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与佛教密不可分,而作为茶器之首的紫砂壶,也与佛教渊源颇深。紫砂中有许多与佛有关的紫砂壶,各有特色。
今天咱们从一把诞生在佛门的紫砂开始说起,来聊聊紫砂壶中的佛缘。
据《阳羡茗壶系》所载,正德年间进士吴颐山的书童【龚春】,在陪同主人在金沙寺读书时,发现寺中有一位老和尚很会做紫砂壶,龚春就偷偷地学。
阳羡茗壶系
后来他用老和尚沉淀在缸底的紫砂泥,仿照金沙寺旁大银杏树的树瘤形状,做了一把壶。烧成之后,非常古朴可爱,是真正诞生在佛门的紫砂壶。
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这种壶式称为【供春】,既取了龚春名字的谐音,又有供奉春神之意。
供春壶
说到这里壶友们肯定疑惑,和尚不专心礼佛为什么还做起了紫砂壶?
这和佛教倡茶密不可分,佛教认为:茶有三德,即“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且不发。”有助佛规。
佛手茶叶罐
佛门以茶供佛,以壶侍茶,自然紫砂与佛就有了密不可分的渊源,紫砂壶种很多都带有佛教元素。
例如【僧帽】,是传统的紫砂器形之一,因其造型来源于僧帽而得。口沿上翘,前低后高,是佛教文化与紫砂壶结合的典范之作。
僧帽壶
又如【百纳壶】,采用佛家僧衣作为主题,充分运用紫砂材料特质,实现最佳肌理效果。借以抒发僧人“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的苦修之心。
曼生百纳壶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出自经典佛经《心经》,是紫砂壶常见的刻绘之一。往往刻绘完成后,还要用佛教七宝之一的黄金描绘。
心经西施
在壶身上刻绘经文,或与佛教有关的图案,是常见的紫砂刻绘装饰。文人壶的鼻祖陈曼生,笃信佛教,他的壶铭就有许多佛教元素。如笠阴壶铭为:“笠阴喝,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
曼生笠阴壶
紫砂艺术与佛学予人不同的感观,然由形而入神,内核却有相似之处,追求的都是内在感受。在时间的长河中,紫砂已经成了佛教艺术的载体。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紫砂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