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宜兴人:陈如明——大江流日月 高天行风云

陈如明

【引言】1991年农历新年的钟声刚刚敲过,钱学森、秦大河等一批中国著名科学家的形象上了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大屏幕。其中,位列第七的是一位风度翩翩的中年人,他是从教授之乡——宜兴,走上国际舞台的著名通信、电子科学家陈如明教授。

如众所知,以前打个电话要跑几里路,拍个电报得有紧急事情。如今,可以微信聊天、网络直播……那些曾经不敢想象的场景一一成为现实。通信事业被视为“国脉”,无数人为此呕心沥血,著名科学家陈如明教授即为其中之一。“大江流日月,高天行风云”,正是一批陈如明这样的科学家,为中国人插上了隐形翅膀,联通世界,让梦想开花。

上大三时他就参与翻译了俄文科技专著

陈如明,1940年出生在万石镇南漕村的一个普通家庭。尽管家境不好,但当过教师的父亲对教育却极为重视,家中五个子女,个个都送进了学校。

陈如明小时候很贪玩,跟着村里的伙伴们玩遍各种游戏。这样一个调皮的孩子,一年级开始就年年考第一!陈如明的大姐回忆,从小弟弟的记忆力和智力相当好,每学期都能拿很多奖品。他还爱好书法,每天练习王羲之行书、隶书及魏碑等书法成为寒暑假里的必修课,春节时候还会帮周围人家写春联。

陈如明

1957年,陈如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学无线电工程系,并很快脱颖而出。当时国内的专业书籍大多是俄文本,为方便阅读,他一个学期就学完了全部俄语课程,后转入英语班学习。陈如明回忆,他当时阅读俄文科技书的速度几乎与中文一致。大三时,还参与翻译了一本俄文著作——《无线电技术》。他的数学成绩也很突出。那时,校园里兴起“让学生走上讲台”活动,他走上讲台讲大课,因为“数学教法及答疑很灵活,启发互动方式用得尤其好”受到大家的喜爱。

1962年,我国在清华、西交大、哈工大三个大学正式试点新增了最高学历“研究生”。陈如明考上了当年西交大无线电系唯一一个研究生,于1965年完成论文并通过答辩,成为中国自主培养的第一批研究生之一。毕业后,他被导师的老同学、中国邮电科学研究院第一任院长卢宗澄看中留下,开始了邮电通信事业的生涯。

他的论文收进了国际电联“绿皮书”

业界真正开始关注陈如明,是在1980年的国际电联CCIR(ITU—R前身)会议上。

国际电信联盟本部设在瑞士日内瓦,是世界邮电通信行业的权威机构,历来只有外国专家高谈阔论,中国人只能洗耳恭听,这曾使中国邮电通信行业人士感到沉闷和屈辱。

陈如明

“今天,我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里向大家宣读我们自己的一篇论文,题目叫《微波中继系统中的射频干扰噪声及干扰标准设计》。”1980年9月7日,日内瓦国际电联会议大厅座无虚席,全球通信领域专家、学者集聚一堂。此刻,一个年轻的中国面孔——陈如明站到讲坛上,实现了国际电联史上卫星通信与微波通信高技术领域中国论文零的突破。

陈如明滔滔不绝的论述,让之前还抱怀疑态度的外国专家们逐渐安静下来。严谨的推理、独到的见解、新颖的方法,让大家忘记了交流和讨论。“……上述观点和计算方法,我们已经在实践中得到了精确测试证实,实验室硬件模拟测试结果与此理论计算方法结果获得了很好的一致性,也已用于国内工程系统的实践之中,所用计算方法为随机函数理论及残留载波概念……”论述结束了,大厅里仍一片安静。突然,震耳的掌声爆发开来,大家纷纷将目光投向中国座席。

“祝贺你,陈先生!”“了不起,中国!”……陈如明的身边一下子围满了人,刚刚还在主席台上的CCIR高级顾问茅于樾博士也在其中。茅于樾常驻日内瓦邮电通信的“联合国”,被推选为CCIR最高技术级别D1级的高级技术顾问,是全球公认的电联无线通信领域最高技术权威。多少年来,他目睹了美国人、英国人、日本人等在台上发表高质量演讲,却总也听不到中国人的声音。他多么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听到中国人的声音在这里响起。

“你的论文有内容,有创见,尤其是独特的计算方法,比美国贝尔研究所TH-3系统设计方法更严密,更合理,更经济。”看着祖国来的年轻人,老人眼里闪出炯炯之光:“谁说我们贫瘠的土地育不出名贵的花朵,谁说我们中国培养不出卓越的通信人才!”会后,国际电联将陈如明的论文收进了CCIR“绿皮书”,作为指导性技术文件向全世界推荐。

在斯坦福大学他让世界通信巨匠大吃一惊

1981年8月,陈如明作为高级研究学者远赴重洋,去美国斯坦福大学深造,从事卫星通信等研究,并拜该校的Lusignan(鲁西宁)教授为导师。鲁西宁是世界著名的卫星及移动通信权威,发明了一种新的通信体制,模拟制单边带压扩调制,可用在移动通信及卫星通信中,这在当时是功率与频谱利用效率最高的通信体制,由此被美国Bell研究所等单位的知名专家称为移动通信与卫星通信的“巨匠”。

到斯坦福不出一个月,他就完成了一篇关于卫星系统最佳体制选择的论文,提出了自己在数字卫星通信方式方面的新观点,并客观地将鲁西宁的发明放在同等位置,在九种优选制式中并列第一位,但在数字化装备实现与可扩展性方面实质处于第二位。他科学的论述,得到了鲁西宁的赞赏。

看好他的才智,鲁西宁立即把他推到了美国科学研究的最前沿。原来,美国宇航局跟他有一个合同NAS3-151,叫做《卫星轨道/频谱有效利用的研究》,曾委托美国的一个博士生来做,但没有完成好。现在,他想请陈如明来做。

这个课题即使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十分尖端,更是国际电联谈论和关注的中心话题。对陈如明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陈如明接受了这个课题的研究。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陈如明成功完成了这一重大课题研究,获得了美国宇航局及鲁西宁的高度评价。鲁西宁还给中国的主管部门负责人发了封热情洋溢的信函:“陈先生在此从事的每一种工作等效于我们的最高博士研究工作,他在无线电、物理、信息论、理论分析及计算机分析方面远远超过了一般的博士生,他已出版的论文均可视为一流的博士论文……”

美国回来后,陈如明迎来了巨大的挑战。“6千兆赫1920路数字微波通信系统”,被中央作为“七五”攻关的100项重点攻关项目中的50项重中之重项目之一被确定下来,下达给了西安市南郊的邮电部第四研究所。陈如明作为四所的副总工程师,被任命为该项目总负责人。在美国深造时积累的学识,为他“七五”技术攻关项目中打下了必胜基础。

他为中国无线电事业立下赫赫战功

1991年2月6日。“6千兆赫1920路数字微波通信系统”终于研制成功,并顺利通过国家鉴定。陈如明和同事们用当时相应领域最先进的设计思想,以方案架构优势弥补器件劣势,从头开始自主研发,成果达到当时同类产品最先进水平,缩短与国际水平五年以上的巨大差距。那一年,陈如明获国家科学研究突出贡献特殊津贴。

大家可能不知道,陈如明本可以享受更优厚的待遇。当年他在美国宇航局的项目成功执行一年之际,鲁西宁提出请他帮忙签约兼搞另一家美国公司合同项目的研究,并协助自己指导新来的博士生。“陈,按你的能力和水平,完全应该留在美国搞科学研究,这儿各方面的条件比你们国内好多了。”

陈如明谢绝了:“……我对国家有承诺,这比什么都更重要,我必须按时返回,为我的祖国服务效力。”直到最后回国前,斯坦福的不少同事、教授也来挽留,可陈如明心如磐石。回国那天,在旧金山机场,鲁西宁反复叮咛:“欢迎你随时回来。”他不知道的是,陈如明早已归心似箭,他是如此思念祖国,思想国内的妻子和儿女……

“七五”攻关成功后,陈如明又直接参与和主持过国家、部、院诸多科研项目,并于1991-1997年期间,接下世界最大商业卫星组织INTELSAT的中国董事工作。期间,他围绕稳定中国董事地位、与INTELSAT全方位合作、配合香港回归把属于英国香港大东公司在INTELSAT的投资股份回归中国等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尤其是提出增加“虚拟卫星使用量”概念,增加中国卫星使用量,稳固中国董事地位,使中国成为上世纪90年代中期INTELSAT第100次董事会时的最大赢家。

香港回归时,成功完成了INTELSAT中国董事任务的陈如明被调回国内,1997-2002年期间任邮电部及信息产业部国家无线电管理机构总工程师及副局长,直抓频率规划、地面业务及无线电监测系统与信息系统规划建设和新技术、新业务发展等工作。在他的带领下,实现了“中国无线电频率划分规定”直接与WRC-2000相应国际“无线电规则”彻底接轨。

他的脚步不肯停歇

2001年,陈如明退休了。践行着“学习、思考、创新,务实行事,贡献终身,贯穿于每一步脚印”的人生格言,他仍在为钟爱的信息通信事业奔波、忙碌着,任原信息产业部及工信部通信科技委副主任和中国国家无线电频率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智慧城市论坛”副主席兼秘书长等职务,参与各类国际、国内会议,作主题演讲及主持会议,热点讨论,撰写论文……

2012年10月2日,72岁的陈如明回到阔别几十年的宜兴万石镇南漕村东城自然组。刚进村,就有好几个村民认出了他。“你是胜培、敖荣、发荣……”陈如明用不标准的宜兴话报上了好多个当年儿时玩伴的名字。“变化真大!如果我一个人过来都不认识了!”

陈如明一边看,一边忙着用随身携带的相机拍着照,仿佛想把几十年来错过的风景都看遍,都带走!走在村里的聚龙桥上,陈如明指着不远处说:“差不多就是这里了!”在自家的老房子前,以往的水塘已经变成了荷花池,周围的房子也都大变了模样……他开心地表示,自己还在从事智慧型城市的研究,愿意为家乡建设出智出力……总之,关于家乡的话儿他说也说不完,仿佛从来不曾离开!(宜兴日报)

宜人出品紫砂,深耕紫砂领域二十载,矢志不渝地弘扬宜兴紫砂文化,旨在将这份源自东方的艺术瑰宝推向全球舞台,让世界各地的壶友都能领略其独特魅力。【+微信:78917327】

相关文章

首页
微信
福利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