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宜兴人:新生命的“守护神”——记苏州大学儿科临床研究院院长冯星教授

又是一个繁忙的早晨。11月7日早晨8点多,苏州大学儿科临床研究院院长、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主任冯星教授便和往常一样,早早来到园区总院二楼的门诊室。这时,已有20多名慕名而来的家长带着患儿在等着他。

“来,小朋友,让我看看你的小鼻子。”冯星教授和蔼地对一位小患者说,与小朋友友好的沟通,使诊疗进行得很顺利。已过花甲之年的冯星,发间几缕银丝清晰可见,他待人温润友善、谈吐儒雅,看患者的眼神里,始终充满着柔和、坚定和爱。

从医36年,冯星带着一万分的爱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执着地坚守在儿科医生这个岗位上。作为一名医者,他是苏大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的“定海神针”,更是许多新生命的“守护神”……

从摆弄小药瓶到成为医者


立志成为解除患者病痛的医者

儿科医生诊疗难度大、工作压力大、医患风险高,但与之不相匹配的则是收入相对较低,为此很多医生逃离儿科。而36年前,冯星走进儿科并毅然坚持了下来,不为其他,只是他觉得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地方。

“比起很多人所知的‘儿科烦恼’,我更喜欢与可爱的孩子们打交道,他们那清澈得不带一丝尘埃的眼神,有着无限生机活力。”谈起儿科医生这份职业,冯星说自己从来没有后悔过,每当看到经过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孩子们能健健康康地走出医院,自己很有成就感。

上世纪50年代末,冯星出生在宜兴屺亭的一个教师家庭,小时候,跟随父亲到扶风生活。冯家颇有医学渊源,他的太爷爷是当地一位知名的医生。当年,年幼的冯星喜欢摆弄太爷爷留下的各种小药瓶,懵懂的心里对医生怀有一丝希冀与敬畏。

“那时候太皮了,跳进河里捉鱼摸虾……”直到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少年冯星意识到学海无涯,知识能够改变命运。“1977年我高中毕业,分配到了纺织厂工作,整天与丝、机器打交道,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考上大学,走出工厂”的想法在18岁的冯星心中燃起。为了圆梦,白天冯星在纺织厂上班,晚上在父母任教的学校挑灯夜读。1978年7月20日的早晨,他怀揣着梦想,昂首挺胸走进了考场。经历焦灼的等待,当年10月,冯星终于收到了苏州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即使过去了几十年,至今回忆那一刻的心情,冯星感觉犹如昨日。“那天的心情很复杂,那一年我和哥哥都被大学录取了,但哥哥的通知书先收到。我很紧张,就怕自己落榜。”因为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5年中,冯星在医学院格外努力。毕业时,优秀的冯星留在了苏大附属儿童医院。

问及为何会选择被称作“医院的西伯利亚”的儿科?冯星笑着说:“其实大学时学的临床医学,实习的时候是在心内科,当初的理想是做一名心内科医生,但那个年代做不了自己的主,那就服从安排。”然而,他还是抱定一个念头:“干一行爱一行,既然到了儿童医院,就一定要做最好的儿科医生!”

“摆渡”在无止境的医学长河


细心诊断患者病情

“金眼科、银外科、马马虎虎妇产科,千万别干小儿科。”20多年前就在医学界广为流传这句调侃的话,至今还常被人们提起。在业内,儿科常被称为“哑科”,因为患儿不会和医生交流,给诊疗带来不少难题。在这里,果断、耐心、细致,对医生来说一个都不能少。

面对焦虑的家长、“咿咿呀呀”说不清状况的小患者,如何获取有效信息并做出准确诊断?冯星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经验:要了解患儿的具体情况,儿科医生除了仔细向家长了解病情外,还要掌握儿童心理学。每次门诊,在患儿进入冯星视线之时,他就已经开始留意,及时捕捉相关信息,发现病史和体格检查之外的有用信息。除了高超的医技,冯星还有一套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小肚肚痛不痛?”一边和蔼地问着,一边伸手去摸孩子的肚子,眼中留意着孩子的反应。“孩子的表情是最真实的,他们不会撒谎,为小孩子诊疗时一定要注意他的表情。”冯星说。待人宽厚温和、医疗技术高超,冯星收获了一大批“粉丝”,有的家庭甚至二三代人都找他看过病。

为使自己的医术更专业,1986年,冯星师从儿科专家何馥贞教授硕士研究生,并由此进入新生儿科领域。

1987年,冯星遇到了一例肺出血的小病人,让他牢记几十年,并由此更加坚定了他从事新生儿专业的决心。

那年冬天,一名早产儿患了硬肿症,当时因取暖条件差,婴儿受冻后得这个病的不少见。这名患儿入院后被放在保暖箱里,刚开始治疗效果不错,但后几天出现肺出血,冯星尝试了很多方法都没能止住其出血,最后无奈和家长商量后,家长放弃治疗出院了。意想不到的是,出院后小宝宝竟奇迹般地存活了下来。冯星和他的老师反思了整个治疗过程,觉得可能是医院的暖箱温度偏高,反而导致止血困难。

这件事情给了冯星深刻的启示:医生不能轻易说出超出自己知识范围的话,忽略特定环境条件就会做出草率的结论,医生要跳出固有的思维,在想不通的时候多问一句为什么。因此,在日后的医学生涯中,冯星虽然读完博士,评为主任医师,获得教授、博导的头衔,但他看病行医越发谨慎,还经常自嘲医生不能百分之百判断正确,也如实告诉孩子家长,医生只是健康的摆渡者,不是“神”。

医生不是“神”,秉持着严谨、刻苦、勤劳的工作作风,上世纪90年代,冯星多次拿下大奖。1996年他引进并改进了新生儿同步换血疗法,获得省新技术引进二等奖;1999年主持《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生化指标的研究》,获得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医学的长河永无止境。2000年,作为医院第一批出国留学人员,冯星前往英国伦敦大学King’s College Hospital医院做访问学者。学成归来,他和新生儿科的前辈们开始研究早产儿的治疗和管理。他主持的新技术“新生儿外周静脉同步换血”副作用小、安全系数高,很快在医院和同行中推广。

“哑科大咖”的生命接力


精心为患者进行治疗

“每一次救治,都像是一场生命的接力。我们唯有一万分的爱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才能更好地把握住‘火候’,挽救一条条幼小的生命。”

36年来,冯星挽救了无数条小生命,其中成功挽救26周早产“果冻”双胞胎的事,至今仍成为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佳话。

2014年初,一对怀孕仅26周零2天的双胞胎女婴患儿,从常熟一家医院转到苏大附儿院。由于出生太早,身体发育极度不成熟,她们的皮肤就像透明的果冻一样,接触时如稍不小心,皮肤就会破裂、出血。当时这俩孩子呼吸气急,脸色皮肤青紫,甚至还一度出现了呼吸暂停,并且不能自主吮吸……

为救活这两个孩子,冯星和他的团队采用了“私人定制”式的个体化治疗和护理措施,打造了两台“模拟子宫”的高级暖箱,严格控制温度和湿度,医护人员每一两个小时就给孩子测量体温,调节暖箱的温度,经过整个团队3个多月的积极抢救和精心护理,两个幼小的生命成功存活。

30多年里,冯星用精湛的技术救治了许多刚离母体的新生儿,他们的家庭也得以重燃希望。为让危重新生儿第一时间得到专业的救治,在冯星的带领下,苏大附儿院自2000年在省内率先成立新生儿转运系统,将周边城市的危重新生儿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到苏大附儿院抢救,最远到达盐城、湖州、泰兴等地。近年来,新生儿转运系统每年转运两千余人次,里程数约五万公里,实现了从产房或手术室到新生儿病房的无缝对接,最大程度保证了患儿的安全,危重的新生儿的救治率达到了97.5%。

创建一个最萌的儿童医院


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生命的接力在车轮中,更在冯星的心中。2009年,知天命之年的冯星担任儿童医院院长,由此他站到了一个更大的舞台。当时,苏州正处于经济社会飞速发展期,人口激增,位于苏州老城中心的景德路院区已经满足不了社会需求。打造更大的舞台,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于是,有了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园区总院的建设与启用。

让孩子一进来就喜欢这里,把儿童医院建成“儿童乐园”式医院是冯星最初的理念。为了这个理念,他曾3次飞往澳洲看建筑,多次前往美国。“世界著名的美国戴尔儿童医院、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儿童医院,我都去了,了解先进的设备、医疗水平。我也在思考,我们不是要建造一个地标医院,而是一件作品。”最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园区总院,设计以“细胞分裂”为灵感,创建了一个最萌的儿童医院:从空中俯瞰,这是外形为一群活跃的“细胞”,门诊楼是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一期病房楼是一个“已完成分裂的细胞”,二期病房楼是一个“新生细胞”。内部设计也充分考虑儿童的思维和视觉感受,每个楼层还有不同主题元素和主色调。悄然中,一场生命的接力在悠扬的景德路与“活跃的细胞”间交替。

医者的快乐与师者的幸福


手把手培养年轻医生

“做医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医学是我的爱好,治病救活病人是我最大的乐趣。”2002年,冯星担任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副院长,2009年起担任院长,到2017年因年龄原因从院长职务上退下来,冯星在管理岗位上一共干了15年。令人意外的是,如今,他又“回归”到了专科医生身份。15年的管理经验,也让他在看病时,能够更加统筹、综合地去考虑问题。

他是业界“大拿”,更是“平民医生”。冯星有固定门诊时间,每周四个半天,许多病人慕名而来。“只要我没有其他事情就会一直坐门诊。”时常有各种重要活动邀请他出席,但为了坚持坐门诊,他总会在半个月前就将行程定下,临时活动都会取消,实在必须出席的会议更是会提前一周向门诊部主任请假。

冯星总说做一名儿科医生是快乐的,而他的另一重身份——博士生导师,也带给了他幸福感。“我的父母都是老师,在我心里,站在讲台上授课是严肃庄重的事。”因此,只要站在讲师台上,他总是怀着一颗敬畏之心。

“冯教授讲课很用心,他的课总是妙趣横生,让人有课结束了还有不尽兴的感觉。”冯星的博士生丁欣告诉记者,导师除了理论,也很重视实践,在实验室中亲自指导,在临床上手把手教学,甚至坐门诊也会带着他们,让他们近距离接触病例。而在培养年轻医生、学生时,冯星总是认真而热心的,对学生的毕业论文,他启示写作方法,然后亲自审阅修改。在病例讨论会上,他特别鼓励青年医师们多发表意见。

作为导师,冯星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是“为人从医其道一也”。自2000年带硕士生以来,19年的时间,冯星桃李满天下,带的硕士、博士毕业100多人,他们学有所成,挑起大梁,有的已成为学科带头人。

让家乡孩子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


乡情难忘

最美是乡音。平时冯星总爱说宜兴话。“老老早早来看我的号,从宜兴过来,不容易。”每当看到宜兴来的病人,冯星总会用家乡话与对方打招呼,让人增添了几分亲切感。

宜兴到苏州不近也不远,但每当看到一张张奔波前来看诊的脸庞,冯星心疼了。2004年,冯星开始陆陆续续回乡坐诊,隔一月一次,带着医院的三四名专家轮番“坐镇”。他们将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的门诊搬到了宜兴市人民医院。“开始的时候,一来一回会在宜兴待2天时间。”冯星回忆那段岁月,依然觉得很充实,就这么一直坚持到了2009年。

随着冯星职务的变动,他也越来越忙碌,定期回乡坐门诊无法实现。但家乡孩子们的健康始终牵动着他的心,他带来了自己的学生,将门诊继续做了下去。而他一有空就会回乡义诊,在市人民医院的诊室或文化广场志愿服务现场,人们时不时就能见到冯星温暖的笑脸。

“要让家乡的孩子们能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抱着这样的理念,今年,在冯星等人的撮合下,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和市人民医院结成“儿科联合体”。此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将负责儿科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服务,以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诊断、业务讲座、疑难病例讨论、双向转诊等多种形式,帮助市人民医院提高业务水平,更好地为宜兴儿童的身心健康提供保障。

“家乡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有很多闻名的宜兴籍医生。”冯星说,但愿在外的宜兴医生大家能聚起力量,多为家乡办一些实事,织起一张高质量的医疗网,为家乡医疗事业的高速发展多作贡献。

人物档案

冯星,1959年出生于宜兴屺亭。1983年毕业于苏州医学院,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原院长,现任苏州大学儿科临床研究院院长、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主任,二级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常委、新生儿学组副组长和围产医学委员会主任委员。

1998年获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6年获全国优秀医院院长荣誉称号。同时,冯星是“十二五”“十三五”省儿科学和儿科临床重点学科、省市危重症新生儿救治指导中心和苏州市儿科医学中心学科带头人。曾赴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医院访学1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并入选二审专家;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6项,参编和编写教材多部;担任《临床儿科杂志》副主编,是多家国内外刊物的编委和审稿人。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宜兴日报

宜人出品紫砂福利站精选优质紫砂壶,限时特价,错过可惜!与亲朋好友一起团购,更多优惠享不停!赶快加入我们,用优惠的价格,买到心仪的紫砂壶,享受茶艺的乐趣!【+微信:78917327】

相关文章

首页
微信
福利
搜索