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山位于今丁蜀镇区,西邻104国道,东隔白宕北路与黄龙山相望,北侧靠近东坡西路,南侧紧贴山脚是一个东西向椭圆形池塘,蓄水面积有数十亩,水深达数十米,现俗称“青龙湖”,水质清冽。青龙河在山脚下由西北向东南流入芳溪河。早几年前,四周残存的山体怪石嶙峋,危峰兀立,后来原裸露的山体逐渐自然复绿,已长满了灌木和苔草;在“青龙湖”边种植的白杨树,高大挺拔、郁郁葱葱,很有山光水色、百嶂一碧的风味。其实,该池塘是多年前因开采青龙山的石灰石烧制水泥而形成的,由山成“湖”至今已有二三十年了。
青龙山要比附近的黄龙山高一些,海拔达138.4米。20世纪初,在丁山还没有高大的建筑时,青龙山兀自屹立,也算是丁蜀镇的标志性山头了。山上所产的青石料是生产水泥和石灰的好原料,所以早在1955年1月,江苏省公安企业蒲墅石灰厂迁至青龙山,易名为江苏省地方国营青龙山石灰厂;1985年改为江苏省国营丁山石灰厂。1958年12月,上海警备区又在青龙山北麓筹建水泥厂;1962年12月,移交给南京军区工程兵司令部;翌年又移交给宜兴县,改名宜兴水泥厂。1982年,该厂注册商标为“青龙牌”的425号水泥,先后获国家建材部及江苏省优质产品称号。1998年后,市、镇两级政府为加强大气污染的治理、保护资源、优化环境,对上述企业采取了“关、停、并、转”的措施,使丁蜀镇的大气环境质量得了较为明显的改善。
青龙山和黄龙山是两座紧挨的山峦,为什么山体石质“一青一黄”,如此泾渭分明?原来在远古时代,黄龙山和青龙山一样,是一座连绵的灰山地质学专有名称,即俗称青石山),灰岩下面才是砂岩(即黄石层)亿万年前的一次地质结构断裂,中间一条南北向的断缝将两山结构挫断,内层遭到了上下颠覆,青龙山向下,黄龙山向上,导致黄龙山上部的灰岩层向北滑动了数百米,露出了埋藏深处的黄石层。所以从地质结构上看黄龙山往北,包括上袁、洛涧等一大片区域,都属灰岩层,在地表下面1米多往往即可采到青石。青龙山上面全是青石,底层却是和黄龙山一脉相连的黄石层,而黄石层里正是蕴藏甲泥和紫砂泥的矿脉。现在青龙山上部的青石层已被开采得差不多了,可底下黄石层里的紫泥砂矿,还原封未动地沉睡在山的底层深处。
侵华日军曾经在青龙山上修筑过5座大小碉堡和炮楼,就在直对理青龙湖南面正中位置残存山体的高处,20世纪80年代初还留有1座,后来开矿时被毁。
《丁蜀镇志》中记载了两次青龙山战斗。民国30年(1941)10月,国民党军队挺进纵队第4团全体官兵向丁山青龙山日伪军展开攻势,摧毁了敌人3道铁丝网,主攻部队突入,与敌展开白刃战。血战中,杀声震野,残敌不支,纷纷向黄龙山溃退。挺进纵队一举占领青龙山,计击毙敌军50多名,缴获野炮1门、轻重机枪数挺,步枪、弹药等其它战利品甚多。民国34年9月,新四军陶勇司令员率第三纵队与盘踞在青龙山的日军展开激战,奋勇攻占青龙山,歼灭并俘获了全部日军,收复了丁山、蜀山两镇。(宜兴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