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我又一次踏上位于丁蜀镇区蠡河岸边当年的陶批站码头。
宜兴陶批站码头,位于丁蜀镇潘家村344号,宜兴市文物保护单位。宜兴陶批站码头建于20世纪70年代,码头面临蠡河,三面环水,长约500米,占地90多亩,包括仓库、露天货物堆场等。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的陶瓷产品堆积如山,运输船只昼夜不息,是宜兴陶瓷的主要集散地。
紧挨蠡河的码头,部分建于上世纪70年代,全是用“牛腿样”粗大结实的水泥构件托起,上面铺着厚厚的水泥板。以前,这里是河滩地,装陶器的船靠不了岸,只能停在河道里,架上长长的跳板,陶器上船,要跨过好长一段河滩和晃悠悠的跳板。水泥码头有数百米长,沿着半岛的岸线自然弯曲,一眼望不到头。码头岸上一侧,则是堆积得整齐有序大大小小的缸,随时准备着装船出港。这些陶缸里,有普通缸,也有贴着游龙图案的龙缸,只是图案粗糙,完全不似如今偶尔见到的工艺品龙缸那么精细传神,这是那个年代生产的低价值大路货陶瓷产品的特征。我们在这一米多宽半悬空的码头上走着,头顶是初露芽苞的丝丝垂柳,脚下即是清清蠡河水。
现在的码头上,再也没有了当年数十条船舶同时靠岸装卸陶器的壮观景象,再也见不到数百陶工师傅汗流浃背的忙碌身影,再也听不到嘈杂的、粗嗓门的吆喝声和各种陶器的碰撞声。周边清新而宁静,我恍若在风景区观景,可是天下哪一个风景区也不会有如此壮观的陶缸列阵,哪一个风景区也不会有如此诱人的陶都气息。
码头里侧是一座露天的陶瓷陈列馆。在这里,可以看到各种陶器堆垛的形状,有跨码垛搭码垛、长方垛、柱状垛、人字垛,还有七星垛。上千品种、数以十万计的大缸大坛和装套齐整的花盆、罐头,就这样按照固有的姿势,一垛垛、一列列,成排、成片地挤挤挨挨,忠实地保持着当年的景象。据说,光是2号小龙缸就有一万余只。谈勤珍女士指着几只最大的缸让我看,说是可以装“十二石”。哦,那可是真大,虽然看尔上去并不显眼,我查过资料,那样的缸,当年能试制出来,也真不易啊。我关心的是那种叫“七石缸”的大缸,一垛一垛的,堆着好大的一片。我印象中,这种大缸在江南,几乎家家必备,用来腌菜、装粮食,生产队也有,每年春季用来浸稻种。
留着吧,陶都的记忆!
留着吧,陶都陶业定格的繁华!(任宣平 宜兴旅游园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