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宜兴人:浩瀚宇宙“追梦人”——记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大学常务副校长吴岳良

【引言】

有什么样的理想,就有什么样的方向;有什么样的信仰,就有什么样的选择;有什么样的付出,就有什么样的收获。

从一个充满好奇心的懵懂少年,成长为国际理论物理领域颇具影响力的科学家;从宜兴太华山区里的“山娃子”,到当选中国科技界最高荣誉的中科院院士……吴岳良始终将他的理想与浩瀚宇宙,与祖国科学事业紧紧相连。

他曾放弃了可以在国外工作生活的优厚待遇,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数十年如一日,潜心钻研、致力探索浩瀚宇宙的未知领域,以不凡的科研成果赢得了世界同行的关注。他是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自1980年以来在粒子物理方面的第一位院士。

在他主持下,中科院卡弗里理论物理研究所,成为一个国际化的交流平台,每年吸引着五六百名国内外一流的科学家前来交流、探讨。

他总是把自己在科研领域取得的经验与心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先后带出了二十多位博士研究生。

他不遗余力地为中学生朋友推出前沿科学的科普训练项目;他向家乡的青少年殷切寄语:用你们的青春梦点亮科学梦,托起中国梦!

这就是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大学常务副校长、中科院卡弗里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吴岳良。他始终以自身实际行动,展现了一名共产党人对祖国的赤子情怀。在跨越科学高峰的艰辛旅程中,他一如既往、勇于担当、铿锵奋进。

 

理论物理在世界上只有第一,没有第二。

吴岳良1962年出生于太华镇太平村,自小就学习刻苦、好学多问,勤于思索。读高一时,每天从家里步行到太华中学,来回10多公里的山路,他总是抓紧时间,思考问题和巩固知识。那段时间,他的书包里放着一套数理化自学丛书,走在路上,不时会拿出来看看、记记。1978年,16岁的吴岳良,以400多分的高分和全县最高的物理成绩,考取了南京大学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打破了太平村二十多年来没出过大学生的沉寂。

自小养成刻苦好学的良好品质,让吴岳良在成长的道路上获益匪浅。1982年,凭借优秀的学习成绩,受杨振宁和李政道等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的影响,本着对彭桓武、周光召等我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的崇拜,20岁的吴岳良考取了中科院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科学家周光召先生。

在中科院学习的五年里,得益于周光召先生在学业、做事、做人等诸多方面的悉心指导和教育,吴岳良迎来他人生的重大转折点。每当回忆起这段时光,他总是满怀深情道:“周老先生既是恩师,也是益友。”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吴岳良不仅学业进步飞快,更掌握了老师科学的研究方法,秉承了老师的优秀品格,在理论物理探索领域一路前行。1987年7月,25岁的吴岳良取得了中科院理学博士学位,同年10月,吴岳良被举荐到德国多特蒙德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6年,学业有成的吴岳良启程回国,受聘于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周光召先生经常说:理论物理在世界上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理论物理研究,探索的是宇宙中未知的东西。要在前人没有做过的方面去突破,发现一个新的规律,需经无数次的探索、失败,只有坚持到底,才能看到希望。导师的教诲,成为吴岳良献身科学事业的座右铭,他孜孜不倦、百折不回。记得有一次,他在“夸克-轻子味物理”研究方面,结合多年的研究探索,提出了自己的一个观点,并准备投该领域顶级杂志发表。当时他的这一观点,与包括本领域一些权威人士在内的许多科学家的意见相左。然而,吴岳良始终坚信自己的观点,又查阅了这方面的所有资料,撰写了一篇长达80多页的论文,论证自己的这一观点,前后差不多花了近一年的时间,这一观点最终得到了世界同行广泛认可。在粒子与反粒子和空间反演对称性破坏及其起源研究方面,吴岳良从1985年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直到2001年才取得重要突破,可谓是十六年磨一剑。

长期以来,吴岳良主要从事基本粒子物理、量子场论、宇宙学等方面的研究,在电荷-宇称(CP)对称性破坏、物质-反物质不对称的起源、夸克-轻子味物理和基本粒子质量的起源等主要领域取得了重大科研成果,其中电荷-宇称(CP)对称性破坏和夸克-轻子味物理的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他本人也相继入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等一系列荣誉。

国际上最好的理论物理学家,没有周末。

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吴岳良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当年考入中科院读研究生时,周光召先生面试时问他的三个问题,即:“对理论物理有没有兴趣”、“有没有为科学献身的精神”、“能不能吃苦”,并告诫他说:“国际上最好的理论物理学家,没有周末。”导师的教诲,成为支撑他在这一科研领域心无旁鹜、不断探索的不竭动力,并用他二十多年如一日的实际行动以及取得的成就,践行了当初回答导师提问时的承诺。

1987年10月,经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亲笔举荐,吴岳良来到德国多特蒙德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之后又在德国美茵次大学、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和俄亥俄州大学继续从事基本粒子物理和量子场论的研究。

在国外近十年中,吴岳良每天的睡眠不足五个小时,其余的时间全都用来做研究。他的大弟吴岳军现在仍对哥哥来信中的这一段话印象特别深刻。吴岳良在信中对弟弟说:“科学上确无平坦之路,要在前人没有做过的方面去突破,发现一个新的规律,需要无数次的探索、失败,只有坚持到底,才能看到希望。有时甚至一辈子也无结果,不过,失败也能给后人少走弯路提供经验……”

凭着刻苦好学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吴岳良很快就赢得了国外师生的尊敬与信任。他在美茵次大学从事研究时,经常有多特蒙德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开着车,跑到他这里进行探讨交流。在国外从事博士后研究的第三年起,吴岳良就先后被邀请到第二十五、二十六届有重要影响的国际高能物理系列学术会议上作报告。

理论物理研究,探索的是宇宙中未知的东西,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物理现象,在理论上精确预言,并通过实验来检验。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每天面对的都是常人眼中十分枯燥的图表、数字等。这对于普通人来说,坚持几年还可以,但如果坚持几十年,这就需要非常强大的定力。而这对于吴岳良来说,无论是在学生时代,还是回到中科院工作时期;无论是在单位,还是在家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天在演算、推算中度过。看到吴岳良一天天在写数学公式或是英文版的学术文章,家里人经常开玩笑地问他,整天都在画“小虫子”,枯不枯燥啊?然而,吴岳良总是微笑不答,其中的乐趣,也只有他自己能体会。他觉得,能找到一个基本理论,通过一个公式能把宇宙的一些基本未知的基本规律描述出来,就好像自己能和自然直接“对话”,这种兴奋、好奇、乐趣,始终深深地吸引着他,让他在探研宇宙未知领域始终乐在其中、乐此不疲。

多年来,吴岳良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相继撰写和发表相关论文200余篇,并得到了大量引用,多次应邀在国际高能物理会议上作报告,还受邀到1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和访问。2007年,时年45岁的吴岳良光荣当选为中科院院士,成为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自1980年以来在粒子物理方面的第一个院士。

当选为中科院院士既是荣誉,更是责任。

镜头回放到2007年。吴岳良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后,一位老院士专门向他发来了祝贺的电子邮件,并希望他继续坚持在科学前沿奋斗,努力作出更好的科学成果。其实,导师们的教诲,早已深深地根植在吴岳良的心里。当初凭借在科研领域的成就,吴岳良完全能够定居国外,享受到比较好的科研条件和优厚的生活待遇。然而,当他学业有成时,他像彭恒武、周光召等老一辈科学家一样,毅然归国,接过老一辈的“接力棒”,为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作为一名院士,吴岳良始终意识到:自己不仅要在科研领域要发挥好作用,更要为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年轻人才。

2003年他担任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以来,秉承周光召提出的“开放、流动、联合”的办所理念,并且勇于创新,成立了国际顾问委员会,邀请了2004年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戴维·格罗斯担任国际顾问委员会主席,与美国卡弗里基金委合作创立了中科院卡弗里理论物理研究所,为全世界遴选出来理论物理学界和相关交叉领域最前沿、最具挑战性的研究课题,每年吸引着五六百名国内外一流的科学家前来这里交流、探讨,以一种全新的模式,打破了以前国内研究所、高等院校之间封闭的传统模式,打造了一个国际化交流平台,也为国内的年轻人才提供了一个与国际一流科学家交流的机会。同时,积极“传、帮、带”,培养年轻人才,把自己在科研领域取得的经验、心得、体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先后带出了二十多位博士研究生,其中有的已在行业内“崭露头角”。

少年强则中国强。广大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祖国科学事业发展的未来“接班人”。在繁忙紧张的研究和日常工作中,吴岳良总是千方百计挤时间,致力推动全国青少年科普活动的开展。

多年来,吴岳良在国内多个城市参加了当地的科技节,积极参加“院士专家校园行”等活动,向广大青少年深入浅出地讲解理论物理方面的科学知识;向全国小学生审定推荐了“写给小学生看的相对论”(全4册)科普书籍……去年,他在中科院卡弗里理论物理研究所专门开展拓展训练项目,如:2012年,在北京、江苏等地选择了12所中学的60名优秀中学生进行前沿科学的科普训练项目:“大型强子对撞机和宇宙线,真实的粒子和真实的数据”,邀请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教育专家进行辅导,告别传统课堂的物理探索,增强青少年的科普知识,培养和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吴岳良院士对家乡青少年更是给予殷切的期望。在采访结束时,他欣然提笔写下了“愿家乡的青少年朋友们:用你们的青春梦点亮科学梦,托起中国梦”的寄语。

来源:宜兴日报

宜人出品紫砂福利站精选优质紫砂壶,限时特价,错过可惜!与亲朋好友一起团购,更多优惠享不停!赶快加入我们,用优惠的价格,买到心仪的紫砂壶,享受茶艺的乐趣!【+微信:78917327】

相关文章

首页
微信
福利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