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宜兴人:山一般厚重 水一般灵动——记尹瘦石之子、著名作家尹汉胤

【引  言】

他的父亲,是著名书画家尹瘦石。在他心中,父亲是韧性从容的,有着山一般厚重的精神风骨,水一般灵动的艺术禀赋。这源于尹瘦石独特的人生际遇,也源于家乡山水的浸润。

尹汉胤深受其父影响。他延续了父亲尹瘦石对这方水土的挚爱,生于内蒙古草原的他,始终把宜兴称为“可爱的故乡”。正因了这份挚爱,宜兴的紫砂、竺山的雨丝、周铁老街的古桥,太湖边摇曳的芦苇,在他笔下都拥有了生命的意义。故乡根脉中的内敛、执着、韧性,同样在他身上流淌着,身为作家的尹汉胤有着与父亲相同的精神风骨和艺术禀赋。


对着紫砂壶创作

父亲,是一抹温润的背影,淡然而坚韧

“父亲是韧性从容的,不管遭遇怎样的艰难坎坷、生死劫难、人生际遇,他始终秉持着不屈执着的精神,矢志不渝地磨砺自己。” ——尹汉胤

5月12日,参加完第七届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活动的尹汉胤,到尹瘦石艺术馆和周铁走了一遭。自父亲去世后,这是他每次来宜雷打不动的行程。

站在浩瀚的太湖边,回忆似层层的连波般涌来,拍打着湖岸。父亲尹瘦石跌宕起伏的一生清晰得仿若昨日。

在中国现代史上,宜兴涌现出许多极为杰出的书画艺术家。尹瘦石就是其中一位。深厚的民族情怀,几乎是宜兴籍书画艺术家的共性。抗战爆发后,尹瘦石来到桂林,与从香港转移来的柳亚子先生相识,成为忘年之交。受其启发,他在此创作了大量历史人物画,以历史上民族英雄可歌可泣、英勇捐躯的壮烈事迹,激励国人的抗战决心。分别后,1944年,尹瘦石在重庆与亚子先生重逢,把酒叙别情,自是另一番欣喜。次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重庆谈判在即,山城重庆一时充满了和平、民主的热烈气氛。尹瘦石深受感染,想将自己在战争中所绘作品,与亚子先生创作的诗词共同举办一个联展,此意得到亚子先生的欣然同意。

筹备联展期间,在亚子先生的引荐下,尹瘦石得以为毛泽东画像,这也成为之后联展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经过两个月的筹备,“柳诗尹画联展”在重庆中苏文化协会隆重举行,共展出两人作品100多幅,尹瘦石展出画作有《毛泽东主席像》、《柳亚子先生像》、《沈钧儒先生像》、《伯夷叔齐》、《屈原》、《周处斩蛟图》等。联展开幕当天,《新华日报》出版了特刊,毛泽东为特刊题写了“柳诗尹画联展特刊”,成为重庆文化界的一大盛事。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里,尹瘦石的人生经历可谓是跌宕起伏,充满坎坷。1958年6月21日,柳亚子先生在京逝世。出席葬礼后不久,原本意气风发的尹瘦石便被发配到黑龙江850农场,在冰冷的完达山开始了伐木生活。也正因此,对于年幼的尹汉胤而言,父亲留给他的总是离开的背影,淡然而坚韧。

“那时的生活充满着漂泊,但父亲那一代的文人却很乐观。在桂林时,亚子先生在一次小酌后,幽默地写下‘酒徒画丐’四个字送与父亲,戏谑自己为酒徒,调侃他如画丐。谈起此事,父亲很有感触。”尹汉胤回忆,父亲在“文革”中遭遇了几次抄家,备受凌辱,即使在这样的境遇下,“父亲却仿若没有在意”。一身干净的中山装,行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不让画画,他就以蝇头小楷抄写《毛泽东语录》,累积盈尺。面对种种不平,父亲只回以沉默。因为对时代抱有希望,对国家满怀信心,不论何时何地何事,尹瘦石始终以静默处之,在那个疯狂异化的年代,这份淡然镇定尤为珍贵。

这份淡然镇定使尹瘦石在面对子女的教育问题时,也有着独到之处。

一次放学后,尹汉胤想打乒乓球,因为找不到球桌,便和同学一起把自家床板拆了搬到院子里。“父亲下班回家,就站在那里看我打球,一言不发。”尹汉胤心中暗自发慌,本以为逃不了父亲的一顿揍,没想到父亲只是要求他“打完后把床板恢复原状”。父亲站在一旁,望着他独自吃力地将床板拖回房间,始终没有施以援手。在尹汉胤的成长记忆中,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

“父亲教会我的不是什么该做,该怎么做,而是让我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为自己所做的事负责。”尹汉胤说,这与他后来遵从自己的兴趣,选择从事民族文学工作不无关联。


回原尹瘦石艺术馆看看

工作,是一种执着的付出,浓厚而热烈

“从事少数民族文学工作,绝不是简单地编发少数民族作者的文章,组织一些活动。而是要通过扶持他们的创作,激发出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激情,发现并培养更多的各民族自己文化的书写者,使我国55个少数民族在保持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基础上,共同发展,创作出绚丽多彩的文学作品。”——尹汉胤

自1980年进入中国作家协会《民族文学》杂志社,到1995年调至中国作家协会创作联络部,尹汉胤与民族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份执着,与父亲尹瘦石的影响不无关系。

1946年,凭着一腔为国奉献的热血,尹瘦石带着画笔,跟随乌兰夫来到了内蒙古大草原。苍茫辽阔的草原上,蒙古族豪放、热烈、淳朴的民族感情,温暖着这位在外漂泊多年的江南游子,尹瘦石毫不吝啬地将全部心血挥洒在这片土地上。在内蒙古11年间,他在广阔草原上挥动画笔,创作了《劳模会上》、《人畜两旺》、《风雪慰亲人》等一批经典之作,同时,为内蒙古美术事业的开创、培养少数民族美术队伍做出了重大贡献。

“父亲回忆他在内蒙古的岁月时曾说,给予自己艺术灵感、走上绘画之路的是南方;而使自己的绘画艺术走向成熟的,是北方的内蒙古草原。”尹汉胤说,父亲得知他决定从事少数民族文学工作时非常高兴,一再强调这是大有作为的事业,再三嘱咐他一定要尊重少数民族,与他们交朋友。

“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文学的复苏相对较慢,主要原因是少数民族作者没有形成队伍。”多年来,尹汉胤收集了厚厚一柜资料,从中不难看到,他为激励民族作家成长、推动少数民族文学发展所作出的努力。

1981年12月,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评奖活动在北京举行,也就是后来的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这一由中国作协、国家民委共同主办的国家级奖项,作品囊括少数民族作家用汉字和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小说、诗集、散文集、报告文学等。“骏马奖”每三年举办一届,至今已成功举办十届。尹汉胤从第一届到第十届,都参与了组织筹备工作,亲眼目睹了少数民族的文学创作从沉寂逐渐走向繁荣的全过程,他欣喜地表示:“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应该说是突飞猛进的,一些省区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甚至超越了其经济的发展。”

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创作联络部副主任的尹汉胤,主要工作是联络作家协会的少数民族会员,组织他们到东部沿海地区采风交流,同时,加强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与评论,负责“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的组织工作。这是一个庞大细致的工作,责任重大,辛苦自不待言,但尹汉胤却甘之如饴,这背后支撑他的是对少数民族文学持久而浓厚的热爱。

“要想真正理解少数民族文学,最基本的是要了解他们的历史文化、风俗人情。”三十余年来,尹汉胤踏遍千山万水,走进少数民族的村寨,融入到55个少数民族之中,与少数民族作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背后所付出的汗水与心血不言而喻。

“少数民族作家大多来自乡间地头、各族村寨,他们不缺少生活体验,需要的是走出去,通过文化差异性的比较来激发创作。”令他欣喜的是,多年付出终有回报,“现在全国各民族都已形成了本民族的作家群,尤其令人欣慰的是普米族、赫哲族、门巴族等一些人口较少民族也涌现出了获奖作家作品,写出了具有民族内涵、张扬民族精神的好作品。”尹汉胤说,这种对民族意识的追求自觉,为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由边缘走向主流、走向全国和世界提供了可能。


参观瘦石文化广场

故乡,是一方文化的沃土,丰盈而宝贵

“文化是宜兴千百年来源源不竭的生命之泉。在各个历史时期,宜兴都不乏使人景仰的文化名人,他们以博大的胸怀,促人翘首的成就,不仅负起了宜兴的历史,赋予这方水土以荣誉;同时又以他们崇高的人格魅力、精神遗产激励着宜兴的后人。”——尹汉胤

“故乡是父亲的精神家园,这种精神家园永远在心底存活着。”尹汉胤说,父亲对故乡宜兴的思念,是真挚而深沉的。在他口中,太湖边那片芦苇荡是这样的摇曳生姿,周铁老街上的乡情乡音是这样的醇厚,抗战烽火的8年岁月里,正是故乡时时温暖着他孤独、漂泊的心,给予他强大的精神力量。耳濡目染中,宜兴这方神奇的土地,深深印在幼小的尹汉胤心里。少年时,他便独自一人到宜兴周铁探望爷爷。

“从无锡乘船,整整8个小时才到周铁。”短暂的几天停留,尹汉胤从爷爷的口中了解了父亲的学习经历:13岁,以绘画作品参加了全县小学的美术选拔赛而崭露头角;小学毕业,考入江苏省立宜兴陶瓷职业学校……一次次来宜兴,让尹汉胤更加深切地理解了父亲:那阔大的太湖,那静静矗立的竺山,赋予父亲山一般厚重的精神风骨;宜兴深厚的人文历史、温润的水乡润泽,也触发了父亲水一般灵动的艺术灵感,令他在绘画艺术的道路上执着向前。

也正因此,在他父亲提出想将毕生的代表作和收藏捐赠给故乡时,尹汉胤立刻表示支持。在他看来,父亲的作品始终紧跟时代步伐,其中所负载的历史和精神理应展示给家乡后人,以为激励。

“父亲在生命弥留之际,反复嘱咐我们,一定要将自己的骨灰带回故乡撒入太湖。”尹汉胤至今仍深刻地记得,将父亲的骨灰撒入水中的那一刻,浩瀚的太湖是如此亲昵自然,瞬间就将他拥入怀中。这一刻,令他更为深刻理解了故乡的意义。宜兴,是父亲的精神家园,同样也是他的精神家园。

尹汉胤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触摸到宜兴紫砂:“小时候在北京家中,父亲书橱中便摆放着几把紫砂壶,我总想着拿出来玩,父亲却不让动。一次父亲外出,我便乘机将它们偷偷拿出来,一字排开灌上水,一把壶一把壶地倒来倒去。父亲回来后,郑重地将壶擦拭干净,并告诉我这是咱老家宜兴的紫砂壶。”

以紫砂文化为代表的阳羡文化根脉,深深地影响了尹汉胤。多年来,他一次次地回到故乡。他真正走进了属于宜兴的人文深处。他喜欢随意地行走在宜兴,走进窑场触摸紫砂;喜欢素衣布衫地漫步在周铁古镇上,倾听竺山的沙沙夜雨……他一次次品读宜兴,为一个个始料未及的发现而惊喜不已。

因为挚爱,所以懂得。他关于宜兴的多篇优美散文,相继在《人民日报》等重要媒体上发表。在他的眼里,宜兴“含蓄内敛,沉静灵秀”。

他用一颗深沉的心,阅读着宜兴的独特之美。他写下《紫砂宜兴》,用笔告诉世人:“紫砂是宜兴的精神器宇”。

他满含深情写下《文邦宜兴》:“如今遍布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大学的8000多名宜兴籍教授,当他们每日登上讲台,面对着万千学生从容授业时,那份泰然自若,横溢而出的才华,不正是源自故乡那丰厚的文化长河吗?”

近日,参加完陶文化节的他对家乡变化深有感触,又写下新作《古今宜兴》。他发自内心地、不遗余力地宣传宜兴,推荐宜兴。在他的促成下,王蒙、陈建功、玛拉沁夫、熊召政、刘大为、丹增等多位著名作家、艺术家相继应邀来到宜兴,为这片丰盈而宝贵的文化沃土留下了佳作。

美丽太湖,灵秀竺山,每一个春天,每一个秋日,都在等待他——那个清雅散淡的身影。

【人物档案】

尹汉胤,著名作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创作联络部副主任、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著有散文《天山的性格》、《生命的推敲》、《凝固的海》、《紫砂宜兴》、《文邦宜兴》、《竺山听雨》,评论《诙谐幽默百态人生》、《在河流与森林中感悟》、《铸泥天真紫色诗情》、《振聋发聩的紫砂回响》等,编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和《新中国六十年少数民族文学经典文库》。根据其作品改编的电视剧《划板少年》由中央电视台拍摄播出,后改编成电影,荣获华表奖、铜牛奖、“五个一”工程奖。

来源:宜兴日报

宜人出品紫砂福利站精选优质紫砂壶,限时特价,错过可惜!与亲朋好友一起团购,更多优惠享不停!赶快加入我们,用优惠的价格,买到心仪的紫砂壶,享受茶艺的乐趣!【+微信:78917327】

相关文章

首页
微信
福利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