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宜兴人:气高远 意绘就蓝图长卷印城郭——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乡规划负责人许顺才

交流碰撞,让规划更完美。

【引  言】

7月2日,宁杭高铁开通的第二天,记者踏上了前往北京的旅途。在家门口坐上高铁,中午只是打个盹,呼啸间眼前已经是首都北京,这不由让人对宜兴“高铁时代”的发展心驰神往。由此,记者更想早点见到国内一流的城市规划专家许顺才先生。正是他主持了《迈向高铁时代的宜兴特色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编制。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确立起“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建设的龙头”这一理念。许顺才,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国家城市规划科学技术的最高殿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城乡规划负责人,走遍了全国2000多个市、县。他总是怀着更高更远的气度,审视着城市的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愿景,一幅幅成就美丽梦想的蓝图在他手中绘就。而在他心里,一生中最美最重要的画卷蓝图,无疑是留给家乡宜兴的。

每一次规划他都会全力以赴。

耳畔常萦教诲声  难舍难断故乡情

7月2日中午,北京大学未名湖畔,刚参加完一个全国性城市规划学术研讨会的许顺才已在等候我们这些来自家乡的记者。当天下午四点,他还要赶往河南周口市西华县,为当地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出谋划策。他的行程总是排得这样满,经常半夜还在工作。家乡访客的到来令他分外高兴,他喜欢用地道的宜兴话交流,了解关于家乡的消息。

新庄,太湖,渎区,农家——那里是他生活了18年的地方。许顺才说,他常常会在梦里回到那片秀美的水乡小村。

许顺才的父母是普普通通的农民,祖上是家境殷实的书香门第。从新庄的浯泗中学读完初中后,就在宜兴市中(即现在的省宜中)上了高中。他的记忆深处,初中校园里的银杏树是那样美,宜兴城里的蛟桥河、城南河、东氿水都是极清的,人们在水边淘米洗菜洗衣,河里不时还有小船来往。

“宜兴城内的水系最近几年规划建设得还不错,我回去看了也蛮高兴的。一个江南水乡城市,要是没有了贯穿城市的好水,也就没有了灵性。”许顺才微笑着说起家乡的一切。

城市规划,规划的是城市的理想蓝图。然而在许顺才最初的个人理想中,却从没想过进入这个行业。许顺才说,他少年时比较内向,爱好静静地读书,静静地思考,喜欢纵向、理论、技术性的思维方式。而规划专业综合素质要求强、偏重于横向思维,选择这个行业不仅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也改变了性格。这还得感谢他的高中老师。

高三毕业时,许顺才一心想报考上海某大学的化学系,认为“既保险,离家也近”。当时,他的高三班主任、教英语的师季贤老师对担任班长的许顺才很是关心,积极挖掘他的才能,鼓励他报考北京大学,并为他打气说:“不要怕北京远,好男儿志在四方!”在选专业时,政治课老师洪恩光帮他分析说,我国城市化刚刚起步,北京大学的经济布局与城乡规划专业前景非常好,涉及32门科学的城市规划专业的本科教育内容很庞杂,尽管那时看起来似乎比较冷门,但是随着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一定会变得紧缺。1986年夏天,许顺才如愿以偿,考上了北京大学的城市与环境学院(现称)。两位恩师的眼光和远见让许顺才受益终生。他深情地说:“走千里,走万里,无论我在哪里,父母、恩师和家乡都在我的心里。”

董黎明是他永远的恩师。

千城万里苦奔波  精心规划筑梦想

1993年北大研究生毕业后,许顺才就一直在国家住建部(现称,原建设部)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作,一干就是20多年。20多年中,他迈着匆匆的脚步在城市中穿行,让美丽的构想在脑海里竞逐,他青春的韶华在蓝图间翻过,将一生心血倾注在他钟情的规划事业之中。

我国的规划事业起步晚,至今全国拥有注册规划师资格的还不到10万人,而美国却有上百万人。同时,我国真正水平高的规划师都聚集在大城市、大单位,迫切需要规划指导的中西部地区的规划师数量少得可怜。这20多年来,作为高级规划师的许顺才,每年有一半以上时间都在全国各地奔波或者到国外进行学术交流考察。

“我赶上了中国城镇化建设大发展的时代。这也正是我事业发展的黄金时代。”许顺才先后就职于住建部城乡规划司城市规划设计技术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区域规划所、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所等部门,承担了许多国家重要部门、大型单位委托的重大决策咨询任务。

2007年,他已是当时我国最年轻的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尽管如此,许顺才仍经常抽空回北大校园转转。同师长与同学等交流碰撞“思想火花”,规划设计的思路也逐渐实现了“单纯工程型城市规划”到“复合人文型城市规划”的嬗变。

许顺才在北大读书的恩师是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资深城市土地规划大师董黎明,董黎明也对“嫡传弟子”许顺才推崇有加。读研究生期间,许顺才就被老师推荐参与了当时国家土地管理局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的许多工作,以至于一毕业就被当时我国著名的城市规划技术权威、建设部城市规划司长赵士修招为门下,参与了“十五”全国城镇化发展论证工作。后来,他又参加了两轮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及“十一五”、“十二五”全国城镇化发展布局规划工作,“从构思到成果做了很大贡献”。董黎明鼓励许顺才以此为基础,打破部门局限,从国土空间合理性、资源环境本底线、经济发展价值等各种角度深入研究全国各地城镇空间规划。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确立起‘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建设的龙头’这一理念!”董黎明认为,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来说,空间规划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猛,有大发展、大变化,也有浪费和破坏,面临最优越的发展机遇和条件,也面临最复杂的矛盾与挑战,需要用科学的理论、整体的思维来系统地认识和处理复杂的问题。

许顺才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他从北京、广西,到湖南、河北、河南、东北等地,主持并参与的城市规划项目、城市战略规划多达数百项,三次主持湖南省的“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其中,2003版城市群规划是我国内陆地区第一个城市群区域发展规划,为该地区整体竞争力的打造、区域竞争力的提高带来长远利益,规划还为当地争取世行贷款建设基础设施提供了重要的空间依据,也把“长株潭”品牌推向全国乃至世界;2008年版规划,被当时听取汇报的湖南省委领导誉为“湖南省落实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的顶层设计蓝图”。

许顺才说,所谓规划师要“善于向权力阐述真理,一张利嘴,两条飞毛腿”,是重点跟人打交道的专业。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迈过50%门槛,也是交通堵塞、人口拥挤、环境污染、战略性空间资源被糟蹋和低效低档次开发利用等“城市病”集中爆发的时期,地方政府对高水平的城市战略发展思路和规划技术需求尤其迫切。而高水平的城市规划师,可以成为城市高水平的“保健医生”。倡导和谐宜居理念,做好城市“保健医生”,是许顺才的心愿——20年,他跑过全国2000多个市、县!

近年来,许顺才的关于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空间规划策略观点以及城市生态空间化与空间生态化等观点被诸多媒体争相报道转载,他本人也被业界视为我国举足轻重的高级城市规划师。

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故乡寻梦“新时代”  倾注心血绘蓝图

对家乡城市的发展,许顺才一直非常关注。说到宜兴“高铁时代”城市建设规划,他谦虚地微微一笑:我一直在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家乡发展助力。

其实,早在大学阶段,许顺才带着对家乡发展的一种激情和憧憬,曾主动地与当时的宜兴地方领导联系,开始尝试对宜兴城市未来空间进行构想和研究。

2009年6月,我市在北京举办“陶都风”中国宜兴陶瓷艺术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也正在积极进行中,以此为契机,许顺才与家乡的“联动”达到了新的默契境界。

当时,宜兴的市委、市政府领导敏锐地提出宜兴即将进入“高铁时代”。许顺才与宜兴市规划局负责人探讨沟通后,也向市领导提出应对宜兴进入“高铁时代”的发展战略规划转型的编制问题,得到了赞同。获得为家乡描绘蓝图的难得机会,许顺才先是兴奋,之后便陷入深深的思考:怎样将千年历史文脉、良好的生态资源留存于城市建设进程中,让家乡在拥有“市”的繁荣的同时,更有“城”的独特内涵和品位?

许顺才组织中规院的团队进入现场调研,并与宜兴市决策层和相关部门反复沟通交流。经过一年时间的反复修改,终于完成规划成果,提出了“三圈三带”的空间格局,为宜兴从“城市、产业、生态”金三边战略到“城市、产业、文化、生态”四位一体的战略转型提供了重要依据。

从那以后,许顺才与家乡发展的“脉动”更加密切——

2009年底,在许顺才牵头下,国内资深规划老专家杨保军在陶都大讲堂给全市干部讲课;

2010年,他配合推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三位资深专家,参与宜兴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家评审的工作;

2011年,他牵线并参与国内各行业专家来宜兴研讨宜兴市东方水城建设的思路,完成了《宜兴市东方水城专题研究》;

2012年,他在自己本职技术工作关联范围内,助力推动家乡申报中国人居环境奖和节水型城市……

许顺才,是那种把家乡情放到心坎里的人,竭尽所能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尽心尽力。

2013年的夏天,我们终于迎来了沪宁杭“高铁三角同城化”时代,这意味着宜兴处于一个大开放、大机遇的时期。

许顺才冷静地说,高铁既能放大宜兴优势,也能放大宜兴劣势。宜兴的发展眼界要放高远,要有更新的定位。长三角区域规划是一个以上海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规划区,宜兴发展规划需要跃升至国际级视野。当然,宜兴也要有自己的独特地位和功能。宜兴处于地理几何中心,却不是区域发展中心,但是随着宁杭高铁的建成和未来几条轨道交通的建设,这一“死结”将被打开,交通区位优势释放出来了。宜兴还有着长三角同类城市少有的综合发展实力——既有发展质量,又有良好生态环境,完全可以成为长三角发展的新引擎和新示范。

家乡优美的生态环境令许顺才心怀自豪。他说,宜兴要利用独特的“绿动力”,生态环境尤其是宜南山区要保护好。保持生态优势有时比建设开发的意义还要重大。宜兴这些年以生态为核心发展价值的理念非常先进。许顺才说,纵观全国,过去的工业文明初期的发展理念仅仅是强调经济增长,用地的扩张,现在则更多地看到发展与不发展的辩证关系。国际上早就提出环境竞争力这一概念。纽约做过的一个城市研究报告指出,建设保持世界一流城市靠的是一流的产业,而一流产业靠的是一流人才。怎样才能留住人才?靠一流环境品质。许顺才认为,宜兴人很聪明,生态保护、先进产业引进和转型发展经常都先人一步,今后也有条件也必须要做得更好。

周王庙、太平天国王府、国山碑、善卷洞……在许顺才记忆中,它们代表着城市的记忆,就像一个人的历史,是从童年、青少年到中老年,不能割裂,都要保护。在许顺才看来,保护这些遗存,不仅是在保护历史文化,也是在保护走出去的宜兴人与家乡保持联系的重要情感纽带。

在和记者的交流时,他提到宜兴要巧妙运用历史文脉资源,发挥“教授之乡”、“书画之乡”的特有文化优势,做好人文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创新性结合。

许顺才说:“身在外地,时时想感受宜兴的文脉;回到家乡,就想去看看当年的校园和故乡的小河。”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同时,还要创新现代科技文化,宜兴在外乡贤非常多,是宜兴的软实力所在,如果宜兴能将这些人的力量利用起来,用家乡人的智慧,把市内外政、产、学、研、商资源紧密结合,集中力量建设家乡,那对于家乡发展步速与质量的保障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谈到家乡发展,许顺才总有说不完的话。他说,宜兴城市规划建设要立足民生,着眼长远,着力提升建设品质,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宜兴一定要跳出县级城市能级低的心理藩篱,以更大更高远的气度、更多地从国家层面和专业视角,更好地审视宜兴的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愿景,更好地规划引导好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深入细致地规划好每一个城市细节,每一座新城、每一个街区、每一处景点,都要当作传世精品去做,一点一点地把城市品位建设好,再通过环境去塑造人、潜移默化地影响人。

“高铁时代的时空超压缩,为我们这些数万在外游子跟家乡更加方便和频繁地交流,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今后我将继续全力为家乡做出贡献。”临别时,许顺才挥笔写下对家乡的良好祝愿,并带着祝愿送给来访的《宜兴日报》记者一本《宜兴市东方水城专题研究》。

本版摄影:马超  陈新予 (部分图片为资料图片)

来源:宜兴日报

宜人出品紫砂福利站精选优质紫砂壶,限时特价,错过可惜!与亲朋好友一起团购,更多优惠享不停!赶快加入我们,用优惠的价格,买到心仪的紫砂壶,享受茶艺的乐趣!【+微信:78917327】

相关文章

首页
微信
福利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