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蜀东坡书院对宜兴紫砂文化的贡献与影响

东坡书院

在中国陶都宜兴丁蜀镇,与紫砂原产地同负盛名的还有一所东坡书院。东坡书院又称“东坡祠堂”亦名“蜀山书院”。系北宋大文豪苏东坡850多年前在宜兴丁山买田讲学之地。近现代,曾吸引了郭沫若、邹韬奋等知名人士曾前来讲学。书院还培育了一大批享誉全国一流的学者。明清以降,它更是陶都宜兴历史上诸多紫砂工艺大师的启蒙摇篮的所在,由此也对宜兴紫砂文化产生了非同凡响的贡献与影响。提炼归纳,笔者试从“四大效应”着手加以诠释。

1、名人效应,助推紫砂文化功不可没

一座东坡书院,仅屋宇四进,总面积为千多平方米。书院前小河,名“书院浜”。大门上题舒同所书“东坡书院”额,进门砖石甬道,左坡“石牛池”,内有怪石如石牛,两旁为“砚池”。左建碑廊,陈列历代碑刻。书院保存有“东坡买田处”、“讲堂”和“似蜀堂”匾额三块。登楼可见市镇全景和太湖远景。在江南地区众多的书院中,东坡书院属于袖珍书院之列,论及学术成就也难于与东林书院等比肩,而若论它对宜兴紫砂文化产生的贡献与影响却又是无与伦比。 苏轼,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代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生活的艺术家。他一生中游历四海,汇天地之灵气,受人文之滋养,再加上自身的绝代才情,使他的诗文书画焕发出独有的风采。据史记载,苏东坡曾经四次到江苏宜兴,怀着愉快的心情,与三两好友松风竹炉,提壶相呼。他的阳羡帖说的就是为在宜兴(古时称阳羡)买田一事,呈报给宋神宗的,这篇名为《乞常州居住表》称:“臣有薄田在常州宜兴县,粗给饘粥,欲望圣慈,许于常州居住”。东坡书院的故事皆由阳羡买田敷演而成。

苏东坡在宜兴的影响巨大,现在蜀山的得名就是由于他口占“此山似蜀”而来,今天有东坡书院就是当年“东坡买田处”。北宋年间,中国茶饮渐成时尚,苏东坡品茶,如同书法须臾不离。他晚年弃官来到宜兴蜀山,整天与茶壶相伴。他不但爱茶,而且对于茶具制作独具匠心。他制作的提梁式紫砂壶被后人尊为称为“东坡提梁壶”,如同人们为纪念苏东坡而将西湖上的堤坝命名为“苏堤”一样。 紫砂制艺的最高荣誉,人们理所当然地授予了当年创作“东坡提梁壶”的苏东坡。毫不夸张地说,宜兴紫砂给予苏东坡的反馈,几乎上升到了一座城池对一个人的怀念和感激的高度。而苏东坡及其书院对紫砂文化所作出的贡献,则也也有了极具开创性的意义。 众所周知,书院是文化的延续,民众教化的所在,聚集了一个地方的精气神。而茶则也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灵韵。遥想东坡当年,一壶好茶,三五好友,坐而论道,对墨挥毫,文人的雅致生活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而有宋以来,生活在物质社会的人们,往往在追求和需要如东坡境界的回归时,就会将宜兴紫砂与苏子紧紧相连,将紫砂赋予文化的内涵。而这种回归,事实上也就形成了极大地推动紫砂文化发展内在动力。

2、美学效应,陶冶情操功利遁消

宜兴紫砂集生活美与艺术美于一体,苏东坡及其东坡书院在宜兴的出现,使得紫砂既是生活中的饮茶器皿,又是艺术领域里的观赏器具的概论,由此从江南一隅开始走向了全国。作为诗人、书画家的苏东坡于宋建中靖国元年告老辞官,到宜兴买田筑东坡书院,他嗜迷饮茶,有《煎茶歌》为证,其美学效应当是不可估量的。与苏东坡同时代的北宋诗人梅尧臣在《寄茶诗》中说:“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雪贮双砂罂,诗琢无瑕玉”。其中的“紫泥”、“砂罂”所指是否为紫砂的推论,终被1974年宜兴丁山羊角山开掘的紫砂北宋窑址,从中出土的许多残器,经拼接整理依稀显露出北宋紫砂的雏形时,得到了印证。

由此可见,苏东坡和东坡书院出现,紫砂无论实用或是把玩,从那时起都予人、予生活空间极大的美学影响。同时还影响到了紫砂壶艺的名称美学,在紫砂壶艺的以名命壶过程中,民间流传的“东坡提梁壶”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宜兴民间流传最广、最深、最普遍的故事,莫过于此。传说宋朝大学士苏东坡晚年不得志,弃官来到蜀山,地产素负盛名的“唐贡茶”,又有玉女潭,更有金沙泉好水,但这三者之中,苏东坡唯感一样东西美中不足,就是紫砂茶壶都太小,于是他亲自动手照屋梁的样子做了一把大茶壶。遂就有了“东坡提梁壶”。现存苏东坡煎茶歌中的一句名词“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直可与这一传说互为呼应。

立足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吸收中华优秀文化精神滋养,现在在宜兴紫砂文化名称美学中,除了以“人”名壶外,更有了以“数”名壶、以“事”名壶、以“款”名壶等多种方式,但历史最悠久的还是从苏东坡和东坡书院影响下的以“人”名壶流传有序。东坡提梁壶后,既有供春壶、曼生壶、大亨壶,现代更有景舟壶。这样紫砂名称美学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和充足的精神血脉。拥有着行业共识、社会认同及共同的精神享受。紫砂壶艺的名称和命名,它作为紫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紫砂艺人和业界的高度重视。一把有着美学意义的好壶再配以好名,不但可以流芳百世,而且对于陶冶人们的情操,加强人文修养,提升器物的艺术内涵,往往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的作用,而在苏东坡和东坡书院的玉成之下,可谓陶冶情操功利遁消。

3、摇篮效应,培人育才功勋著卓

在近现代的宜兴历史上,就读于蜀山东坡书院的才子名人比比皆是,东坡书院既是宜兴的一个人文景点,也是江南地区有名的“人才库”。在东坡精神的熏陶下,很多就读启蒙于这里的学子都进入国内高等学府深造,有些还赴国外留学,成为国内外颇具影响的名人、学者和教授。这里不但启蒙培养了书法、篆刻家潘稚亮、中国“会计之父”潘序伦兄弟俩;著名山水画大师范保文,著名教学家崔东伯;著名戏曲理论家、导演艺术家、戏曲艺术大师阿甲;电影剧作家葛琴,以及倪维德、范保文、李维六、纪午生、王谦生等一大批为国家创造知识和财富的名人。东坡书院明清以来,更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紫砂人才。他们为东坡书院的历史续写了辉煌和荣耀,为年轻一代紫砂艺人树立了榜样。

说到东坡书院在紫砂艺人培养启蒙方面,最初的渊源还得从苏东坡“买田宜兴”说起。北宋时期苏东坡有一宜兴同窗邵敏展,就是他邀晚年的苏东坡至宜兴买田,且共创了闸口邵氏“海棠院”。至清邵氏后人继承先祖与东坡“紫砂结义”的传统,产生了清末紫砂名家邵大赦,清嘉道壶艺巨匠邵大亨等。邵大赦三子清末民初宜兴上袁人邵云如(1888-1937年),幼年就受熏陶于东坡书院读经书习书画,为他以后的陶刻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名后号北岩、北研、筠如,又号北茗、严如、逸然轩主、半山房主。终为宜兴紫砂陶刻专业的一代开山宗师,<br>同为宜兴紫砂雕刻名家的陈和大自幼在宜兴东坡书院上学,于民国早期的1921年进入陶工传习所刻字班,师从名师邵云如。上世纪20年代中期,陈和大被利用公司聘为技工,并起用师父邵云如所起的名号“石如”。30年代后,陈和大陶刻技法日趋成熟,布局合理,字画流畅,但总体缺少变化。抗战后,陈和大在上袁潜洛一带串门陶刻,以通货为主,量大而档次一般。建国后,陈和大参加了合作社,继续从事陶刻,直至1968年病逝。其传器有周盘壶、汉君壶、花瓶及笔者所藏双色木瓜壶等。

当代紫砂泰斗顾景舟,原名景洲,别称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自号壶叟、老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在他的身上代表着一个崭新的紫砂时代。在中国紫砂文化中,他的名字是庄严的经典,是宝贵的精神和艺术财富;在紫砂典籍里,他的作品承接着远古、传递给未来;他的故事犹如蠡河之水渊源源远流长。他有着浓重的文人气息,是紫砂艺人中的公认的文化人。而这一位文化人“少时就读于蜀山东坡书院。聪慧出众,常得褒扬”。顾景舟穷毕生精力于紫砂陶艺,不断进取,勇于创新,并带领几代人为紫砂事业增光添彩。他以博大的胸怀,精湛的技术,在紫砂发展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成为了一座重要的里程碑。著名美术大师亚明先生评价:紫砂始于明正德,至今五百年,高手不过十余人。顾兄景舟当为近代大师。顾壶可见华夏之哲学精神、文学气息、绘画神韵……他的内心世界丰富博大,精神常在书山墨海、古人圣贤间遨游。(戈文辉 无锡吴文化)

宜人出品紫砂福利站精选优质紫砂壶,限时特价,错过可惜!与亲朋好友一起团购,更多优惠享不停!赶快加入我们,用优惠的价格,买到心仪的紫砂壶,享受茶艺的乐趣!【+微信:78917327】

相关文章

首页
微信
福利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