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五月的一天,云淡风轻。苏州工业园区现代大道旁,一个闹中取静的老小区,徐国源教授的家就在这里。
客厅茶几上的紫砂壶,画案上的笔墨纸砚,书柜里文学和新闻类的书籍,这些都是他喜欢的物件。
格子衬衫,边框眼镜,微微的笑意伴着时不时冒出的几句地道宜兴话,让人有种清风徐来的感觉,温暖而亲切。
“来,家乡小妹妹们,你们先坐,我给你们倒杯茶!”虽然是第一次拜访,他却待我们如老家来的亲戚一般,霎时没有了距离。我们围着茶几坐了下来,阳光和煦,茶香四溢,徐教授的故事也在这样温馨惬意的气氛中被娓娓道来。
与研究生交流互动
温暖的乡情——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宜兴有山的坚韧和水的温情。宜兴人做事执拗,勇于担当,有家国情怀,这是山赋予的性格;宜兴人从不藏污纳垢,做人清白有底线,不做亏心事,这是水的本性。”
“溪空云冻雪霏霏,何事渔舟独未归?隐隐白衣人把钓,茫茫素练浪冲矶。半身蓑笠忘寒暑,一色乾坤浑是非。此景从来难写照,云林淡笔或依稀。”这首格调明快、意境深远的诗,名为《洴浰雪蓑》,出自清代词人徐喈凤之手。徐喈凤,字鸣岐,号荆南山人,是和陈维崧唱和最密、相知最深的盟友之一,是阳羡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也是徐国源最先聊起的话题。对于徐国源,徐喈凤不仅是与自己血脉相连的八世祖,也是对自己影响很深的先贤。
1965年出生的徐国源,有着和普通农村孩子一样的童年。在当时宜兴扶风乡夏芳村的徐塘田,他喜欢在河边嬉戏、到村头看新娘,爱听爷爷讲《水浒》《三国》,但听得最多的还是父辈口中关于徐家祖辈徐喈凤的一切:他幼时聪颖、刻苦,因家贫很早就挑起生活的重担,半耕半读地完成学业;顺治十五年高中进士,送诰封的报事船敲锣打鼓进村时,他还在田头割草施肥;他颇有政绩,却因清“奏销”大案,与江南许多士人一起,被革了官职;访友,远游,填词,唱和,是他晚年生活的集中写照;回到故乡后,他完成了《绿荫轩词》,康熙二十五年还主持重修《宜兴县志》……即使是很多年后,徐国源的脑海里还能拼叠出这样一幅幅剪影。在徐喈凤的影响下,少年时代的徐国源就喜欢写一些顺口溜、打油诗,又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于是1982年高考时,他自然而然地选择了苏州大学中文系。
17岁就离开家乡,但乡情是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印记。徐国源经常用诗性的语言,把自己对故乡对家的记忆和想念付诸笔端——“我的家/是父亲背来的山/石块垒砌的老宅/在时间的风中/一点一点皲裂了”“菜花黄了/麦田绿了/南瓜藤往上爬了/牧童坐在牛背上了∕远处的村寨起炊烟了/我跟着你昨天的影子/看戏去了”《雪还在下》《少年的天堂》《父亲》……这些年,无论在哪,只要想家了,他总是会随手写下些文字,不一定发表,聊以自慰而已。
徐国源说,每次回去,都发现宜兴变化很大;他说,高塍的猪婆肉,和桥的豆腐干,这些都是宜兴留给他的美好记忆;他喝茶喜欢用家乡的紫砂壶,喜欢自豪地说紫砂壶的种种好处,还曾经带一位台湾籍日本学者到宜兴来买过紫砂壶;每次在学校碰到宜兴籍的老师和学生,他都会觉得格外亲切……在他眼中,宜兴有山的坚韧和水的温情。他所接触的宜兴老乡,大多聪敏而不外露,坚信靠本事吃饭,有务实之风,不论是出门求学,还是在家学艺,非做到精绝不可。他说,他一辈子“乐做宜兴人”。
在韩国传播中国文化
钟爱的事业——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新闻行业和其他行业不同,与社会接触面更广,更为人们所关注。它让我时刻保持好奇心,关注新鲜事物,勤于思考,也改变了我的一些思维方式。”
徐国源的兴趣非常广泛。1986年,他从苏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曾经在苏州评弹学校教过文学创作课程,也在苏州博物馆从事过民间文学采风和研究。1995年,苏州大学成立新闻系(现凤凰传媒学院),徐国源受邀重回母校,从事新闻理论事务课程教学。“其实,新闻方面我算是半路出家,边学边教,我自己也从中成长不少。”在徐国源看来,研究新闻,让他时刻保持好奇心,关注新鲜事物,甚至改变了他的一些思维方式。这也无疑让徐国源的研究目光,放在了文艺学、当代文化与媒体传播、民间文化研究等更多的方面。
也正是这份好奇心,让徐国源在2007年早春,前往韩国蔚山大学人文学院作为期一年的讲学。在这一年里,他的生活是简单、孤独却又充盈的,很多事物,他现在说来仍饶有兴致:蔚山大学举办学生活动周,各个学院在广场和路口安营扎寨,摆出自制的各色菜点、水果和饮料出售。他在闲逛时被一位学生喊住,非得请他品尝一下她做的水果冰淇淋,等到他奉送一句“味道好极了”才肯放他离开;学生演出中,他们请来著名歌星,和自己同台献艺,引来观众雷鸣般的掌声和“韩国式”尖叫,比之国内的学生表演,似乎少了一些严肃正经,却多了一些轻松自如……
当然,面对异国学子,他也不遗余力以其特有的略带宜兴口音的普通话,传播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和他本人的研究成果,在讲课时,他说《论语》中的教育思想,聊中国的民俗文化;在活动中,他主动展示国内的风景照片,还为中文演讲比赛担任评委……这些,也为他赢得了不少赞誉。
为期一年的讲学生活,他近距离感受、体会和考察韩国无处不在的娱乐文化,并在教学之余,与韩国学者讨论大众文化的相关问题。韩国大众文化的历史和现状,也为他理清相关问题提供了比照,到2008年春节归国时,他的大众文化研究课题也完成了近20万字。
2009年,徐国源被聘为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副院长。但2012年,他却毅然辞去了这一职务,因为他想专心从事教学和科研。徐国源说,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也日趋平淡,唯一专注的便是自己的专业了。他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偶尔空闲时,会和学生一起出去文化考察,会应邀作舆情危机、新闻发言人等方面的讲座和培训。对他来说,做学问已经和生活连在了一起。
珍惜每一段师生缘
慈父般的老师——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初识徐老师,深色着装外加一支烟是当时的第一印象。后来我们发现,他低调朴实、谦逊温和,常常面带微笑与学生交谈,一派学者风范。有幸得到徐老师的指点,这是值得珍惜一生的缘分。”
凡是徐门弟子,肯定会加入一个QQ群——清风徐来。“徐”字来源于徐国源的姓氏,“清风徐来”意味着他对学生的关怀犹如清爽和煦的微风,沁人心脾。这个QQ群是徐国源的学生们自发组建的,不仅方便平常的学习和就业信息的交流,还把大家团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而徐国源无疑是这个大家庭的慈父。
慈父般的老师,时时刻刻都把学生放在心上,以学生的需求,为自己的追求。在徐国源看来,虽然已经是读了近20年书,依然有很多研究生不知道怎么规划自己的学习。徐国源觉得,研究生与本科相比,应更注重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徐国源特意为他的研究生开出了三步走的“学习良方”:研一,多听课多读书,扩充自己的知识面,逐渐进入到学术研究这个角色中来;研二,开始参与课题研究,在实践中学会具体的操作和研究方法;研三,自己选择课题,在他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研究。在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中,学生们得到了锻炼和成长,也真正体会到了“研究生”三个字的内涵。
而在课堂教学中,徐国源也暗含巧思。这位慈父般的老师,很多时候比学生还要着急,希望学生在课堂上能沉浸在学术之中,总是想着该用什么形式上课,怎样才能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信息量,于是不断地对教学形式进行探索与创新。最终,他选择了“席明纳”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起源于德国并广泛应用于欧美大学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说,他借鉴了凤凰卫视“说新闻”节目的形式,请每位同学花一周的时间来准备、策划自己的题材内容,在课堂上说给大家听,并接受他的点评。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2010级研究生浦颖娟和封叶馨对此印象深刻,她们清晰地记得老师每次都会认真听完并做好笔记,点评还会细致到某个字词和语调。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们都在切身体会中领悟到了新闻报道的要点。此外,考试形式也是独特的,徐国源从不让学生书面答卷,而是让他们独立完成一次新闻采写。
对于学生,徐国源不仅仅只是简单的传道授业解惑,更多的时候他总会用自己的有心举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传授他们做人、做事的道理。有一次,他带学生一起外出考察,他和其他老师走前面,学生们则跟在后面。当天现场的人比较多,所以他时常转过身来看学生们有没有跟上,有没有走丢。虽然是简单的一个动作和眼神,但这个举动却让学生们心生暖意,倍感安全。徐国源和学生的关系极好,经常邀请学生到家里做客,有时还吃“自助餐”,从烧菜、煮饭到收拾碗筷,都是他和学生一起动手。在和学生们互动的过程中,他会“批评”学生扫地和擦桌子姿势不对,提醒他们应该学做家务活;他教学生为他人茶杯续水的细节,学生们注意到了,他便赞赏有加;每次聚会结束,他总是再三叮嘱学生要互相照顾,注意回校路上的安全。在他如春风化雨般的言传身教下,学生们都健康茁壮地成长起来,成为一个个有心之人。
那天,在徐国源家中,虽然是休息日,可他的短信提示音源源不断。这些短信,大多是他的学生发来的,有的是问候,有的是请教论文,还有的则是请他出去参加聚会。他说,他和学生的关系一向很好,既是师生,也是朋友。
每一年都有不少学生在徐国源的指导下完成学业,他可以算得上桃李满天下了。在他的脑海里,他的弟子永远是最棒的,即使已经毕业许久,他对他们中很多人的研究方向、擅长的学术领域了如指掌,而且话匣子一打开,便开心得收不住。他如数家珍地描述起他的弟子:路鹏程,做学问很认真,是学术上的后起之秀,研究生时就有很多论文在权威期刊上发表,现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新闻学系;刘峥峥,是《福布斯》杂志中文版记者,他的财经评论在圈内颇有声誉;姚峰,原来在《21世纪经济报道》做记者,后来被赛维集团相中任公关部长,现担任晶科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还曾被评为“中国企业十大新闻发言人”之一。
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央视等等,如今,徐国源的学生几乎遍布全国各地的媒体机构。但对待每一位学生,他从来都是一视同仁、平等看待,不会因为成就大小而有所偏爱。“学生是老师‘学术生命的延续’,做老师的总是希望自己的学生能成长得很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看着每一个在自己岗位认真奋斗的学生,我都感到骄傲和开心。”徐国源说。
与韩国学者合影
【人物档案】
徐国源,1965年出生于江苏宜兴,文学博士,现任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2012 年任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副院长。1986年大学毕业后,曾从事民间文艺及民俗学调查、研究及编纂工作,1995 年起在苏州大学文学院任教,2007-2008年在韩国蔚山大学人文学院任客座教授、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学、当代文化与媒体传播、民间文化研究。著有《典范转移:中国大众文化的出场视域》《草根传播与乡村记忆》《知识分子与大众传媒》《传播的文化修辞》等,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
来源:宜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