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他,一身正气,挺拔威严的形象有种不怒自威的感觉。而当讲起所热爱的艺术时,他俨然换了个人,眉目间温柔乍现,讲故事般娓娓道来,将他心中的山水和作品间的天地展现在大家眼前。他就是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卢焕明。
1957年出生,1976年入伍,在北京军区某部服役的六年间,卢焕明多次立功受奖,是部队的一名好兵。退伍回乡,他利用家乡岭下村现成的白泥矿,创办了宜兴工艺美术陶瓷三厂,后又受聘成为宜兴美术陶瓷研究所所长兼总工艺美术师,自此他便与紫砂陶艺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他在陶都陶瓷城创办了用个人名字命名的陶瓷工作室,在弘扬陶瓷文化的海洋里扬帆远航。
抟泥成器 瞥见匠心
2009年陶瓷城开业,卢焕明创办了卢焕明陶瓷工作室,带着对紫砂的热爱与追求,成为第一批入驻陶瓷城的业主,开始在这一方天地里潜心研究。前期制作美陶的经历,加之平时就喜欢制壶喝茶,让他研究制作起紫砂壶如鱼得水。
在制作美陶时就与泥料打交道,所以他对于紫砂泥料有了更深更早的认识。由于熟知各种泥料的特性和优缺点,在对泥料的搭配使用上也更为精准。在确定泥料供应商之前,卢焕明会对泥料的选择进行严格把关。“做陶先做人。”卢焕明始终秉持这样的观点,因此,在用料上他十分讲究,只选用大红袍、本山绿、底槽清等优质泥料。在炼泥厂,卢焕明会亲自在现场监工,不允许厂家添加任何添加剂,必须按照他的要求将泥炼制出来。泥料炼成后,卢焕明会先取一块做试验。烧制成型后,他会花一周时间的泡养,观察泥料的变化,从而判断泥料的好坏,是否达到他心中的要求。只有经过这些步骤,卢焕明才会最终确定泥料供应商,以确保紫砂壶原料的品质。
精学细作 不忘本心
创办了个人工作室后,出于对客户和作品负责,卢焕明开始思考如何精进自己的制壶技艺。当时52岁的他成了丁蜀镇成人学校的一名学生,一路从大专到本科再到高级研修班,用了9年时间,让自己成功实现了蜕变。当被问及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勇气在年过半百的时候选择再次成为学生进校学习时,卢焕明说,活到老学到老,我不能忘记做紫砂壶的初心,做好每一把壶是我的毕生追求。
在校学习期间,他选择闭店不经营,一心扑在学习上。在学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制壶技术,课后,对于他所擅长的美术和书法,他也仍然苦心练习,一样都没落下。9年时间里,卢焕明一直担任班长,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是班级里最认真的学生。很多人都会诧异,他为什么会比年轻人还学得好?他说,一方面是部队的经历让他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性,而他全都用在了学习上;另一方面是出于对紫砂艺术的热爱和对自己作品的精益求精。学习时,他把自己当成“小学生”,认真学、积极问,所以他学得最快、学得最透。但他并不满足于此,还利用课余时间给身边的同学补课,带动他们一起探讨研究,营造认真学习的良好氛围。从学校毕业后,还是会有人慕名前来找卢焕明补习功课,他也将自己所学到的东西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
苦心孤诣 推陈出新
好的泥巴一定要创作出好的作品,千年的紫砂文化要有时代的创新,为泥土讲述新故事。在多年的创作中,卢焕明苦心孤诣,师古不泥古,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不断加入自己的创新理念。
传统的《笑樱壶》是紫砂壶中的经典壶型之一,壶身呈高圆型。卢焕明想要对这个壶型进行改良,他前后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改了30多稿设计草样,在制作过程中也遇到了瓶颈,但卢焕明凭借自己丰富的经验将问题成功解决。他在外形上,将传统的高圆壶型加以改造,变成六方形,圆中带方的形态增加了壶身的线条感和立体感,简约大气中不失利落沉稳,他给这把壶取名为《六方笑樱壶》。该作品一经问世便受到了众多老客户的追捧,供不应求,还荣获2020第十一届艺博杯工艺美术精品大奖赛金奖。
卢焕明自小爱好书画,在紫砂创作过程中,他渐渐开始思考如何将书画与紫砂完美结合起来,创作出一些与众不同的作品。好的陶刻作品,制作者必须有较高的文化和艺术素养,而卢焕明正具备这一点。他的作品《石瓢壶》,是传统的光器,刚柔并济,他创造性地在壶身一面刻画上松树与鹤,二者姿态优美,相互配合,富有生气,虽俱为常见之物,却各具神异禀赋,给人无限想象。壶身的另一面则写上了“清新延年”,表达美好祝愿,这把石瓢壶也因为书画的装饰显得与众不同。作品《觚菱》,卢焕明在壶身正面用怀素草书书写了“修身结茶缘,自然享清福”,而背面则是用陶刻方法展示的茶圣陆羽的形象,该作品将茶与陶完美结合起来,荣获2020第十一届艺博杯工艺美术精品大奖赛金奖。
不仅仅是在制壶上创新,就连装茶壶的包装袋,卢焕明也亲自设计,袋子上的书法和绘画都是出自他之手,前来购买茶壶的客户拎起袋子便能感受到满满的文化气息,从细节之处感受到他的用心。(文章来源:宜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