馨的工艺美术家。

今年91岁的宗白易先生,精神矍铄,面色红润,见到我们来,亲切地询问家乡官林的近况。听到官林近年来在文化艺术传承保护工作上作出的努力,宗老甚感欣慰:“如果有机会的话,我希望尽自己所能,在官林开一间乱针绣工作室,把艺术的种子播在官林丰沃的文化土壤里。”

在过去几十年的岁月里,宗老先后经历了广告社学徒、部队美术员、新华社记者、乱针绣手艺人等多种角色的转变,在刺绣、绘画、摄影等多个领域留下了丰富深刻的作品,还独创了风靡一时的彩绒画。他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养护着“中国乱针绣”与“中国彩绒画”这两颗璀璨的艺术明珠。

饥苦的童年似苦涩的果实

1933年,宗白易出生于官林宗家笔(现为官林镇宗家村)。宗氏是宗家笔的大姓,明初时,北宋抗金名将宗泽的后人从浙江义乌迁徙至此。官林宗氏文人名士辈出,宗白易的父亲宗丹岩是著名的舞美设计大师。宗丹岩年幼时到上海学艺,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便参与了欧阳予倩无声电影的布景设计制作,后随梅兰芳从事戏剧舞美设计制作工作,在当时的上海舞美设计界小有名气。因战火等原因,一度返回宜兴担任美术老师。

家学渊源、乡风淳厚,浸润在这样优渥的成长环境里,宗白易的童年本该是幸福而充实的。但在宗白易的回忆里,童年却像一枚苦涩的果实。自打有记忆开始,侵华日军就在官林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宗白易平生第一次看到的飞机便是日寇的轰炸机:“日本人投下炮弹,好多人家的房子就烧起来了。大人带着我们往荒野跑,我边跑边叫:‘我还是小孩,不要杀我!’现在想想真是可怜。”

宗家在官林没有田地,却有八个孩子要养。宗丹岩担任美术老师时,收入极微,全家人主要靠母亲戴香梅的副业——制作“游湖牌”维持生计。作为家中的长子,懂事的宗白易带领弟妹帮母亲磨牌背、上山割草,生活清苦却也温馨。“这些饥苦锻炼了我的身体,也成长了我的心智。至今我还有健康的身体,想想那时候的苦也是一种甜。”宗白易笑言。


创作彩绒画

军旅生活拓展了审美视野

1945年,宗白易正式开始学艺。当时,父亲宗丹岩在常州开办上海广告社,开创了当地广告业先河。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宗白易在村小上到三年级,便跟着二叔前往常州投奔父亲。刚开始,宗白易作为一个小学徒跟着大人学写美术字、学画画。12岁正是好玩、好动的年龄,宗白易却被艺术的魅力深深吸引,沉下心来钻研技艺。由于悟性好,短短两年时间,他就熟练掌握了广告社的美术业务,能够独立设计、绘制美术字和画报了。

1949年4月23日凌晨,常州宣告解放。宗丹岩十分钦佩认真踏实、坚毅勇敢的解放军战士,于是,在苏南军区常州分区文工团招人时,他便劝说宗白易从军。宗白易欣然同意。

“那时,解放军的生活很苦,没有工资,只有津贴,只够买一条毛巾、一支牙刷,还没有牙膏。”回忆过往,宗白易坦言当时物资十分匮乏,但这并不影响大家精神的富足。那时,宗白易跟随文工团上山下乡,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部队演出《白毛女》《血泪愁》,宗白易提前设计、绘制宣传画报。大气的构图、浓烈的配色,一经展出,广受好评。1950年,宗白易服从组织安排,来到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文工团从事舞美工作,11月,他被调任到上海空军第二师,从此开始了多年的通讯员生涯,报道军队动向与军旅生活。特别是在抗美援朝时期,宗白易采写了多篇志愿军英雄的报道,细节生动、事迹感人,多次登上《人民空军》(现《空军报》)等报刊。

23岁这年,宗白易响应国家号召,远赴哈尔滨支援北大荒,从江南水乡来到牡丹江边的一个农垦军马场。虽然日间开荒劳作异常忙碌,宗白易依然抽出时间绘制宣传画,记录当时火热的劳动景象。恰逢新华社工作人员来到当地招聘记者,看到宗白易绘制的宣传画,了解了他的工作经历后,当即录用宗白易,把他安排到新华社黑龙江分社。而这段经历也让他拥有了一个相伴一生的爱好——摄影。

正因为拥有了跨地域的视野,宗白易能够捕捉到北方人平时容易忽略的细节,他的作品经常被刊登在《人民日报》等报刊的头版头条。宗白易的审美美学在江南秀美的基础上融入了北方的壮阔,这一点也在他后续乱针绣、彩绒画的创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向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介绍作品

“东方油画”在他手中诞生

火热建设中的东北也是新闻的热土,日日都在生长出新事物。宗白易像一只敏锐的鹰,盘旋在这片黑土地上捕捉新鲜的“猎物”。可正如陶渊明的诗句“羁鸟恋旧林”,宗白易常常思念在上海的妻子及在常州、宜兴的亲友们。1962年,他辞去摄影记者的工作,回到了常州。回乡后,宗白易在常州市最大的誊印社工作。

一次,宗白易在逛商场时,发现了一种奇特的“画”。这些“画”比起平常的西洋画,更多几分立体感和光泽度,更加栩栩如生。好奇的宗白易询问售货员才得知,这是常州的手工艺——乱针绣。那时的他还没有料到,他将与乱针绣结下不解之缘。

1963年,常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向宗白易抛来橄榄枝,邀请他从事乱针绣美术设计工作。想起在商场里见过的“画”,宗白易很爽利地答应了,因为他打心眼里想弄明白这门精绝技艺背后的诀窍。进入工作室后,他才明白研究所的困境:大家都是在绣制固定的图案,运用的针法比较单一,这就需要一批像宗白易这样有设计功底的人创新图案。

乱针绣由刺绣大师杨守玉所创,不同于传统国画题材的平绣,乱针绣融合了西洋画的技巧,突破了传统刺绣的局限,通过长短交叉的线条、分层加色等手法表现画面,针法活泼、线条流畅、色彩丰富、层次感强,能将油画、摄影和素描等稿本的细节展现得淋漓尽致。钻研了一段时间后,宗白易发现图案的设计并不是简单的绘画,而是要在通晓乱针绣针法的基础上融会贯通。

为了系统地学习乱针绣,宗白易和同事们一起到丹阳正则艺术专科学校拜谒杨守玉大师。同行的几十位同事,只有宗白易一位男性。一次,杨老师好奇地问他为什么要学绣,宗白易笑着说:“杨老师,我学绣一方面是因为工作的关系,不了解针法,设计不出好的乱针绣图案;另一方面我很敬佩您创造乱针绣的巧思和魄力。”宗白易还把自己练习的绣品、设计的图样给杨老师看,得到了杨老师的认可和表扬。“杨老师对我说,一名男性肯用心学绣很不容易,但要想学成也要付出超乎旁人几倍的努力。”宗白易当然也明白这一道理,听课回到家,他总要一遍又一遍地在布片上练习。“男性的手天生就比女性的大,再加上我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刺绣,所以只能通过刻苦训练培养手感。现在想来虽然辛苦,但我热爱这门技艺,能沉下心来去钻研,反而成了一种乐趣。”

杨守玉曾经说过:“善刺绣者必善画绘。”刺绣技艺是“形”,而绘画功底才为“神”。一名刺绣者必须“形神俱备”,才可能造刺绣极峰。宗白易深厚的美术功底,也让他乱针绣技艺不断精进。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宗白易就掌握了乱针绣的技法,并设计了一批精美的图样,得到同事们的一致认可。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宗白易创作了《刘海粟绣像》《杨守玉绣像》等一批优秀的乱针绣作品,还开班授徒将乱针绣技艺发扬光大。乱针绣独特的构线设色技术,也为彩绒画的问世埋下了基础。

1972年的一个下午,宗白易路过常州南大街时,看到一家旧货调剂店里堆着一大堆丝绒、开丝米下脚料,随意地混在一起,色彩非常鲜艳,一下子激起了他的创作灵感。于是,他马上花几毛钱买了一大捆开丝米“回丝”,回家后按颜色逐一分开。由于颜色只有10多种,难以满足作画的色彩需求,他就用钢丝刷把“回丝”刷削为绒状,将这些丝绒交叉、重叠之后,获得变幻无穷的色彩。他把“猫”作为作品创作内容,又考虑将陶瓷盘作为画案的载体,经过多次潜心试验,彩绒画“猫盘”试制成功。由于宗白易具有极深的美术、摄影、乱针绣功底,彩绒画设计融入了西洋画的技法,后来被称为“东方油画”。

经过几十年的创新发展,彩绒画成为一种具有浓郁中国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品。宗白易的作品先后几十次在国内外展出,他在上海、江苏等地多次举办个人作品展,被新闻媒体专题报道。此外,他还受到全国、省、市有关部门的表彰和奖励,1981年,其作品被全国人大常委会选定为国家礼品,馈赠各国贵宾;1984年,荣获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百花奖”创作设计二等奖;1988年,获江苏省首届“紫金杯”民间艺术佳品展评大赛组委会颁发的“佳品奖”;1995年,宗白易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的“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2000年,荣获国际龙文化金奖……

誓让彩绒画永不褪色

宗白易的彩绒画除了在艺术上获得了卓越的成就,在中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国内工艺品市场上也曾风靡一时。

相较于乱针绣,彩绒画所耗工时短,所需的材料成本低廉、价格便宜,是当时人们家庭装饰、购物送礼的首选。1975年,彩绒画开始批量投入市场,很快销路大增,供不应求。为满足市场需要,宗白易专门开办工厂生产,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并有部分产品销往美国、日本、法国、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过多年摸索、创新,宗白易的彩绒画主题从开始的猫盘、犬盘、花鸟盘等,拓展到了风景、肖像画,工艺也越来越精致、考究。同时,他还在盘式的基础上设计了框式、挂式等,提升了彩绒画的装饰功能。彩绒画自此真正成为一种形式新颖、技术成熟的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品。

繁盛了十年后,彩绒画于1985年开始走下坡路。由于彩绒画市场销路好,各地冒牌产品纷纷登场。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许多地方的作坊、厂家在仿制生产彩绒画,当时仅在江苏省海门县三星乡就有几十家工厂,年产值达几百万元。而且,宗老被调至上海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中断了新产品的设计、生产与创新。彩绒画如同失去了活水的池塘,逐渐萎缩直至退出人们的视野。

为了不让堪称“中华一绝”的彩绒画毁于一旦,宗白易做了不少努力。1988年,他自筹资金设立了常州市宗白易彩绒画研究所,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他还开过彩绒画培训班,但效果甚微,培养的彩绒画接班人也纷纷转行。宗白易却坚信,彩绒画拥有不朽的艺术生命。2018年,国家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计划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建设100个左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手工艺走进高校。宗白易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创意设计学院成立了中国彩绒画宗白易大师工作室,将中国乱针绣和中国彩绒画带进高校,培养了一批充满活力和巧思的青年人才。

如今,宗老虽已年逾九旬,但创新改革的初心从未改变。宗白易先生将传统艺术和现代文化创意创作相结合,自创“影画”作品底稿与乱针绣结合,在乱针绣产品中融入彩绒画元素,带领工作室学生们创作出多幅形象生动的画作。由工作室创作的彩绒画《虎》《静物》《马》《夏》《松鼠》等作品在各类展会上闪亮登场,大放异彩。

宗白易先生激动地说:“无论是乱针绣还是彩绒画,都凝结着我们几代人的心血。这两颗中国工艺品里的明珠,应该让全世界看到它们的光芒!”

【人物档案】

宗白易,1933年出生于宜兴官林,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上海工业美术设计协会会员、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工商联合会会员、常州市宗白易彩绒画研究所所长。1995年,宗白易先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上世纪七十年代,宗白易先生首创“中国彩绒画”,1984年荣获轻工部百花奖创作设计二等奖。他的作品曾被全国人大常委会选为国家礼品馈赠外国贵宾。

文章来源:宜兴日报

宜人出品紫砂福利站精选优质紫砂壶,限时特价,错过可惜!与亲朋好友一起团购,更多优惠享不停!赶快加入我们,用优惠的价格,买到心仪的紫砂壶,享受茶艺的乐趣!【+微信:78917327】

相关文章

首页
微信
福利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