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边的八把曼生壶 一把曾用来装酱油(1)

唐云艺术馆座落在西子湖东岸南端,它南接长桥,东临万松岭,北近柳浪闻莺,西与雷峰夕照相映成辉,融山川万物于其中,气韵独得。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馆内杉木参天,四季花木葱茏,风景秀丽,艺术氛围浓厚,可谓天堂之“圣境”。“紫砂百家”本期就带您来看唐云艺术馆中的八把曼生壶的故事(1)。

合欢壶

底款:阿曼陀室 把款:彭年 铭文:试阳羡茶,煮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欢喜  曼生名

壶形如两只上下相互扣合之碗,天地相合,故名“合欢壶”。壶盖为隆起之“虚截盖”。圈足与壶身和谐暗结(指相接处填泥而使之呈曲线相接)。壶把略显松弛两端与壶体暗接,壶嘴短朴、略粗壮也与壶体暗接,其中之妙在于减弱嘴、足、把之分量而统合于壶之全体,壶钮大小与壶体切合,看似简单,实则最难,又与盖顶明接,点睛提神,统括全身。高明之举,世人难识也。

收藏故事:刚到上海不久,唐云在酒会上无意间听说有一位叫阮性的人要出让一把曼生壶。通过朋友的介绍,唐云见到了这把茶壶。那壶的颜色及造型已经使唐云喜不自胜,壶铭更像醇酿一样使他陶醉:“试阳羡茶,煮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欢喜”。当时生活还漂泊不定的唐云,多方筹借才凑足四两黄金,买下了这把合欢壶,为他的“八壶精舍”树立了根基。

合欢壶

底款:曼生 把款:彭年 铭文:八饼头纲,为鸾为凰(上羽下王),得雌者昌 曼生铭

颜色红而不艳,俗称大红袍。铭文饰于壶肩成环状。按紫砂成型技法,壶身是用二块泥片对合而成。壶名取合欢,十分贴切,且寓意深长。观赏此器,推测是曼生亲手制作,后经彭年修饰的作品。理由:一、上海博物馆藏画有曼生“余又爱壶,亦有制壶之癖”的记载。二、上下二块泥片,厚薄相差较大,若彭年等专业制陶艺人,不会犯这种低级差错。三、壶的圈足,子口都很不圆正,即便经彭年加工亦难纠正,属“胎里病”。

收藏故事:云一直是古玩市场的常客,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天,唐云又来到古玩市场,走进一家古董店。老板和唐云闲聊,试探着他想买什么东西,就谈起了“曼生壶”。店老板手上恰好有一把,壶主病了,急需用钱才出售。一听说有曼生壶,唐云非常高兴,赶忙让店主去取来。只见壶底有“曼生”印,“八饼头纲,为鸾为凰,得雌者昌。”虽然当时还未明了壶铭的含义,唐云已对这把壶爱不释手,最终多方筹措了二百五十元大洋买下了。这是八壶精舍第二把茶壶的来历。

笠荫壶

底款:阿曼陀室 把款:彭年 壶铭:笠荫暍,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

此造型应为曼生首创之式。所见多种十八式版本中均有此图形。它借鉴时人遮阴挡雨的雨帽,适度变体创作而成,是借物造型的典范之一。(同类的还有井栏、柱礎、瓦当等)它的咀、把曲度变化与上小下大的壶身极度协调合宜,显现既隐又巧的神气,其把之内呈圈孔结构,弥补了壶身上下相接凹角之节奏。配盖协调应为美事。若内注佳茗以手抚摸滌擦型制贴切。

1979年,唐云去南京参加中国画的评选工作,和亚明相遇。酒余饭后,他们在一起聊天,亚明说到他家有一把茶壶,是用来装酱油的,壶嘴被堵住了,用铁丝也无法搞通。“你拿来我看看,能不能给你把它弄通。”唐云说。

隔了一天,亚明果然把装酱油的紫砂壶拿来了。唐云拿着沾满酱油的茶壶在手中把玩,有点爱不释手的样子,绝口不提通壶嘴的事。亚明有些不解。“这东西很好,你留着玩吧。”唐云说。茶壶没有通,亚明又把它带回家中,扔在一角。

过了几年,唐云和亚明去山东,参加全国美协会议。两人在一起谈天,唐云又提到了亚明那把茶壶,并告诉那是一把曼生壶。见唐云喜欢,亚明当即表示把壶送给唐云。

匏壶

底款:阿曼陀室 把款:彭年 铭文:饮之吉,匏瓜无匹 曼生铭

此壶泥色独特,应为精心配比所得,制作工艺娴熟、精到,有珠圆玉润之感。壶型得手蕴雅,非常可爱。自酌敬客两相适宜。此耐人寻味的造型历史以来极多作者摹形复制,因此匏瓜实际上已成为历史传统经典之作。

提起曼生壶,唐云总是说:“这要感谢胡若思。”胡若思是大风堂的门人,山水画家。有一次,胡若思到了苏州,在旧货商店看到这把壶,就自作主张地给唐云买了回来。

唐云一看,原来是一把“匏壶”,是曼生壶中不多见的一种造型。那壶铭简洁古朴明了:“饮之吉,匏瓜无匹。”后来,唐云得到这把壶的拓本,才知道这把壶原为清代大收藏家吴大徵的藏品。吴大徵是唐云的好友吴湖帆的祖父。这把壶应该是吴家的传世之宝,不知为何流落市井。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紫砂百家

相关文章

首页
微信
福利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