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宜兴人:仁者雄心——记上海市台协常务副会长胡兴中

胡兴中

【引  言】

作为“台商二代”,胡兴中承继了父亲的仁厚与雄心,同时创出了一片更开阔的天地;

作为在上海创业的台商领头人,他极重情意,素有侠骨热肠,提携同胞不遗余力。

他生长在台湾,却是听着宜兴的故事,吃着母亲做的宜兴菜长大,他对宜兴有股子发自内心的爱。他一次次率台企“掌门人”参加宜兴秋洽会,一次次组织宜兴籍台商为故土发展出谋划策。他甚至为母亲在团氿边买了房子……

在他和他父亲身上,你能感受到宜兴籍台商的风范。

他说自己和周处很像

59岁的胡兴中身上挂着一串头衔:台湾台南市电声广播电台董事长、上海雅薇时尚精品酒店董事长、上海新飞虹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但他平时并不大多说自己的事业。

在他看来,他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归功于自己的父亲胡振庸。

胡振庸是宜兴和桥人,曾先后创办过在台湾举足轻重的多家传媒机构……

胡兴中笑说自己:“我就是所谓的好命人,基础比别人好多了。”

在胡兴中小时候,台湾经济还相当落后,生活水准极低。即便是他父亲结交的一些政商界人士也大多不富裕,但是他家一直雇有保姆,餐桌上天天都有鱼有肉,还能吃到很稀缺的水果。

胡兴中父母虽宠爱他,对他的品行却要求极严。父亲经常把年幼的胡兴中抱在腿上,告诉他:“诚以待人,做好人;诚心做事,做好事”、“跌倒了,就爬起来”、“不要太计较得失”……即便是后来,他父亲在病重弥留之际,也不忘教他待人处事的道理。在胡兴中记忆中,经常看不到父亲的身影,胡振庸却无疑是对他影响最为深远的人。

胡兴中的母亲,非常乐善好施,经常请家境贫寒的人到家里吃饭,在别人危难的时刻也总会帮一把。“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就是母亲跟他讲的。胡兴中小名“憨憨”,从小“块头”就大,颇有侠义情结,看到有人欺负弱小,他一准上去打抱不平。他笑说自己说不定就是周处转世呢。

父亲对他的学业也没有太过苛求。虽然出身书香门第,胡兴中对学校教育一直“适应不良”,考大学的时候,他甚至加入“拒绝联考(即台湾高考)小子”。

高中毕业后,胡兴中去服兵役,曾经在军中颇有威名的父亲胡振庸,把他送到了最严厉的“士官队”。其他人第一次进军营,是走进去的,但在“士官队”那儿,必须匍匐着“爬”进去。在兵营中的第一个礼拜,除了香蕉他愣是什么都吃不下。他打电话回家抱怨,但并没有得到安慰,他只能在“士官队”待下去。

刚开始,胡兴中对军营里的训练,总是敷衍了事。有一个排长实在看不下去,整整训诫了他四十分钟。他不但没恼,反倒激起了与生俱来的那股子血性。他向排长认认真真敬了个礼,郑重承诺:“请你别说我了,我今后会表现给你看的。”

从那一天起,胡兴中变了,别人能吃的苦他就一定要能吃,别人能做好的事情,他也一定要能做好,退伍时他得到了嘉奖。胡兴中回忆起这件事时笑说:这还得感谢“周处”的影响,让他懂得勇于改过才是真正的勇气。

胡兴中要求自己的两个儿子,自初中起必须当服务生赚取零用钱。因为当年他的父母也是这样要求他的,当年他给人送过报纸,帮人搬过物件……

从“台商二代”到领军人物

纵观胡兴中的创业之路,不难发现,他早就有了超越父辈的雄心。

在服兵役前,胡兴中曾经想到国外镀一层金,然后接掌父亲创办的电声电台。退伍后,父亲给他两个选择,一是如他所愿的去英国学习,二是到基层锻炼。胡兴中毫不犹豫地选了后者,他先从机械厂的铣工做起,和别人一样搬货、跑腿,再进入轮船公司学习做人做事。

两年后,胡兴中去了父亲同行好友李元华那实习,从最基层的节目科开始。除了本职工作,胡兴中得到李元华董事长的“小灶”教育,学到了管理方面的知识。这时的胡兴中,完全是以学习者的姿态,苦心历练自己。凡成大事者必作于细,有一件小事能看出他的风格——

李元华的电台已有二三十年历史,办公室墙壁非常老旧。李元华非常务实节俭,对此并不在意。胡兴中买来了油漆,挽起袖管刷起墙来,每晚刷一面,等李元华出差回来,电台已是里里外外焕然一新。

胡兴中26岁的时候,父亲的身体渐渐不好。他“临危受命”回到电声电台,接任台长一职,成了“最年轻的台长”,并让危机中的电声电台走上正轨。

胡兴中并不满足于守业,和前妻刘安文很快进军广告业,分类广告进入全台湾前三名。

上世纪90年代初,胡兴中开始进军大陆市场。他站在上海外滩,回望黄浦江边的万国建筑博览会,感慨万分:早在50年前上海已初具现代化都市的雏形,而台湾用了四五十年时间才有了现在这个水平,按上海的发展速度,顶多再用10年就能成为世界最先进的大都市,作为一名中国人不能不为之骄傲。

1998年,由胡兴中投资的飞虹俱乐部正式开张,成为当时上海普陀区最大的娱乐项目。

一场SARS却给了俱乐部致命的打击,每月都要亏损上百万。胡兴中并没有气馁,2005年重新建立了新的企业——上海新飞虹实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了金沙商务广场和上海雅薇时尚酒店,重新出发……

胡兴中做事极重效率。他说:我一旦决定去做什么事,好,我们就去做。

胡兴中的朋友五湖四海都有。他每天的电话也没有停歇的时候。台湾朋友会询问公司选哪个位置比较合适,台湾的律法和大陆有何不同,甚至连家里的孩子上学该注意些什么都会来找他,以至于他经常要忙到半夜。经常有素不相识的台湾来客辗转找到他,他就安排并亲自陪同他们旅游、住宿。为此他甚至有过一天跑两趟杭州的经历。这样的人,想不成功都难。

他的办公室里开设了一间茶室,几乎天天都有朋友来坐坐。要是谁觉得他的茶叶不错,他就会说:我送你一盒,是我从台湾选来的;要是看中他的保健品,他会说:这保健品我也在吃,你可以尝尝,这家公司就在附近,他们还有最新引进的设备,坐椅子上戴上耳机就可以进行全身体检,你要是有兴趣,我带你去瞧瞧。朋友笑他,你可以去做台商企业的推销员了。

6年前他当上了上海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的常务副会长,但早在这之前,他就是义务“推销员”。胡兴中交友广泛,你需要推广什么产品,他需要引进什么产品,他都了如指掌,一来二去真的帮好些企业牵了线。宜兴一年一度的秋洽会,他就带着120位上海台商参加过好几回。

一定要成全母亲的思乡之情

他的父亲胡振庸人生的最后三年是在病床上度过的,胡兴中无法忘怀,当时心脏衰竭的父亲注视着他的目光仍带着往日的温情。

胡兴中说:“那时候,父亲只能吃那种调和出来的‘太空食品’,水都不能喝了,只可以用棉签蘸点水给他润润唇,人也越来越消瘦,到最后只有三十多公斤了。我经常偷偷背着人哭!”

在父亲面前,他永远表现出坚强的一面。三年,一千多个日子,每天晚上8点到10点,两个小时,是雷打不动的父子交流时间。他陪着父亲看新闻,论时事,念报纸……他还跟看护学着每天晚上为父亲按摩。那时候他已经从父亲手里接过了电声电台的台长一职,这位“最年轻的台长”背后,是数倍于他人的努力,忙得从来没有一天的假期。但再忙,他也要保证“晚上7点半必须回家”,其余的事半夜再来办。

待父亲如此,待母亲亦如是。1989年,他曾带母亲回乡访亲。他母亲绕着团氿走了一圈后说道:“你知道吗?我小时候就在这氿边上长大的,在台湾几十年,我最忘不了的就是这氿里的水……这是我心中最美的地方。”她甚至兴奋地说了很多氿边趣事。

胡兴中一定要成全母亲的思乡之情!在水岸豪庭开盘的时候,他特意赶到宜兴,站在11楼的窗台前,他半蹲下身子,模拟着躺在躺椅上的视觉高度,望着团氿的美景,他打电话给母亲:“妈妈,我在你从小长大的团氿边上呢!我买了一套氿边上的房子,您老人家坐在窗边,就可以看到你最喜欢的氿边风光!”

然而,他的母亲一直因为身体等原因,未能成行。母亲故去后,胡兴中怕触景伤情,几次回宜兴,他都没敢回水岸豪庭去看一眼,他想把房子卖掉,但最终还是保留了下来。

他对宜兴有天然的亲切感

1954年,胡兴中出生在台湾,此后也一直在台湾生活。但胡兴中对内地、对家乡宜兴一直有着天然的亲切感。

自1989年他第一次回宜兴探亲后,他每年都要回宜兴两三回,平日更以宜兴人自居,关注着宜兴的发展、变化,并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上海成立了宜兴人联谊会,其中不乏知名人士和企业家。

2012年10月8日,上海雅薇时尚酒店,一场小型的在沪宜兴同乡会正在举行,他们正在对宜兴将来的发展之路进行探讨。

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褚敏说,宜兴与上海只有2小时左右的车程,与上海的接轨应该加强;宜兴籍留美博士、星巴克企业中国及亚太区副总裁马胜学觉得,宜兴食品深加工很有发展潜力;台湾远东集团大陆首席代表吴大中认为:宜兴风景优美、文化氛围浓,正是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大好之地,宜兴可以学台湾,大力发展农家乐,开发民宿……

组织这次会议的便是胡兴中。像这样的小型的宜兴同乡会,他曾经发起过许多次,他相信,只要去做总会对宜兴的发展产生有益的影响。

他甚至打算把故乡美食也搬到自己的酒店,他热心地从每一个遇到的宜兴人那儿“套”取宜兴菜的菜谱,他将母亲给他做过的肝肠结和肚肺汤的做法描述出来,让扬州大厨复制,竟把他搞得晕头转向……

有一次,他带着远道而来的朋友在外滩玩,忽然听到几个老太太用方言聊天,他起初并没有在意,但越听越耳熟,这是宜兴话啊。他上去问:“你们是不是宜兴人啊?咱们是老乡。”他愣是把好朋友撇在了一边,与几个陌生老太太聊了许久……

和胡兴中一样,他的两个儿子也是长大后才回过宜兴,但他们也是听着宜兴的故事长大。胡兴中经常跟他们说,宜兴是我们的根,我们或许只看到了树的枝繁叶茂,但永远别忘了——是根成就了树。

树大根深,故土是根,一个人骨子里的性情也是他的根。(来源:宜兴日报)

宜人出品紫砂,深耕紫砂领域二十载,矢志不渝地弘扬宜兴紫砂文化,旨在将这份源自东方的艺术瑰宝推向全球舞台,让世界各地的壶友都能领略其独特魅力。【+微信:78917327】

相关文章

首页
微信
福利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