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刻宗师任淦庭

任淦庭,又名干庭,字缶硕,号漱石、石溪、聋人、大聋、左民、左腕道人。1888年8月出生于我市新街街道陆平村,后迁居宜兴蜀山,是晚清民国陶刻大家。1969年12月逝世,享年81岁。

任淦庭自幼喜爱书画,后专心钻研紫砂陶刻,是一位兼具书画、雕刻、制壶技艺于一身的工艺大师。任淦庭的雕刻书法,笔力遒劲、刀锋灵秀,正草隶篆、各领风骚,尤以大篆和古隶见长。图画随意刻绘自成章法,且左右手能同时书画雕刻,功夫独到、自成风格,在我国美术界影响颇大。

新中国成立初期,宜兴紫砂以任淦庭、吴云根、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七人著称。任淦庭位于七位老艺人之首,是唯一的陶刻名师,是资历最老、名望最大的紫砂艺人。

1955年,任淦庭参加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并担任理监事。1956年,任淦庭被江苏省命名为技术辅导员,当选为江苏省政协委员。1957年,任淦庭和朱可心、顾景舟等参加北京召开的“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1959年,任淦庭赴北京参加新中国成立10周年庆典,出席全国群英会,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任淦庭(左五)参加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

少年奇才 拜师学艺

任淦庭是从贫困和饥饿中走出来的农村孩子,父亲是民间刻纸艺人。他幼年丧父、家道中落,只读过三年私塾,自幼喜爱绘画,天资聪颖。因家庭贫困,无钱购买纸张笔墨,常以树枝代笔,划地锥沙写字画画,被乡人视为奇才。因家中贫穷,母亲带他到蜀山窑场谋生,他才有机会接触到了刻字先生。因他酷爱书画,对紫砂雕刻技艺怀有浓厚兴趣,又有积极主动的好学态度,引起了刻字先生的注意,常常给予他一些指点和帮助,并将他带在身边做“衬工”,为任淦庭走上陶艺之路奠定了基础。

任淦庭悟性极高,特别擅长临摹,一看就会,一刻就像,再加上自己的刻苦钻研,别人三年才能学会的本事,他只需半年就能学成。在他的成长道路上,任淦庭遇到了多位伯乐式师长的教导和帮助,他们是大名鼎鼎的卢兰芳、邵云如、陈少亭和吴汉文大师。

15岁时,任淦庭拜宜兴紫砂雕塑彩绘名手、民间画师卢兰芳为师,与后来的紫砂陶刻名手陈少亭成为同门师兄弟,既学习书法画技,又学习紫砂雕刻技艺。师兄弟跟随师傅卢兰芳,经常至蜀山、上袁、潜洛一带彩绘陶刻。当时,卢兰芳也经常应邀至上海为戏院剧团画布景,师兄弟跟随师傅左右,受到了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

卢兰芳与上袁村的紫砂陶刻名家邵云如交好,常与其切磋技艺。邵云如与卢兰芳谈书论艺时,见任淦庭不在身边,问明究竟方知,任淦庭耳朵失聪、自卑避人,十分疼惜。于是,对他特别关心照顾,不仅尽力耐心讲解,还将其多年用的笔墨、竹刀之法亲自传授给他,使任淦庭受益匪浅。

在任淦庭的学艺过程中,邵云如对他有伯乐知遇之恩和培育之功。邵云如是陶刻这个工种的开山鼻祖,也是民国时期陶刻的领军人物。邵家壶艺源远流长,明清以来有制壶大亨之称。邵云如继承家业,同时又擅长陶刻。邵云如向其师卢兰芳推荐了任淦庭,营造了一个探讨交流书画、陶刻艺术的氛围。

任淦庭的师兄陈少亭,是对其直接帮助最多的一位兄长。陈少亭出身于制壶世家,是清末制壶、陶刻名家陈伯亭之子,他师从卢兰芳后,得其教诲,技艺精进,书画铭刻直追前贤,兰竹画得别有风致。他曾和北大校长蔡元培合作过一只树桩盆(由蔡元培题诗、陈少亭刻字),声名鹊起,为民国时期紫砂陶刻一流名家。陈少亭在书法布局、刀法运用上功底深厚,为众人夸奖。任淦庭自然也心服口服,紧随其后,虚心好学。

1916年,“吴德盛陶器行”创办。创办之始,聘请邵云如、卢兰芳、崔克顺、陈研卿、陈少亭等为陶刻师,已经满师出徒的任淦庭也在店中陶刻谋生。

“吴德盛”的老板名叫吴汉文,是宜兴著名陶刻名家、收藏家、经营家、陶坊主,擅陶刻,能制壶,阅历广博,交友甚众。他慧眼识宝,看中任淦庭,将自己的刀法技艺传授给他。几年后,任淦庭在刀法逐渐纯熟的基础上,开始对紫砂高档器皿进行由局部到全面的陶刻装饰。

任淦庭书法作品

情系陶刻 大匠运斤

20世纪30年代,“吴德盛”名号越来越响,“金鼎商标”的品牌已享誉江南,许多书画名流来宜,争相与吴汉文合作,在紫砂壶上作书绘画。加之吴汉文收藏了大量的古器玩物、紫砂珍品,丰富的见闻对任淦庭的陶刻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与名家和大量藏品的接触,更让任淦庭的陶刻技艺得到飞跃性的提高。其时,任淦庭已具有较高的书法绘画技巧和扎实的用刀功底,陶刻作品手法多样,因材施艺,书味浓郁。“吴德盛”出品的花盆、鼎罐、瓶盘类制品的山水、花卉、翎毛、动物等形态各异的陶刻装饰,大多出于任淦庭之手。

出于生存的压力和对艺术的追求,任淦庭想要练就自己的绝活。他是左撇子,执笔、举筷、操刀,都用左手,于是他就想开发右手,练习左右手同时开弓的绝活。一个人要改变生理上的习惯难度很大,说不定左手原有的功夫也会受到影响。但表面文弱随和的任淦庭,内心却很强大。他想,民间剪纸、泥塑、刺绣中都有左右手同时使用的先例,人家能做到,自己为什么做不到?他白天黑夜左右手换着练,先是用笔墨勾了底稿练,后是不打底稿直接空刻,久而久之,他成功了。一支笔、一把刻刀在手里,他是腹有丘壑、胸有成竹,营山造水、任其自然;圈梅撇竹,信手拈来;花放鸟鸣,活灵活现;书法潇洒,笔力遒劲;真草隶篆,铁画银钩。据看过任淦庭操刀刻陶的老人回忆,任淦庭是大匠运斤,神情专注,刀走紫砂,习习生风,左右开弓,让你目不暇接,喝彩叫好!

新中国成立后,任淦庭进入创作高峰期。这一时期里,任淦庭创作的陶刻装饰作品不仅题材多样,而且融入了时代风貌。“婆媳上冬学”“解放一江山岛”记述事件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喜上眉梢”“春燕画筒”将自己对生活热爱的真切感受融进陶刻装饰之中,感情细腻,刀法纯熟,线条顺畅,融情、物、画于一体,协调配合,得体大方;“渔舟听莺”“腊梅喜鹊”因画面生动、丰富活泼、创意鲜明而为南京博物院收藏。20世纪50至60年代,任淦庭创作了大量以传统风格为主的紫砂陶刻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其画以山水、花鸟、人物、博古图案为主,尤以梅、竹、兰、菊为胜。书有正、草、隶、篆、钟鼎、甲骨文等多种书体,镌刻时以多变的刀法,各臻其妙地表达陶刻线条的趣味和美感,与所刻绘器皿相映成趣、相映生辉,独具风貌和韵力。

任淦庭陶刻作品独树一帜,影响颇大,可以说是紫砂陶刻方面技艺最为全面的陶刻工艺大师。在当前艺术品拍卖场上,任淦庭的作品也屡创新高,2014年,上海天衡十周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任淦庭与顾景舟合作的“大石瓢壶”以874万元成交。同年,在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任淦庭与顾景舟合作的“段泥竹节壶”也以322万元的价格成交。

任淦庭(中)指导徒弟雕刻

大师品格 桃李天下

在紫砂陶刻行业中,任淦庭诚心竭力培养学生。他打破了以往手工制作中师徒相承的模式,也打破了门户之见和“教男不教女”等封建思想,用现代培训班的形式培养了众多优秀弟子。任淦庭先生无疑是一代陶刻宗师,在他的徒弟中,徐秀棠、谭泉海、鲍志强、毛国强等一大批都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任淦庭的陶刻艺术,在我国美术界影响颇大,这使他与许多美术家结为一生挚友。他如严师、慈父般对待紫砂陶刻的艺徒,近八旬时,还每日习字作画,对每个艺徒都按其各人的特长,分赠画稿,供学生参考练习,后虽腕力不济,仍以钢笔作画稿,每天作画不止,留下了大量画稿。那种孜孜不倦的精神,和他的艺术作品一样,为世人铭记。

20世纪50年代,任淦庭全身心地投入到紫砂事业之中,他毫无保留地培养学生,赢得了业内和社会的高度赞扬。党和人民也给予他充分的肯定和应得的荣誉。1956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他被轻工部评为“国家名牌手”,此后,当选为江苏省政协委员,先后两次参加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被聘请为江苏省文史馆馆员。尤其是在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任淦庭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在徒弟徐秀棠的陪伴下去北京参加群英会,受到了中央领导的接见,这是紫砂界人士获得的最高荣誉。

任淦庭和顾景舟一样,在中国制陶史、紫砂史上都是彪炳史册的一代宗师。他们兢兢业业、呕心沥血,为紫砂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他们在紫砂陶刻和制壶造型两个工种中各擅所长,为弘扬紫砂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以德为魂,以高尚的人品、艺品作出表率,为社会和后人留下了众多的艺术精品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支笔、一把刻刀,不仅记录了任淦庭在新旧社会截然不同的人生命运,也写就了他辉煌的传奇人生!

参考资料:《国家名牌手》(阴岭山主编)

文章来源:宜兴日报

 

宜人出品紫砂福利站精选优质紫砂壶,限时特价,错过可惜!与亲朋好友一起团购,更多优惠享不停!赶快加入我们,用优惠的价格,买到心仪的紫砂壶,享受茶艺的乐趣!【+微信:78917327】

相关文章

首页
微信
福利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