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宜兴人:内在的力量——记南京艺术学院教授、著名艺术批评家李小山

李小山

【引言】

他来自温润的江南水乡,有着江南文人风骨:刚健明朗,器识高爽。

他不在江湖好多年,却依旧目光敏锐地审视着美术界的人和事。28岁那年,李小山以“中国画已到了穷途末路的时候”独特审视,刺痛了艺术界的一根“神经”,成为反传统的信号弹。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他或许不如以前那么尖锐和锋利,但更沉稳,更具有内力。他始终没有被时尚风气所同化,没有学会察言观色,更没有“与时俱进”改变对艺术的基本态度。他更多地是埋头于艺术的教育与创作,越来越倾向于对信念的内在关怀,将自己置于一个更高的境地,去到达,去完善。

这就是李小山,他以他的方式呈现了一位艺术教育工作者和艺术批评家内在的力量。

(一)

对于过去,他采取选择性记忆,屏蔽痛苦和酸涩——彰显了他作为男人的坚毅。

李小山的童年正赶上三年困难时期。同样舔尝过饥饿滋味的莫言在评传里曾这样生动描述记忆——“饥饿使一切都改变了模样,孩子个个长的都是大脑袋、大肚子、薄肚皮、细胳膊细腿,像一条条饥饿的小狗,终日在村子里嗅来嗅去,寻找可以果腹的食物。”这一段酸涩的回忆,被李小山坚强地屏蔽在记忆之外。他说,自己喜欢选择性记忆,保留的是在篮球场驰骋的笑声、稚嫩的画作被出版的喜悦。

1985年,在西方现代艺术的强力冲击下,李小山发表《当代中国画之我见》,他一语“中国画穷途末路”论石破天惊,激起了中国画坛的大震荡,也把初出茅庐的他推向了论战的风口浪尖。

当时,面对各界的口诛笔伐,李小山却泰然处之,现在,依旧“轻描淡写”地述说那段史:“我倒乐意让事实来证明我是错的,毕竟都是华夏子孙,龙的传人嘛。”李小山坦言,自己在当代中国艺术批评界似乎一直扮演着较为不受欢迎的另类角色——始终没有被时尚风气所同化,没有学会察言观色,没有像许多曾经有过锋芒却被现实利益折断腰杆的人那样做起老好人,更没有“与时俱进”改变对艺术的基本态度。当然也没有获得大的进展而使自己变得举足轻重。

虽然一直不受欢迎,但是李小山不仅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寻找更适合自己的事情去做。他说,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或许不如以前那么尖锐和锋利,但可能会更沉稳和具有内力。他的信心不

需要来自于外部的肯定以及热热闹闹的赞扬,越来越倾向于对信念的内在关怀,将自己置于一个更高的境地,去到达,去完善,在艺术领域不断取得点滴的进展。

(二)

当代国画无大家,中国画仍然“穷途末路”,他的观点依然不变——彰显了他耿介的文人风骨。

李小山说,自己青少年时代也画画,而且画得还不错,所以选择了南京艺术学院。但后来他觉得越画越绝望,因为面对前人已至炉火纯青地步的技法和境界,现在的画家只能一味地重复前人,很难再产生多少创造性的东西,难以取得突破,他便再也无做画家的决心,选择了从事学术研究和艺术教育工作。

1985年,在《当代中国画之我见》中,李小山提出中国画并无多少发展的余地,已到了穷途末路的时候。直到今天,他仍然“固执”地坚持这一观点,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他的看法更为全面和理性。李小山说,中国画“穷途末路”,并不是说它会消亡。他认为,中国画作为民族的唯一的绘画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它有特殊感情,尤其有众多的华人“粉丝”喜爱这种艺术形式。因此,它会存在,但是这种存在只是一种延续。尤其是他觉得,我们可以把中国画当作一种业余爱好,一种修身养性的东西,还是很好的。

作为艺术批评家,对于自己阐述的观点务必做到有理有据,李小山就不断用专业的知识在论证着自己坚守的观点。他说,十九世纪中叶,中国的大门被西方打开,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遭遇艺术的国际化现象。到了二十世纪,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更多艺术家向往国际化。他认为,中国画发展至今形成了两条分支,一条是传统的道路,一条是试验水墨的道路。虽然看似传统艺术的发展增加了创新元素,但这两条道路都有着很重的镣铐——走传统的路,画家却需

要有对自然超凡的理解和感悟力,李可染、傅抱石等国画大家去世之后,中国当代就很难找出具有代表性的国画大家来了;而走试验水墨的路,西方的当代艺术形式已经将几乎所有可能的形式用尽了。因此,对艺术家来说,不能以简单技法的完美为追求,创作也不能为某种材料所限,带着镣铐跳舞,不能一味地重复前人,要多尝试产生真正创造性的作品。

(三)

把南艺美术馆建成一个符合国际标准和专业精神的美术馆——彰显了他致力于公共教育的执着。

李小山所掌舵的南艺美术馆是国内最具现代化标准的高校美术场馆之一。荷兰百年设计、毕加索老师奥托·迪克斯展、“伟大的素描——与大师同行”素描展、英国“国宝”弗朗西斯·培根展……南京的媒体评价说,南艺美术馆一场接一场密集的高水准展事,“拉高了整座城市的艺术天际线”。

除了履行最主要的展览功能外,南艺美术馆更是承担了公共教育的职责。李小山自豪地炫耀着自己的岗位职责,南艺美术馆不仅是南艺的、南京的,也是全国的,甚至是国际的。他认为,美术馆绝不仅仅是挂几张画给人看,那样会大大滞后于当代文化建设的步伐,其实美术馆除了保持高标准的展览,还有很大的一个任务,就是公共教育。作为百年名校的美术馆,在李小山的科学经营下,南艺美术馆始终坚持严肃的学术立场、开阔的学术视野、高规格的展览水准、严格的收藏制度。目前已经开展了“大英博物馆亚洲部的项目、陈列和特展”、“伦敦2012奥运海报展学术研讨会”、“精神涣散的明清时代—绘画座谈会”等一系列学术活动,给热爱美术的人提供很好的平台。南艺美术馆每个双休日还举行有趣的公共教育活动,几乎周周爆满,不得不开设提前报名预约。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连同李小山在内,艺术馆居然只有9个工作人员,与其宏大的规模和具备的功能来说,似乎人手太少。但李小山却自信地表示:“艺术馆经营人不在多,在于精,只要人尽其才就足够了。”

有人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艺考生来说,应是“一千个考生有一千个想法”。有部分学子将“艺考”作为步入高校的捷径之一。但是作为南艺教授,李小山却宽容地认为,既然是捷径,那么就继续走下去,因为能读大学总比考不上大学强。

宽容的背后,其实是对社会上某种麻木现象的批判。李小山认为,随着教育行政化、官僚化程度的加深,导致一部分教师自身精神涣散,职业素质下滑,大的环境和氛围如此,所以,没有理由责怪学生。虽然对学生无比宽容,但李小山说,上课时也会尽力试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尤其是教育学生要多读经典,提升品质。

经常参加国际艺术交流活动,国外最刺激李小山的事,并不是艺术作品的震撼,而是在地铁里或者飞机上,他看到有一半以上的老外在认真阅读。他忍不住慨叹国内的情形,几乎看不到几个人读书。他更偏激地认为,现在很多人不爱读书,但喜欢跟风,一会儿炒股热,一会儿基金热,爱凑热闹。只有一个不成熟的民族,才会有各种各样的热。他说,不爱读书的民族没前途,其实任何时代都有其快、变、闹等特征,关键就是能不能闹中取静、忙里偷闲地读点东西,静下心来观察与思考。越是面临生活的快节奏,越是要有超强的定力,要把阅读作为提升素养的途径,更作为涵养定力的手段。

(四)

故乡宜兴是著名书画之乡,他说,作为宜兴人,我很骄傲——彰显了他作为阳羡游子浓浓的家乡情。

谈及宜兴,李小山慷慨激昂地述说着家乡的人和事,尤其对从陶都出去的一批艺术大家,更是一改艺术批评家的孤傲之风,不惜褒扬之辞。他非常自豪地说,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地区出了像宜兴这么多成就卓著的画家,徐悲鸿、吴大羽、钱松嵒、吴冠中等等,这些名字都分别代表着现代史上某些阶段的艺术水准。李小山还为此特地写了篇散文《深情故乡》。

作为全国著名书画之乡的宜兴,不仅底蕴深厚,还以某种后继有人的气势令人刮目相看。作为宜兴人,李小山不仅有着深刻体会,也在艺术圈内不断赞誉着这种体会。他说:家乡人对于书画的尊重和敬仰或许是其他地区的人不可比拟的,它不是一时之兴,不是刻意矫饰和附庸风雅,而是长久以来形成的文化传统,已经融化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真切向往,真切的爱,因此,毫无疑问它是产生和培育画家的丰厚沃土。他认为,在不久的将来,宜兴还会出现新的名震画坛的大画家和大书法家,就像一场源源不断的接力赛,不断彰显宜兴人杰地灵的深厚的文化底蕴。

2011年 3月 30日,李小山应邀为家乡的市民文化讲坛开讲《中国的书画状态与宜兴的书画现象》。是日,许多书画家、书画爱好者参加了讲座,还与李小山展开了热烈的话题互动。

李小山在讲座中说,徐悲鸿和吴冠中,我们宜兴这两个大画家,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画家,而是非常有思想、有观念的画家。他殷切寄语我市中青年书画家,一定要找寻自己独特的风格。关于这点,宜兴的两位乡贤大师起到了极好的典范作用。李小山说,在中国,你找不到一个像徐悲鸿那样画马的,他的马可以几百年不“倒”;吴冠中的作品参加任何展览,只要走进会场,哪怕一百人、两百人同时参加展览,你都能一眼就看出他的作品。独特性是一个画家成败的关键。就怕画出来的东西千人一面,在各种差不多的画画风格里面找不到自己。他勉励道:我们宜兴的书画家,一定要打开视野,一定要走出去!

作为南艺美术馆馆长,李小山一直密切关注着我市文化中心建设进程。他认为,作为文脉厚重的宜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一座高标准的文化中心恰逢其时。提及宜兴市文化中心的规划设计,李小山觉得非常符合东氿新城的城市面貌,符合江南水乡的特质,而且还独具匠心地融入了许多绿色低碳的理念,这个更是让他啧啧赞赏。

说话一向直率的李小山也坦承,这几年许多地方的美术馆硬件建设欣欣向荣,但有些仅仅作为政府的样板工程、面子工程,没有做到建管并重,科学经营。李小山说,他在南艺担任美术馆馆长期间,曾专题调研过国外美术馆,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他很愿意做东氿文化中心的顾问。他觉得,文化中心尤其是美术馆的使命应该很明确,下功夫做好分内事,举办形式多样的高质量展览,做好深入的学术研究,搭建公共交流平台,收藏具有艺术史意义的作品,否则就是一种公共资源的浪费。

【人物档案】

李小山:

1957年出生于宜兴丁蜀,1987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现任教于该院,并担任学院美术馆馆长职务,著名艺术批评家。曾以《当代中国画之我见》一文成一家之言,引起了全国美术界的广泛讨论,以及对传统绘画的再思考。此举奠定了他作为一位重要艺术批评家的基础。著有《中国现代绘画史》(合著)、《批评的姿态》、《新中国》、《阵中叫阵》、《我们面对什么》以及长篇小说《木马史诗》等,参与过一些重要的国内艺术活动,在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界有重大影响。(宜兴日报)

宜人出品紫砂,深耕紫砂领域二十载,矢志不渝地弘扬宜兴紫砂文化,旨在将这份源自东方的艺术瑰宝推向全球舞台,让世界各地的壶友都能领略其独特魅力。【+微信:78917327】

相关文章

首页
微信
福利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