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宜兴人:苦难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记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万伯顺

【引  言】

万伯顺坐在丁蜀虞墅老家门口,手捧紫砂壶,倒上一杯酽酽的宜兴红茶,眼前、耳畔都是熟悉的面孔、熟悉的乡音,他很享受家乡的秋天,连空气都是香甜的。

此刻,他只是归乡的游子,讲着原汁原味的宜兴话。

“现在回趟宜兴很方便,半天工夫就到家了。”研究有机化学的科学家、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万伯顺,珍惜每次回家的机会。此行他是到上海出差,抽空回老家看看。

眯眼望向村口方向,夕阳的余晖将51岁的他引向记忆深处。远远地,一个半大小子正撒腿向他跑来……那是19岁的自己,手里紧紧攥着大学录取通知书,一口气从七八里外的周墅中学飞奔回家。那年夏天,大队里最高级的交通工具——手扶拖拉机送他到车站搭车,去南京念大学,三姐把自己的嫁妆——一只军绿色皮箱送给了他……

万伯顺的名字里有个“顺”字,年少时却因为家贫过得十分艰苦,他因此学会坚持、懂得友爱、磨砺意志……他深有感触地说:“苦难,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他感谢故土,感谢亲人,感谢年少时经历的苦难,这一切,支撑着他走得更远、更踏实。

所有的实验数据都来之不易

拎着菜担子上课的“锅盖头”少年

人一生中的念想是不断变化的。“长大了我要当工人!”年幼的万伯顺常常仰望着天空傻傻地想。上高中时,他的想法变了,想去大工厂生产更多的化肥出来。

高中同学张荣发至今还记得,当年那个又胖又矮剃个“锅盖头”的乡下少年万伯顺,有时竟会带着菜担子来上课。

万伯顺的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他是长子,上面三个姐姐,下面一个弟弟,母亲偏心,一锅粥烧开后,总是先捞干的塞给他。但他还是饿得慌,天一黑,父母就催他们上床睡觉,睡着了就不饿了,天一亮就起来,帮衬着父母上街卖菜,拎着菜担子去学校也是没法子。

刚考进周墅中学那会儿,同学们都看不起这个拎着菜担子的乡下少年,几次摸底考试下来,万伯顺总分排名全班第一,让大家刮目相看。万伯顺性情随和,张荣发当时戴1200度的眼镜,看黑板上的字模模糊糊的,经常去问他功课,万伯顺有求必应。

乡下少年万伯顺其实很会过日子。放学后、假期里,摸鱼、赶虾、照黄鳝,他样样精通,所有的工具都是他自己动手做的。“战利品”舍不得吃,统统拿到丁蜀的大木桥一带去卖。当时,一斤虾子能卖两三角钱,收获最大的一次一共卖到三元钱,交给母亲买回盐、酱油、萝卜干等好多东西。

拣破烂也是他的生财之道,废铁、铜丝、破布头都是他眼里的“好东西”,连西瓜皮也不放过,捡回家洗洗干净炒或凉拌吃,运气好的话还有好多红瓤剩在里面,就是不错的水果。他笑说,有次跟生产队的船去交公粮经过一片菜地时偷摘了番茄吃,那真是少年记忆里最大的美味了;而他印象中当时最奢侈的事,是星期天去丁山街上吃碗五分钱的小馄饨。

做惯各种各样小玩意的手,“玩”起化学实验来自然得心应手,加上千变万化的化学反应,万伯顺对化学课情有独钟。学到合成氨的内容时,听老师在课堂上讲“合成氨用于农业生产能大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他的心一下子亮堂起来:将来我要学应用化学,去大工厂生产更多的化肥出来,父母就不用再这么辛苦了,乡亲们的日子也会越来越好。

1981年,万伯顺高中毕业,填报高考志愿时,选的都是化学专业,一纸南师大化学系的录取通知书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乡情乡音最亲切

“日本人搞出来的东西,我们肯定能搞出来”

去南京上大学那天,大队里用最高级的交通工具——手扶拖拉机送万伯顺到丁山汽车站。在大学里,同为宜兴人的班主任激发了他更高远的理想,万伯顺告诉自己:“将来我要当科学家!”

在那个年代,普通农家出个大学生是件“天大”的喜事。母亲立马为他赶制全新的被头铺盖,二姐给他送来了上海牌手表、的确良衬衫,三姐把自己的嫁妆——一只军绿色皮箱也送给了他。出发那天,大队派出了最高级的交通工具——手扶拖拉机,送他到丁山汽车站。

大学四年,同为宜兴人的班主任老师欧忠平,对万伯顺影响非常大。欧老师来自宜兴新庄,他不但教会万伯顺如何创新,还经常鼓励他:“不要满足于本科毕业,一定要通过继续努力,争取到中科院去进一步深造。”

从踏进大学校门的第一天起,万伯顺的理想就改写了:“将来我要当科学家!”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1985年,他大学毕业,恰逢我国第一次实行硕士免试推荐,他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成为南师大化学系历史上第一个免试推荐进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硕士研究生。

第一次去大连,万伯顺终生难忘:“当时我是从丁蜀坐车到无锡,再转火车到上海,排了一夜的队才买到去大连的船票。为了节省四五元钱的旅店费,又赶回家里,第二天再赶到上海坐轮船!”整整折腾了三天三夜,他才如愿抵达大连港。如今想起来,这样的经历真是万伯顺版的“致青春”。

大连化物所是我国化学物理研究水平最高的院校之一,万伯顺的导师郭和夫先生是我国早期著名的有机化学家、中科院第一任院长郭沫若先生的大儿子。1986年,我国还没有高效农药,但日本有,郭先生鼓励他:日本人搞出来的东西,我们肯定能搞出来,你去尝试一下,不要被已有的框框框住。

从此,万伯顺一头扎进实验室,试遍了当时组里所有的和能买到的非贵金属,期间,他还在郭先生的安排下,到上海有机所合作研究了半年。1988年1月,一种效果比当时日本产品还要好的催化剂诞生了。当年,“881”催化剂就应用于甲醇菊酯农药生产,填补了国内一项空白。时至今日,“881”催化剂仍然在工业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段经历对他意义非凡,不仅让他初尝科研工作带来的乐趣,老一辈科学家的严谨风范、把握方向的敏感能力、鼓励研究生大胆工作的非凡魄力更让他为之深深折服。

万伯顺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郭先生推荐他去刚成立不久的大连大学化学系工作,帮助建立有机化学实验室、物理化学实验室。期间,他还代表大连大学和企业合作,成功开发了新的化工产品——二苯甲酮,当年投产获利40万美元。《大连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发了这条消息。

1996年,时任大连大学副教授的万伯顺回到大连化物所攻读博士学位。1998年,他提前半年博士毕业,成功竞聘为该所精细化工研究室催化杂环合成研究组(202组)组长。

把学生培养成有头脑的科研工作者

每一个实验数据都是掉层皮换来的

“小时候吃的苦对我影响很大,长大后我比一般人能吃苦。做化学实验比较辛苦,做不出来的时候,我不怕苦、不怕花时间,经常一做就做到深夜十一二点钟。”接手202组,对万伯顺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也是一种机遇。

当时,202组只有3名正式职工,人手不足,科研经费、项目也不多。这些都没有吓倒万伯顺。他跟同事说:“万事开头难。面对困难,首先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其次要抱积极乐观的心态。没有人手我就去招,招学生来培养,把好的学生培养起来,逐步扩大我自己的研究队伍。”

该组最老的员工、助理研究员黎红旺见证了这一切。1999年,他大学毕业找工作,恰逢万老师在“招兵买马”,就投奔过来了。他回忆道:“我们组刚起步那会儿,加班是常态,周六大家都在实验室里,平时,晚上八九点甚至十点多钟都还在处理反应。论文上的数据都是掉一层皮换来的,要不然得不到这么漂亮的数据,这些数据都是一个反应一个反应做出来的。”

从博士研究生转身为课题组长,万伯顺思考得最多的是,如何从一名学生尽快转换成为优秀的导师。一遍遍回想当年导师们是如何辅导自己去做研究的,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一定要把学生当作是有头脑的科研工作者,而不是老师的机械手,要让他们既能动手做实验,又有自己的思想,在不断做的过程中,大胆地对未知的东西去进行探索、研究。

“挺好,比以前有进步,需要什么来找我!”这是万伯顺常挂嘴边的话。今年毕业的王春翔博士学得惟妙惟肖。他是2007年南师大应用化学系毕业后保送来大连化物所读研的,在万老师身边他经历了无数人生的第一次——

2007年春节一过,万老师打电话邀请他来大连,这是王春翔第一次坐飞机,机票是万老师买的。2010年10月,在温州举行的一个金属有机化学会上,万老师把交流发言的机会让给了他,并不断给他打气:你发言时要努力从宏观上去把握,把你知道的讲给大家听,站的高度不一样结果就完全不同。去年,在吉隆坡有个大型学术会议,国内只有4个名额,他想都没敢想,万老师主动帮他申请,报名获准了!这是他第一次出国,也是第一次用英语上台演讲。

万伯顺常说:“把学生留在自己身边是很自私的行为,有潜力的学生一定要让他出去闯荡。”拥有如此胸怀的人才更留得住人。现在的202组已今非昔比:有12名正式职工,其中5名是他的学生,13个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承担三个国家项目、多个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国内企业合作开发项目,其中,与德国拜尔公司在催化杂环合成方面的国际合作已长达十余年,年项目经费从最初的20万元到现在的近800万元,从单向服务到合作研究、共享知识产权,越做越大。对这样一个合作伙伴,德方老板翘起大拇指:202组对我们必不可少、非常重要,希望长期合作,进一步拓宽合作项目。

与德国拜耳公司代表洽谈业务

一位可爱父亲的可爱心愿

叶落归根,怀揣这一朴素想法的万伯顺,希望有朝一日能将自己平生所学悉数奉献给家乡。

万伯顺有一个幸福的家,小他五岁的妻子特崇拜他。

这桩美满姻缘是他丈母娘的山东老乡给牵的线。那是1986年9月,他做实验烫伤了,去附近一家医院治疗,医生看他有说有笑的,胸前还挂着大连化物所的校徽,说有个老乡的女儿不错,介绍给他做女朋友。三天后他去换药,那姑娘来了,大眼睛,乖巧可爱。过年的时候,他把她带回老家,这是他来大连后第一次回家,家乡变化很大,家里的老屋已经翻成了二层楼。回大连后,他们就结婚了。婚礼非常简朴,买了两箱啤酒和熟食,全班同学人手一瓶啤酒,在研究生宿舍里为他俩唱响了《婚礼进行曲》……

一眨眼,儿子万承植26岁了,学的应用数学,前年从大连工大毕业后,应聘于美国通用大连公司,从事对外业务联系。这是一家独资企业,业务全面,他对儿子的要求不高:在这样的公司五年不被炒鱿鱼,你就算成功了!儿子很自信:没问题!从最基础的做起,将来才会有腾飞的可能。这正是万伯顺自己的人生经验。

万伯顺是一位非常可爱的父亲,他还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心愿——找个宜兴姑娘做儿媳。这个想法由来已久,多年前,宜兴老同学的女儿来大连念书,他就萌生了这个念头,并有意撮合:邀请这位宜兴女孩来家里玩、组织外出旅游,无奈,他剃头挑子一头热,儿子不来电,他心里的准儿媳最终变成了干女儿。

紫砂茶壶、宜兴红茶,走进万伯顺的办公室,一眼就能捕捉到这些宜兴元素。“家乡经常有人来,他们带给我的,整个大楼里只有我一个人喝宜兴乾红。”万伯顺笑容可掬。

离开故土32年了,但他的心从未离开过,特别是对家乡化工产业的发展非常关注。作为研究有机化学的科学家,万伯顺认为,现代化工产业应该朝高效的医药、高效的农药中间体、高附加值的环保产品方向发展。叶落归根,怀揣这一朴素想法的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将自己平生所学悉数奉献给家乡。

来源:宜兴日报

宜人出品紫砂福利站精选优质紫砂壶,限时特价,错过可惜!与亲朋好友一起团购,更多优惠享不停!赶快加入我们,用优惠的价格,买到心仪的紫砂壶,享受茶艺的乐趣!【+微信:78917327】

相关文章

首页
微信
福利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