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宜兴人:她想让更多的人懂得汉语之美——TLI产学集团主席、总裁朱婉清


沉浸在戏曲的艺术天地里

【引  言】

中国京剧艺术展演,华堂鼓乐,声光璀璨,吸引了众多外国观众惊艳流连……这是TLI产学集团每年举办的文化盛会,通过京剧这样的方式,把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深深植入外国语言学习者的心田。这台盛会的主办者,就是TLI产学集团主席、总裁朱婉清,宜兴籍台商朱婉清。


父母以及姑父、姑母在朱婉清心里种下了“宜兴”这两字。

一个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

今年初春的一个午后,在位于北京中日青年交流中心内的TLI北京燕莎分校,我们见到了朱婉清女士。整齐微卷的短发、精致淡雅的妆容,还有一身剪裁合适的套装,初见朱婉清,她身上浓浓的书卷气息扑面而来,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和谦和得体的谈吐,充分显示了她的优雅。

TLI是“中华语文研习所”的缩写,是由台湾人何景贤博士于1956年创办,学生涵盖国际外交、工商、企业界人士以及媒体记者等,他们在经历了TLI的专业培训后,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还对中国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历经57年的茁壮成长,TLI培育的“洋桃洋李”已超过20万人,在国际汉语教育界享有极高声誉。随着中国融入国际世界的步伐加快,TLI也在1996年进入中国大陆,积极开拓,快速发展。何景贤的妻子——朱婉清,就是这片“江山”的开拓者。

十多年前,朱婉清还完全是个汉语教育门外汉。说起这些年的成长,朱婉清最要感谢的人就是自己的先生。

“是他手把手地教我,手把手地带我,把我从一个在这个行业完全茫然无知的‘盲人’带领到了今天,让我能够独立在中国大陆创业,可以说,中国大陆的这片江山是我们俩一起打下的。”也许正是有着“门外汉”的身份,让朱婉清对汉语教学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

朱婉清身上所特有的那份儒雅与精明,决定了她在中国大陆的事业发展非常成功。北京、天津、大连、上海、广州、苏州等地的TLI专业汉语分校快速发展,她严谨、踏实、高效、亲民的工作风格给团队成员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

经过不断的改进,TLI逐步创出了一套独特的汉语言学习教材和方法。他们针对不同国籍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材,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尤其是在一对一小班化的教学中,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进语言教材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吸收能力,在语言实践中体验“成功掌握汉语,发挥实力”的快乐。

采访时,恰逢课间休息,我们遇到几位来自日本的学生,他们都是日本在华企业的工作人员。当我们问他们在TLI学习的感受时,日本三菱公司的滨高朗笑着说:“这里的老师们除了教我们汉语外,还有中国的文化,怎么喝酒、怎么唱歌,所有中国的文化都学习。”

旁边的一位日本三井物产公司的石田勇人补充说:“还有打麻将、书法的课,内容特别丰富,我很喜欢这里。”

在TLI,每一年、每一月,甚至是每一礼拜都会开展文化活动,文化课与语言课齐头并进。朱婉清认为,语言教学不应只在课堂里面,不应只局限在书本里面,应有人文的东西。尤其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TLI这样的专业语言学校里学习出来的学生不应该是一个肤浅的、只知道像鹦鹉一样学舌的学生,而是一个真正泡在中国的文化里浸染过的、懂得中国文化的学生,这就是TLI的特色。

朱婉清最大的心愿是把TLI的“教语言不忘文化”这种教育理念发扬光大,让汉语说遍世界,让中华文化传播全球。


富有“中国特色”的TLI

一段剪不断的思乡情愁

2003年底,由海峡两岸合作编写的第一部《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正式发行,成为了两岸文化界的一件大事,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这本词典的主编名录上,我们看到了“中华语文研习所”,这是何景贤先生耗费了4年多时间编撰而成的一本词典。

轻轻地抚摸着词典,朱婉清无限感概:“这本词典耗费了TLI共1600万台币,为此我卖掉了在淡水的别墅。对于先生的这份执著,开始我很不同意,那时我问他,你真的要做这件事吗?他坚定地回答说‘我这一辈子有一个梦,就是希望两岸的语言文字都能统一,我不希望看到两岸写不一样的字,讲不一样的话。我身为一个语言学家,两岸讲的话其实是一样的啊,可是现在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差异呢?我们要尽力让两岸能够在文化上语言上都和平统一,那两岸不就统一了吗?’这段话我一辈子都记在心里。”

先生的这段话深深触动了朱婉清,触动了她心中深藏已久、挥之不去的那份思乡情。

1949年,新中国成立,国民党退守台湾,大批大陆人士挥别故土,朱婉清的父亲朱虚白时任上海市新闻处处长,也与妻子潘毓萱随着撤退队伍来到了台湾。朱婉清的父母以及姑父、姑母都是宜兴人。从小她听到他们讲的就是一口宜兴话,一点乡音都没改,他们所有的生活习惯,吃的、穿的、用的全部是宜兴老规矩,家里的一切都是宜兴的,有很多紫砂器皿。泡茶也是宜兴的壶,花瓶也是宜兴的,还有宜兴的碗,很多宜兴的东西,都是从大陆带到台湾去的。每年过节和清明,父亲都要祭祖,那一套繁杂的仪式全部是宜兴的。妈妈烧的菜没有一道不是宜兴菜,所以养成了她的口味到现在还是宜兴口味。她尤其记得妈妈烧的黄鱼,特别好吃,还有萝卜烧豆腐、过年的“呱唧菜”,她都记得非常清楚。

提起自己的父母,朱婉清就有说不完的话。他们是她的精神导师、生活益友,更是她这辈子最为崇敬的人。父亲一手好毛笔字,母亲一手好丹青,书香门第风气熏染下,朱婉清从小就表现优异,尤其是文学,出类拔萃。父母的言传身教始终影响着她。人到晚年,“落叶归根”的情节就会越发强烈,朱婉清的父母亦是如此。

台湾有个“宜兴同乡会”,一群宜兴同乡合起来编了一刊物《宜兴乡讯》。因为朱虚白先生出身新闻界,主编的重任就落在他的头上,一任就是几十年,可以说《宜兴乡讯》是朱虚白先生一手创办,一直维持到他去世。

朱婉清说,父亲是《宜兴乡讯》几十年的义工,一文不取,而且出钱出力,这是他在精神上最大的粮食。他每个礼拜都要跟《宜兴乡讯》的参与者们开会,讨论下一次出什么内容,然后很辛苦地写稿、采访,他都甘之如饴,他觉得这是他最重要的工作。“我常想,如果父亲这一生把‘宜兴人’这个元素抽掉了的话,他就全是空的了。真的,他太怀念家乡了。”


日常工作场景

一次期盼已久的回乡之行

朱虚白夫妇这一生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回家”。

晚年以后,他们几乎每天都会跟朱婉清讲这个词。提起父母的遗憾,朱婉清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哽咽的声音充满了对父母的愧疚。

“他们一辈子也没能回家,母亲到后来年纪很大了,脑袋不清楚,时常拎着一个小包袱,里面装了几个袁大头,那种钱我们都没有见过,母亲每到了晚上就拎着包袱说‘我要回家了,我要去找我弟弟’。”

知道母亲与她弟弟感情特别好,所以母亲过世以后,朱婉清的心里一直有个想法,要替她回到家乡找到她的弟弟,她牢牢地记住了舅舅的名字潘培元。

想回宜兴寻亲,为父母了却最后的心愿,成为朱婉清多年积压心头挥之不去的重担。六十多年岁月消逝,破碎零星的记忆使得寻访陷入僵局,她只好向宜兴台办发去求助信,台办在四处苦寻无果的情况下转向电视台求助。一手经办这件事情的市台办副主任马良仙,回想这件寻亲之事都觉得不可思议:“我们是发的滚动字幕,也就只有几秒钟,朱婉清的表兄潘希亮就看到了。于是联系了我们,我们就帮他们把大陆与台湾两岸的亲情给续上了。”

2011年清明前,朱婉清一家专程来到宜兴扫墓,家乡的亲人热情地接待了她,并把繁复的家族关系图也排了出来。朱婉清的表兄潘希亮说:“因为是家门姊妹来寻我们,为了迎接她来,我们问了所有亲戚,从爷爷辈到我们及下一代,排出了一张家族世系表,把知道的情况都记录下来,朱婉清看了后非常高兴,唯一遗憾的是我的父亲已经去世了,表姐没能见到舅舅一面。”

在亲人的陪伴下,朱婉清来到了舅舅的墓前,长跪于地、垂泪不已。“跪在那儿的时候,我心里很安慰。我想:母亲啊,我替你回来了,我终于替你回来扫墓了,我完成了你在台湾这辈子没有回到家乡的心愿了。”

“十三年来,我在大陆创业定居,深深地爱上了这里,我觉得这才是我的家乡,这样的山水,这样的泥土,才是我此生应该生活的所在……宜兴是出读书人的地方,也是出陶器的地方,宜兴有秀丽的山水,淳朴的乡间百姓……回到宜兴,我能感受到妈妈的温暖、吃到妈妈的菜……我有一个想法,如果我付给十个作家写作费用,让他们回宜兴去写作,写了以后举行作品发表,然后出书,这样是不是也在为宜兴做宣传呢?我愿意为家乡尽绵薄之力。”


与学生交流

一种皈依精神家园的爱好

在海外漂泊十多年,回归到祖国大陆,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氛围使朱婉清有了如鱼得水的感受。

在台湾出生的她,从父母的衣食住行、言传身教、熏陶渐染中感受到了故乡宜兴的山水、文化,一次难忘的寻根之旅,浓浓的乡音、淳朴的乡情,都使她产生回到了老家的温暖感觉,激发了强烈的归属感。这份归属感中,最为她乐道的就是戏曲魅力。

中国的戏曲历史渊源流长,表演讲究唱、念、做、打,重视情景交融、声情并茂,常用“手眼身法步”表现人物,给人以美的享受。朱婉清的父亲母亲尤其喜爱京戏与昆曲,从小耳濡目染,培养了她不同于同龄年轻人的传统艺术情操。

小时候,每个礼拜,一批喜好昆曲的人,都会聚在朱婉清的家里,他们吹的吹,弹的弹,唱的唱,舞的舞,还要现场表演,所以,在她看来,世界就是一个丝竹并奏的艺术人生。而那些典雅的曲词、婉转的行腔、细腻的表演,都深深烙在朱婉清的脑海中,以至于只要听到京剧或昆曲,她就会本能地轻声跟随,细语吟唱。

现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朱婉清会把所有的时间都交给戏曲。经常沉浸在戏曲的艺术天地间,悠游神往,其乐无穷。她还出资、出力、全身心投入,与知名艺人、各地京剧院合作,组织各种京剧培训、表演活动,不遗余力地把中国京剧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一时成为美谈。北京京剧院一级琴师舒健,是朱婉清的师傅也是忘年交。每次,朱婉清回到北京的时候,就一定要找舒健学戏,现在两个人还是合作伙伴,一起为TLI在国际国内推广京剧艺术表演。

TLI经历五十多年的发展,朱婉清夫妇更强烈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中国语言的普及于世界这份光荣使命,责任重大。他们想要百年之后成立一个“何景贤文教基金会”,把所有的财产放在基金会里,专门做语言文化和文字的传承工作,希望能奉献他们毕生的心血。

来源:宜兴日报

宜人出品紫砂福利站精选优质紫砂壶,限时特价,错过可惜!与亲朋好友一起团购,更多优惠享不停!赶快加入我们,用优惠的价格,买到心仪的紫砂壶,享受茶艺的乐趣!【+微信:78917327】

相关文章

首页
微信
福利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