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宜兴人:般若莲花处处开 ——访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理事董群

【引  言】

提起宗教,不管信与不信,一种神秘和敬畏总会在我们心里油然而生。信仰者自有信仰的理由,而不信的人始终会保持怀疑。或许在宗教面前,人类思维可以达到的位置终究有限,要不为什么佛法中会经常出现“不可思议”这四个字呢?然而,却有人执着地去研究宗教,花费一生的时间去探究宗教的玄虚。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理事、江苏省民族宗教研究会副会长董群,正是这样的一位宗教文化学者。30多年间,他打开了探究宗教伦理的大门,更以传播者的身份,向世人传递真善美。

与佛结缘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董教授用拉家常的语调,跟我们讲了佛学文化,道理很直白,也很生动,从他的嘴里讲出,自有一番举重若轻的智慧与积淀。

3月29日上午,风雨交加。而位于大觉寺西净楼的会客接待室内,却是另一番宁静模样。“第二届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理论实践学术研讨会”正在那里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数十位佛学专家、学者、爱好者们,正带着各自的研究心得,交流发言。有别于其他领域的研讨会,这里没有学者间的观点碰撞,也没有门派里的意见对峙,有的只是每一个人对人间佛学的参悟、追求与分享。就是在这个充满学术氛围的环境里,我们第一次见到了董群教授。

没见面之前,我们一直在猜想,研究佛学的教授会是什么样子?是一副慈悲心肠,还是满口佛语经理?作为知名的宗教学者,我们又该用怎样的话题拉近彼此的距离……但是直到真正见了面后,顿觉所有的担心都是多余的。董群教授不仅不是想象中的“老学究”般难以接近,相反,他待人的态度始终谦和有度、平易近人,言谈间还经常语出幽默,种种“腹黑”式的话语,常常惹得周围笑声连连。从他身上,我们理解了“法由人弘,道由人兴”的含义:同样的道理,不同人讲来,会有不同的效果。董教授用拉家常的语调,跟我们讲了佛学文化,道理很直白,也很生动,从他的嘴里讲出,自有一番举重若轻的智慧与积淀。

要说董群的佛学文化研究历程,首先得从哲学讲起。1979年,就读于宜兴市新芳中学的董群,迎来了人生第一个重要的考试——高考。当时全班共有学生60多名,最后考上大学的只有两三名,而成绩优异的董群就是其中的一员,那年他顺利成为南京大学哲学系的一名新生。如今看来,那时候的董群就是现在俗称的“学霸”,年方十八的“学霸”去学哲学,这件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他是个少年老成、勤于思考的孩子。其实,不然。董群去学哲学,完全出于偶然。“老师说我的政治学的不错,建议我去学哲学,所以我就学了。”没想到,这个看似随意的选择,最终却成就了董群,成为他攀登事业高峰的重要基石。也许,那位老师才是真正的慧眼识珠,早早地看出了年少董群身上沉稳、执着、认真、踏实的那股劲,引导他走上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中国有句老话“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四年的本科学习让董群明白了哲学的基本含义。他认为,哲学就是教大家认清自己、把握本质、掌握方法,也是告诉世人如何去爱、去追求和运用智慧。虽然学习了四年,但董群始终觉得自己只探究到了浩瀚宇宙的一角,为了探知更为广阔的哲学世界,他又报考了安徽大学哲学系,跟随导师乐寿明攻读硕士学位。那段时间,他专攻的领域更加细化,从中国哲学向中国佛教哲学延伸。

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如磁铁般深深地吸引着董群,牵引着他不断地向更高的领域迈进。研究生毕业后,他继续北上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博士,师从国内泰斗级哲学大师——中国哲学史专家、佛学家、教育家石峻先生。“一路走来,我与佛学的缘分,仿佛水到渠成。”那段时期的学习,让董群的眼界更加开阔,同时,对做研究的态度也越加虔诚,他说:“老师常常教导我们,做学问要能甘于寂寞、敢于坐冷板凳。他老人家一辈子对待学问都是心无旁骛、认认真真,这份执着和坚持让我深有感触。”

用佛学思想启迪生活哲理

“什么是忙,心亡则为忙,所以按照六祖慧能的思想,形劳心闲,方为禅入世之法。”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的总结令我们会心而笑,凝神而思。

1993年,博士毕业后,董群回到了江苏,在东南大学任教至今。21年来,他在金陵著书立说、教书育人,其思想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成为涉及哲学、佛学、伦理学等领域并有着大量著作的文化学者之一。

大隐于市。即使身处六朝古都、繁华都会,董群对佛学的参悟也从未停止。按照他自己的话,就是在不断地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佛教文化。佛教自2000年前由印度传入中国,经过2000多年浸润碰撞,已深深渗透进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很多日常习语皆来自佛教文化。作为一名现代学者,董群常常在思考佛教文化与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关系。在各种场合,也常会有人向他请教:佛教有哪些基本观念?当此浮躁年代,现代人从佛教文化当中又可获得怎样的启示?董群认为,建设适应现代社会的佛教文化,不能离开现实的社会、人生。也就是说,不能断绝和现代社会的沟通。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方向,是要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于建设精神文明的工程,佛教是大有贡献之处的。但我们常常听到,人们对于佛教的误解,把佛教等同于算命等封建迷信。这说明佛教和社会的沟通还不够。”

为了增进佛教与社会的沟通,21年间,董群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行者,一边“孤独”地研究着一切与中国佛学有关的内容,出版书籍13本、学术论文近百篇,一边通过授课、讲座等方式,传播佛教文化思想精髓与普世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很多人会认为佛学太深奥,参悟之人必有慧根,但是董群却认为,只要是会生活、了解生活本质的人,就是有觉悟的人。

董群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曾经有人向一位禅师请教怎么修行,禅师问他:你今天喝粥了吗?对方回答:喝了。禅师说:那就行了。这段对话,很多人看了都不明白,参不透禅师究竟是什么意思。其实禅师的意思很简单:在正常生活中,人喝完粥后要做的事就是洗碗,而洗碗是自己去做的,表达的是“自己的事情自己要承担”的意思,强调的是循序渐进的修持。董群说,现在人什么都想快,对于理解事物,也是希望能够“本性顿悟”,即:不经过循序渐进的修持,通过直达本性的觉悟。也可表达为:当下自悟而一跃顿悟成佛的方法。董教授顺便自嘲说,自己至今都未领略到“顿悟”的禅悦。然而,他为自己和现代人开出了一副良药,“是否能治病,冷暖自知”。“忙”是现代人挂在嘴边的字,“什么是忙,心亡则为忙,所以按照六祖慧能的思想,形劳心闲,方为禅入世之法。”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的总结令我们会心而笑,凝神而思。

“淡定”学者的“执拗”事

《中国三论宗通史》称得上是一本佛道中人看了,能有所收获的书。撰写此书所耗时间、精力,财力,难以计量,但是再赔本他也愿意,这是他作为一位佛学研究者最朴素的著书初衷。

与董教授交流,记者脑中总是不经意浮现出这样一句话:“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对于世态的分析,往事的回顾,他总是语气平静,慢言细声。也许,这就是一个研究哲学、宗教、佛学的学者的修行境界。但“淡定”的语气中,记者却“逮”到了好几则他作为学者特有的“执拗”轶事。

在董群先生撰写的十多本著作中,2007年底出版的《中国三论宗通史》是最耗费他心血的一本。在书的后记中,他提到这本书动笔是在1997年,穷十年之功写就的这本佛学著作著书过程坎坷,也是他学术“执拗”的最好注脚。由于三论宗的起始朝代是隋代,通史“通”的年代历时上下近1500年,资料的收集难度大、需要阅读的文献数量更大。十年间他调查、考证、研究、整理、创作,甚至还去北京、台湾等地以及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考证和交流……写此书耗时间、耗精力,还耗财力,是个板上钉钉的“亏本”买卖。“作为一个学者,学术从来都不能用效益来衡量。”董群用他平淡的语气告诉我们,尽管写这本书和普通人关系不大,卖不掉几本,但对于三宗论的兴衰沉浮,称得上是一本佛道中人看了,能有所收获的书,所以他再“赔本”也愿意,这是他作为一位佛学研究者最朴素的著书初衷。

而在生活中,他表现出来的“执拗”又特别有原则。他告诉记者,前几年去台湾,老是要走国际航班的通道,心里觉得很不舒服,认为完全可以在“国内出发”通道标牌上附注“包括台湾”几个字。而且那时寄给台湾的邮件,邮局给填的单子也都是“国际包裹单”,工作人员老是以“我们没有台湾地区专用单据”为理由让他凑合填了,这都让他感觉很“疙瘩”。而尽管知道可能没用,他还是多次和机场、邮局的工作人员提了这个意见。好在“现在已经改过来了”,说到这里,“淡定”的他长舒了一口气。

他还说到,在一次和美国学者的学术交流会议上,对方用武断的语气讲中国没有出版自由,当时现场的人都没有了声音,只有他觉得这是原则问题,不能忍气吞声,于是站起来,用中文反问美国学者“谁说我们没有出版自由,如果没有出版自由,那么多书怎么出版的?”董群觉得,面对这些大是大非的问题,我们不能含混着就过去了,必须明确摆明态度,事实上,有理有据的“执拗”也并不会造成交流的不和谐。“在对于这些事关大体的小细节上,如果我们含糊了事,别人就会觉得我们默认,这是不可以的。我知道,也许对方不会因为我的一次坚持而改变立场或观点,但是我相信,我的坚持一定会给他留下深刻印象。至少,以后再说到相关内容,他们就不会那么理直气壮、理所当然了。”

此次,受“第二届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理论实践学术研讨会”的邀请,董群回到故乡,这是他第一次在家乡参加研讨会。虽然住在南京,但是因为从事研究的专业性,董群少有机会回乡。尽管如此,每次回来,看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他都感到非常自豪。“说了不怕你们笑话,大觉寺我还是第一次来。星云大师重建大觉寺,无论从普及人间佛教思想,还是提升宜兴城市知名度、增加文化底蕴,都是一件好事。善是佛教思想的重要核心,相信在这一思想的浸润下,人杰地灵的宜兴将会呈现越来越美的风貌。”

采访董群,像是接受了一次传统文化的洗礼。他的人文理想,借由佛学上通下达,实现了对日常琐事的超越,并最终实现自我精神的提升。短短两个多小时的采访中,他平静朴实的话语始终透着一股温良笃实的谦谦之风,让人折服,相信这份从容也将伴随着董群教授继续前行在喧嚣之外的学术之路上。

 【人物档案】

董群,1961年生,江苏宜兴人,哲学博士,师从著名哲学史专家石峻。1993年7月起供职于东南大学。他的研究方向主要为:佛学、宗教伦理、中国哲学。在海峡两岸出版的各种个人独立著作集中于佛学和宗教伦理,包括佛教经典释译之《法华经》、《正法眼藏》、《从容录》、《原人论全译》,以及《禅师禅》、《禅宗伦理》、《融合的佛教》、《慧能与中国文化》、《禅与创新》、《中国三论宗通史》、《佛教伦理与中国禅学》(个人论文集)、《中国佛教百科全书·人物卷》和《历史卷》(合著),最近完成了《汉语佛教伦理研究》一书。

本版摄影:马  超  翟霄帆 (部分图片为资料图片)

来源:宜兴日报

宜人出品紫砂福利站精选优质紫砂壶,限时特价,错过可惜!与亲朋好友一起团购,更多优惠享不停!赶快加入我们,用优惠的价格,买到心仪的紫砂壶,享受茶艺的乐趣!【+微信:78917327】

相关文章

首页
微信
whatsapp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