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顾景舟的徒弟?

顾景舟大师是在近千年的紫砂发展史上,他是一个继往开来的集大成者。他开创了当代的文人茶器,创立了自己的紫砂理论,不但给后人留下了一大批传世作品,而且培育了一代紫砂中坚人才。什么样的人才才能成为顾老的徒弟呢?

根据国家一级作家、紫砂文化学者徐风老师创作的《布衣壶宗——顾景舟传》一书,介绍中提及顾景舟大师的授徒秘诀。

一、不会做工具,就不会做壶

这是顾景舟大师向徒弟们灌输的第一个理念。别的班的学徒已经开始学做壶了,顾景舟大师的弟子们还在学做工具。有时候,做一把壶甚至需要上百种工具,倘若要做另一把壶型,就需要重做工具。

因为壶不同,工具也需对应,丝毫不能马虎。他对工具的摆放有明确要求,看到不合适的工具,例如扎得不好的水笔帚,削得粗糙的竹拍子,拿起来就往窗外扔。”倘若有徒弟在这方面偷懒,一定少不了挨骂。

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这是顾景舟大师骂徒弟最多的一句话,后来被很多紫砂人奉为座右铭。那时候,紫砂厂的徒弟们私下里流传着一句话:“顾辅导从来不说好,朱辅导从来不说坏。”

意思是说相比较于朱可心老人慈祥的态度,赏识性的教学方式,顾景舟则恰恰相反。自以为做的不错的壶,拿到顾景舟面前,他立即能指出十几个缺点,往往让弟子心里“很受伤”。

三、把泥捶醒才能做壶

一件壶坯有些发干的时候,一般的艺人会用一个小喷水壶,将水雾喷在壶坯上。但是顾景舟大师告诉徒弟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壶坯放进套缸里,旁边放一块湿泥,利用湿泥散发的潮气,以及套缸底部漫溢上来的水汽,慢慢缓解壶坯的干燥。这样的壶坯,通体干湿均匀,进窑烧成,不易开裂。而且,要求一分钟打四块泥片,一块泥片打12下,多一下不行,少一下也不行。

将紫砂泥拟人化,这是顾景舟大师的一大发明。沉睡的紫砂泥,因了千万次捶打,慢慢苏醒,呼吸均匀;生命的张力,由此贯穿、扩张,做出来的紫砂壶才富有生命力。

四、壶的尺寸,浓缩到一张图纸上

制壶的“尺寸”,实际就是一种秘不宣人的“秘籍”。一把壶的各个部位,是否呼应、协调、和谐,都是由一个个最合理的“尺寸”构成的。

顾景舟在长期的制壶实践中,对诸多壶品的制作,摸索出了一整套的“尺寸”。包括泥料的收缩率是多少,泥料干湿度的掌控,以及壶体各部位的搭配,线条的走向、成型的角度,在他给出的“尺寸”里,都有权威的诠释。其准确性,一丝不苟,不容置疑,因为,“尺寸”里的每一个数字、每一根线条、每一个角度,都经历了无数次实践,包括千度窑火的冶炼。最后,浓缩在一张图纸上,这也是他要求徒弟必须要做到的。

五、制壶人的精神状态,决定壶的精神状态

顾氏一脉的传人,对顾景舟大师制壶秘籍的理解:制壶时,艺人的心性、气质、手感、精神状态,会毫无保留地融入壶中。即便是同一个艺人,同时制作的几把同一款式的壶,也会因为此时与彼时手感的不一致性、心境、状态的不一致性,而产生微妙的区别。所以他要求徒弟们在做壶的时候一定要拿出最佳的精神状态,做的壶才有“精神”。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紫砂百家

相关文章

首页
微信
福利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