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茶禅西渚 邂逅水墨云湖

茶禅西渚

编者按:近日,宜兴日报社联合西渚镇和保集·云湖里项目建设方共同举办了“全媒体记者‘走进云湖’新闻竞赛”。本报年轻全媒体采编人员走进西渚,深入挖掘报道了该镇推进生态旅游发展中涌现出的新亮点、新经验。本版选登部分作品,以飨读者。

千年古窑址再绽芳华

近日,在西渚镇2018投资恳谈会暨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上,五圣村的云栖桃源项目成功签约,这意味着该村悠久的陶文化与筱王古窑址即将绽放更大的光芒。

从五圣村村委会步行约5分钟,便可来到该村修建于宋朝的筱王古窑址。这座占地约3000平方米的古陶残片堆积场,如今已草木葱茏。村委会主任金朝松介绍,筱王古窑群在五圣村一带有大小50多处窑址,烧造时间主要在宋代,部分窑址延烧至明初,其产品主要有四系坛、四系罐、小缸、执壶、瓶等生活器具,其中以供岳飞抗金使用的“韩瓶”最为出名。

虽然筱王古窑址及其中的陶器碎片是千年前的文物,但在过去,村民并不懂得保护。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古窑址内的陶器碎片被用来铺路,完整的“韩瓶”被人廉价收购,大量文物流失。从2000年起,西渚镇政府与五圣村开始保护筱王古窑址,2002年,该古窑址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该镇将古窑群的保护列为政府实事工程。针对古窑址当时的受损情况,制定抗风化、防雨水、防坍塌方案,并控制窑址树木生长,设置防护网、警示标志等。此外,还成立了专人的巡逻队伍加强管理。

看着被保护的遗址,五圣村的村干部有了新的想法。“保护文物是一方面,让更多人了解古窑文化与陶文化也很重要。”金朝松说。2008年,村里建起了古窑陈列室和古窑展览室,陈列从遗址中挖出的100多件文物,并将古窑群的发展历程上墙展览。同时,在古窑址附近扩建了6米宽的村道,在窑址内修建了步道、亭子等,便于参观。现在,借着西渚旅游发展的东风,筱王古窑址每年接待1万多人次,不少外地游客都慕名而来。

“今年,我们又有新动作了!”金朝松说,为了将古窑文化与陶文化的传播提档升级,村里将与无锡一文化公司合作,投资4000多万打造“云栖桃源”陈列馆。一方面在馆内陈列更多窑址出土的陶器,另一方面利用动画等科技手段,呈现古窑制作、陶器制作的知识。此外,借助该公司制作的麦秆贴画,将陶器与古窑元素融入其中,衍生出全新的文创产品。对于未来,金朝松表示,古窑文化与陶文化会传播得越来越广,借助这个文化旅游项目,五圣村也会更快摘掉“穷帽”。

茶禅西渚

盛道茶业茶区“变身”景区

“这里到处都是风景,空气清新,来了真的不想走。”前几天,位于西渚镇的市盛道茶业有限公司内,来自淮安的游客漫步在垄垄翠绿的茶道旁,不由发出这样的赞叹。盛道茶业三面环山,毗邻云湖,依托得天独厚的山水优势,将茶园变花园,茶区变景区,致力于让新型生态旅游业成为推进茶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几近荒芜的旧茶场,杂草丛生、沟壑纵横。2001年,深受阳羡茶文化熏陶的王道坤选择放弃红火的贸易生意,投资200多万元,承包了这片茶场。茶树品种单一、茶园基础设施差,如何让老茶场焕发生机?茶叶品种改良是第一步。2002年,王道坤亲赴日本考察了100多家茶场,随后赴浙江、福建、四川等地考察,先后引进了“福鼎大白”“安吉白茶”“浙农113”等一批良种茶叶。制茶工艺提升是第二步。盛道茶业投资近千万元改造制茶车间,打造了3000平方米的茶生产无菌厂房、全省第一条无烟化制茶机械生产流水线等,做到标准化、清洁化生产。用良种茶叶原料研制开发的盛道白茶、孝心红茶、阳羡雪芽等高档茗茶,在“陆羽杯”中屡屡获奖,盛道茶业的名气越打越响。

企业如何永续发展?盛道茶业提出走茶旅融合发展之路,逐步打造集茶叶生产、休闲观光、文化鉴赏等于一体的园林式“茶公园”。盛道茶业舍得投入,沟渠修整、路面黑色化建设、路灯亮化、观赏性植物种植……茶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与此同时,还融合陶都特色茶文化元素,打造了观景阁、品茗馆、茶艺表演室、精品民宿等一系列配套服务设施。如今,走进盛道茶业,茶园四周林木苍翠,流水潺潺,与青墙黛瓦的茶庄相映生辉,在展示茶文化特点的同时,也成为游客驻足品茗观景的好去处。

一片茶叶,绿了山头,美了乡村。在打好山水“生态牌”的同时,盛道茶业还将产品“搬”上了互联网。借助“互联网+”,入驻了天猫、苏宁等电商平台,并建立企业网上商铺,不断拓展品牌影响力,实现茶产业与电子商务相结合,茶文化、茶旅游的红利进一步释放。

茶禅西渚

增强互动 点满技能:茶博馆吸睛指数“噌噌涨”

近日,几名孩子和家长,来到宜兴阳羡茶文化博物馆(以下简称茶博馆)的茶园内,共度了一段不一样的“亲茶食光”。近年来,茶博馆整合自身优势,融合茶禅陶等文化,使游客能停下脚步,在旅游中真正体验文化。

茶博馆坐落在云湖景区内,是无锡八大博览园之一。作为云湖景区最先打磨形成的文化景点,2011年揭开“面纱”时,馆内“主角”为茶文化,“配角”则是茶叶、茶馆、茶艺等。该馆利用声光电、蜡像、手绘壁画等方式,把茶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赏。然而,在这人来人往的背后,馆长韦鹏意识到:茶博馆以看为主,大部分的游客都是走马观花式浏览,有些孩子更无法理解茶文化的内涵。这样的模式,不仅造成游客游览时间短,更让他们失去了再次前来的意愿。

为了将旅游文化做足做实,留住游客的脚步,2014年,云湖景区建设办公室投入300多万元,在茶博馆内打造了一个50多亩的茶园体验区。青翠的茶山、别致的茶憩亭、悠长的登山步道分布在体验区内,并通过制茶长廊相互衔接。同时,配备3位西渚当地经验丰富的制茶师傅,向游客示范讲解基本理念和技巧。现在,游客可以体验采摘、翻炒、制作茶叶的过程,在茶香中感受源远流长的茶文化。由于互动感强、内容丰富,2015年这项活动推出后,颇受欢迎。目前为止,已接待游客10万多人次,还与江苏多所学校、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

随着云湖茶禅小镇名声渐响,云湖景区的人气也日益兴旺。对于步履匆匆的游客,吸引他们走进茶博馆,仅靠茶文化这一道“招牌菜”显然不够。2016年,该馆将目光锁定在陶文化、竹文化和果园采摘上,烹饪出了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满汉全席”。倾力打造的陶文化体验区,可同时容纳120人,让游客尝试做紫砂壶等紫砂器物;占地200多亩的竹茗仙境,可以体验挖笋,还是个手工制作竹编用具的好地方;春夏季节,后山上挂满果实的梨树,清香四溢,适合采摘。茶博馆创造精彩的步伐从未停歇,韦鹏表示,明年将结合馆内绿化资源,开展制作茉莉花、桂花茶的活动,并利用紧邻大觉寺的地理优势,设置抄写禅意经文的特色课程,增加茶博馆的吸睛指数。

如今,点满技能的茶博馆,是展示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颇具特色的亮点景观,将不断向人们释放着茶禅小镇的魅力、宜兴的魅力。

茶禅西渚

石盘山乌饭树庄园:青山里种出“黑色”宝藏

每到周末,西渚镇石盘山脚下便充满着孩子的欢声笑语。近几年来,石盘山乌饭树庄园发展“黑色”产业链,配套西渚特色旅游发展,让原本荒芜的大山种出了“黑色”宝藏。

许冰峰是乌饭树庄园的主人。2012年,为了能让全国各地的朋友有个小聚的栖息地,他来到西渚镇,将一座小饭馆改建成了“氿墨山庄·溪东画苑”。不曾想,这一决定让他与“黑色”产业结下不解之缘。在一次登山散步中,许冰峰发现,这漫山遍野的荒芜中,蕴藏着不少宝贝——野生乌饭树,而不少树木已有了枯萎迹象。酷爱树木花草的他当即流转了上百亩荒山,一有时间就和妻子清理杂草,维护乌饭树。“当初没任何想法,就想把这上万棵树保护起来。”

用了3年时间,上万棵乌饭树已是生机勃勃。松了口气的同时,许冰峰也有了新的念头:作为宜兴本土的特色,乌饭树能否形成完整的产业链?2014年,他和朋友吕敏一拍即合,继续流转土地,将种植面积扩大到450亩。宜兴野生乌饭树的树叶较少,要把“黑色”产业做起来有难度,他开始前往全国各地考察,投入500万元,从江西、福建等地引进不同品种的野生乌饭树。然而,乌饭树本就“娇气”,气候不同,成活率也更低。苗木一棵棵枯萎,许冰峰急在心上,四处寻找改进方法。最终获悉,将乌饭树的祖根砍掉后,在原生地培育出须根再移植便可提高存活率。同时,他对接浙大、江苏农科院等科研机构,致力于研究乌饭树的培育及养生产品的开发。如今的庄园已有近6万棵野生乌饭树。

乌米饭制作看似简单,许冰峰却走了不少弯路。他介绍,蓝色的乌米饭花青素含量多,更具营养,但制作工艺也更复杂。工艺改进需要设备,设备投入需要大量资金。然而,连续5年大量投入资金,却没有产出,许冰峰开始出现资金短缺现象。朋友的劝告、内心的迷茫让他长时间难以入眠。“这是我一手带大的‘孩子’。”许冰峰说。下定决心干到底的他四处筹钱,在全国各地寻找设备。两年来,庄园做了数百次试验,终于在今年制成了蓝色草头。“上周我们投入850万元,购买了一套全新设备,一天能有5000公斤的产出。”许冰峰笑着说。庄园还成功研制出速溶乌饭叶,正着手制作速冻乌米百合粥,庄园一年的产值已上千万。“战友”吕敏还延伸产业链,推出乌饭酒、乌米酥等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庄园也因此上了央视的《致富经》。

如今,乘着西渚镇旅游发展的“东风”,石盘山乌饭树庄园开起了民宿,将“黑色”产业链融入西渚旅游发展中。“今年上半年,我们注册了‘石盘山’的商标,要把庄园做成中国的黑色食品产业基地。”对于这片“黑色”宝藏的未来,许冰峰信心满满。

茶禅西渚

一粒粒有机米 铺就筱里农民 致富路

“科学种田,电灌渠长,机械收割……家家楼房,户户小康。”这是刻在西渚镇筱里村鲁山文化广场上的“顺口溜”,也是筱里村村民对新生活的真切感受。筱里村是个偏远的经济薄弱村,近年来,村民靠着“天赐”的自然环境,吃“生态饭”,过上了幸福生活。

“我们村没有企业,以往村民只能靠种田过活,日子过得很艰辛。”该村党总支书记魏道远说。2009年,扬州大学农学院和筱里村结对共建“一村一品”农业品牌,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专家发现,筱里村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很高,氮、磷、钾等多种矿物元素丰富,且是富硒土壤集中分布地。魏道远想,既然村里的天然条件这么好,何不用来帮助村民增收呢?于是,村里决定探索有机水稻种植的新路子。村干部和扬州大学的专家研究之后,最终决定选择“南粳46”原种稻米品种,改变传统种植方式,按照绿色食品的标准种植,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由村干部带头示范种植,有了成效再逐渐引导村民组长和种植大户一起种植,逐步扩大有机水稻的种植范围。看到了成效,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种植队伍中来。

为了保证有机大米的质量,让村民获得更高的收益,村里建立起了宜兴市筱里大米种植专业合作社,探索出了一条“集体特色”“大户种植”“带地入社”“以地入股”的新方式。魏道远介绍说,入股土地由种植大户通过流转形式进行规模种植,统一管理。社员种植的水稻稻种统一由合作社免费提供,收获的稻米再由合作社以每50公斤高于当年度粮食最低收购价30元的价格全部收购,进行统一销售。为了让大米卖出更高的价格,合作社还注册了“神禹”商标,并精心设计了多种规格的包装。

赵再新是合作社的种植大户之一,今年他流转的300亩土地获得了不错的收成。“按照每亩土地收获600公斤稻谷,以每50公斤170元的价格卖给合作社后,我能拿到60万余元。另外,由于稻种全部由合作社免费提供,又减少了好几万种植成本。”算着今年种植有机大米的收入,他脸上不禁露出满意的笑容。周自强是筱里村的普通农民,以前,一家人仅靠种植3.5亩土地粮食的收入过日子。但自打周自强把土地用入股的形式给合作社使用后,一家人的生活彻底改变了。不仅能收入土地流转费和股份分红,更重要的是,他再也不用费心费力种地,还在一家企业找到了适合的工作,一年工资4万多元。加上他的母亲空闲时给种植大户“打工”的收入,一家人年收入比以前高了近一倍。

有了品质保证,“神禹”牌大米渐渐有了名气,每年水稻还没到收割期,全省各地的订单就纷至沓来。魏道远说,眼下,合作社正在筹划建立线上销售渠道,让“神禹”走出江苏,走向全国。(宜兴日报)

宜人出品紫砂福利站精选优质紫砂壶,限时特价,错过可惜!与亲朋好友一起团购,更多优惠享不停!赶快加入我们,用优惠的价格,买到心仪的紫砂壶,享受茶艺的乐趣!【+微信:78917327】

相关文章

首页
微信
福利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